在《列女传》里女性的“节义”,到底有多离谱



西汉刘向所著的《列女传》,是记录了古代女性事迹的一本传记史书。

其中有一章“节义”篇,向我们记录了一部分古代女性忠烈勇毅的故事。

但是按现今视角来看,这些故事背后却满是女性的无奈与血泪。


杀身成仁

有一篇故事记录的是一个京城女子,史书没有记录她名字,她的丈夫有仇人,

仇人想报复却苦于没有门路,但听闻丈夫的妻子有仁孝有义的美名,

于是劫持了妻子的父亲,想以此要挟妻子替他做事。



父亲转告了女儿,女儿(也就是那位妻子)心想,

如果不听仇人的话,他的父亲就会没命,这是不孝。

如果听了仇人的,自己丈夫又会被杀死,这是不义。

做了一个不孝不义之人,即使活着也没办法再在社会上立足了。

妻子陷入了道德两难的困境,

但她最后决定用她自己的命换她的丈夫与父亲。

因此,她告诉仇人:“明早楼上洗完头以后,朝东而卧的就是我的丈夫。我到时会开窗等你。”

妻子回家以后,告诉她丈夫,让他暂居别处。然后自己在楼上洗完头以后,开着窗户在房间里朝东卧。

到了半夜,仇家果然来了。砍下了头就离开,第二天起来发现一看,原来是仇人妻子的头。

仇人对此感到哀痛,并为仇家妻子的孝义所感动,决定不杀她丈夫了。



对于这个故事,列女传最后的评价是

“杀身成仁,义冠天下。”

并且评价该女子重仁义而轻死亡,品行非常的高。

基于这位妻子的品德,我们有理由相信,

这位妻子或许是真的“自愿”送死来保全丈夫与父亲的。

但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就不一定是这么回事了。


我们代入那位妻子的视角,也许她最开始被仇人胁迫时,并不愿意妥协,

但她苦于自己已经有了“孝义”的美名在先,

如果不救父亲和丈夫,对她而言就是人设崩塌,

万一有哪一个人因她而死,等着她的或许就是外界批评她表里不一,而她被迫社死。

她本人也道德感极强,无法接受这种自己社死、与亲人离别的情况,

因此最后被逼无奈地想出了以死相抵的办法。

可以说最后她是主动接受了那句“不孝不义,虽生不可以行于世” 对她的绞杀。



有人也许会觉得这个妻子就是傻,脑子不灵活。

暂且抛开大多古代女性得不到良好的学习教育不说,

有些人可能会忽视了三纲五常这个大背景,

在这个背景下,女性已经无意识默认了自己是丈夫的从属。

再退一步讲,


妻子也许考虑过求助于丈夫,与丈夫合力制服、杀死仇家,如果成功了还好办。

万一失败了呢?仇家溜走了,有可能立刻回去杀死妻子的父亲,她还是会落下不孝的罪名。

或者仇家改日上门再寻仇,那到时候就是夫妻二人双双殒命,又或者只有丈夫被杀,她最后还是背上不义的罪名。

可以说凶手也是利用了她重视传统品德的特质,为她量身定做了一个死局。


如今我们重读《列女传》,

可以从古今的对比中感受到社会进步,

女性相较于古代能得到更多自由,不再囿于单一的社会规训中。

并且这本书里用一个个女性的生动故事向我们展示,我们社会为什么不能停止追求进步。

列女传里的大多数女性,都是为了男性的存在而存在。

杀身成仁,是因为保全了男性的生命,

孟母三迁,是为了孟子的前途而奔命。

在父权体制下,一部分人的收获要以另一部分人的牺牲为代价,

从博弈论角度来说,这是一场零和博弈。

社会进步的意义,是为了让更多人能站在同样的起点施展才华,

让更多人在一场正和博弈中获益。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给作者点一个赞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5

标签:孝义   杀身成仁   女性   仇家   不孝   仇人   离谱   妻子   丈夫   父亲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