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历时8年,战后康熙如何处理三藩余部?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举国哗然。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持久战”,康熙足足用了八年时间,才彻底平定三藩之乱。

然而,战争结束后,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摆在康熙眼前:要如何处理三藩的余部?

康熙知道,这个问题不容马虎,否则后患无穷。为此,他费尽心思,才想出了一套万全之策。事实证明,康熙通过了考验,带领着帝国走向盛世。

康熙究竟做了什么?想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从三藩之乱聊起。

一、历时八年:平定三藩之乱

顾名思义,三藩之乱与三位藩王有关,而说起这三位藩王,就必须要追溯到明朝末年。

明朝末年,中原大地狼烟四起,群雄争霸,四位明朝将领脱颖而出,分别是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与吴三桂。清军南下后,他们率部归降,成为了满人的先锋,帮助清朝平定南部,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战争中,孔有德牺牲,其余三位受到了清朝加封,镇守云南、广东、福建三地,史称三藩。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藩势力逐渐强大,到了康熙初年,三藩已经成为了危险的地方割据势力,直接影响了中央的统治。

康熙认为,三藩包藏祸心,图谋不轨。因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机会彻底铲除三藩势力。为了警醒自己,康熙甚至将这件事刻在了宫中的柱子上。

康熙年少即位,铲除鳌拜后亲政,亲政后,康熙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三藩,不仅想尽办法裁撤三藩兵力,还禁止藩王与别省进行贸易。

而康熙的举动自然也引起了藩王们的警惕,尚可喜敏锐察觉到风向不对,果断决定跑路,他在康熙十二年向皇帝上书,自请归老辽东。

但是,尚可喜狡猾的提出交换条件,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尚之信能够继承藩王之位,继续镇守广东。彼时,耿仲明已经离世,而他的孙子耿精忠便继承了位置。

然而,康熙根本不吃这一套,即刻命令全藩撤退,打响了削藩行动的第一枪。

消息一出,吴三桂和耿精忠坐不住了,为了试探康熙,他们假意上书请撤,没想到康熙果断同意。

吴三桂和耿精忠惊诧不已,康熙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个皇位还没坐稳的毛头小子,竟然如此不给面子。

两人怒从心起,直接拉上了尚之信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面对这场意料之中的动乱,康熙沉着冷静,第一时间便采取措施,遏制事态恶化。

康熙选择先在政治上分化三藩,将所有矛头指向吴三桂一人。康熙向天下人公布了吴三桂的罪状,说他蛊惑了耿精忠与尚之信,只要他们二人迷途知返,康熙保证既往不咎。

吴三桂的儿子与耿精忠的弟弟均在京城,但康熙杀了前者,却宽赦了后者,令三藩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在军事上,康熙也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将军队分为两拨,一拨人奔赴前线,阻断吴三桂与援军的联系,一拨人部署后方,埋伏在兖州与太原,随时准备支援。

在康熙十五年前后,朝廷先后平定陕甘、福建与广东,耿精忠与尚之信也相继投降,只剩下吴三桂一人负隅顽抗。吴三桂逃往湖南,搅乱云贵川各地,康熙十七年在衡阳为帝,但仅仅过了一个月便气绝身亡。

吴三桂虽死,可动乱仍未结束。直到康熙二十年,清军攻下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当场自杀,这场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才彻底画上了句号。

胜利的消息传回京城,朝臣们纷纷松了一口气,但端坐皇位之上的康熙却目光深沉。他知道,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

罪魁祸首已死,但三藩的余部,究竟该如何处置?

身为天子,这是康熙必须要解决的一道必答题。

二、区别对待:宽严相济与严惩首恶

自古以来,平叛艰难,平叛的后续工作也同样不易。思量再三,为了谨慎起见,康熙首先为处理三藩余部的工作制定了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宽严相济,第二,持续分化。

康熙规定,所有的处理措施都要紧紧围绕着这两项原则来制定。而这两个基本原则的背后,蕴含着帝王的大智慧。

先说第一点,所谓“宽严相济”,实际上还有一个大前提,那便是严惩首恶。

实际上,这是满族统治者惯用的一种善后方法。在草原上,当有部族前来归降时,部族首领往往都没有好下场,这是为了斩草除根,但普通的部族臣属便会得到宽赦,甚至被重新起用,这是为了收买人心。

因此,在处理三藩余部时,康熙将这一原则运用到了极致。

康熙下令,将罪魁祸首吴世璠斩首之中,更刨开了吴三桂的坟,鞭尸示众,吴三桂的六个孙子也均被正法。

尽管康熙先前对尚之信与耿精忠有过承诺,可最终还是将二人凌迟处死。既然是三藩之乱,那三藩的领袖就必须严惩,唯有如此,才能杀鸡儆猴,威慑天下。

不仅如此,与三藩关系最密切的那批判臣也必须被清算。

比如,尚之信的手下百人无一幸免,均被处以斩刑,而李本深、王永清、夏国相等人阵前归降,但由于他们在叛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终还是难逃凌迟。这些人的亲属也一并被处死,财产全数充公,可谓下场凄惨。

但是,对于那些罪名没那么严重的臣子,康熙还是表现出了相当的宽容。

这些臣子可分为两类,一类在叛乱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担任了将军等职务,而另一类则是纯纯跟风走,大多为中下级官员。

对于前者,康熙优待更多,因为他知道,相比于只知跟风的小官,这批官员更有才能,在处理政务或军务上有一定经验。

相较于亲信,这批官员又更识时务,他们贪图的只是功名利禄,而非真正忠诚于三藩。

身为大清帝国真正的掌控者,康熙有自信驾驭这批官员,因此,这批官员才是朝廷主要招揽的对象。

这些官员大多醒悟得较为及时,早早向清朝投降,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清军。康熙不但免除了他们的惩罚,还按照表现论功行赏,重新授予了官职。

投献云南城池的三位将军便在战后官封三品,康熙甚至特批他们被编入上三旗,以示皇恩浩荡。

而对于另一类跟风倒戈的中下级官员,康熙也并未过多为难,而是选择了网开一面,从轻发落。

康熙下令,要么将这些人发配边疆,要么将他们没入内务府为奴,不论如此,这些人的小命总算是保住了,家人也逃过一死。

康熙赦免的官员里有一位名叫陈梦雷的翰林院编修,他才华卓然,康熙九年考中进士,却在十二年回乡省亲时被耿精忠抓住,被迫留困家乡。叛乱平定后,康熙认为他“系微末小人,并不曾为首”,于是免除了他的死罪。

正是因为康熙这一个小小的举动,才有了那本名传天下的《古今图书集成》。

在以第一项原则处理完涉案大臣后,康熙决定以第二项原则继续处理三藩余部。这一次,他有更加长远的打算。

三、长久之计:分散各处的余部

康熙知道,唯有持续分化三藩的余部,才能在长远意义上遏制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

战乱前,三藩人数众多。吴三桂麾下有53佐领甲兵,另管辖1.2万人,而尚可喜麾下则有15佐领和超过6000名绿旗兵,耿精忠则管辖15佐领与7000名绿旗兵。历经战乱后,吴三桂与耿精忠损失惨重,唯有尚藩受影响较小,保存了实力。

因此,如何分化尚藩,成为了康熙关注的核心。尚藩是典型,只要尚藩安置妥当,那么其余两藩效仿即可。

康熙召集诸臣,就此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经过反复的酝酿与斟酌,君臣最终达成一致,康熙决定,要彻底打散尚藩。

在康熙的安排下,尚藩余部大部分北迁,小部分留居广东,自此一分为二,再不相见。

康熙二十年冬,一场浩浩荡荡的迁徙自广东开始,一路向北,超过四千名尚藩降附人口离开故土,前往北京,而这不过是迁徙的第一支队伍。纵然同为北迁,但这批人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朝廷根据他们罪名的轻重给予了不同的处置,有的人留在京城,被编入了京旗汉军,有的则被送入内务府,还有的人被安插去了东北的台与站,甚至有一部分被遣送至盛京、吉林、宁古塔,条件艰苦。

其余两藩也仿照这一方法进行处理,康熙不光打散了同藩人,也格外注意切断三藩之间的联系,以免死灰复燃,给帝国的未来造成隐患。

至于留在广东的那批余部,康熙也未曾放松对他们的监视。

首先,康熙在选人上便很有讲究,他将尚藩中最精锐的那批官兵留在了广东,命令他们继续驻守边防,为国效力。

这批士兵约有2100人,他们不光保住了小命,还避免了背井离乡的命运,心中自然对康熙充满了感激。

但是,为了防止他们生出异心,康熙又从京旗中调遣了3000精兵,直接从北京远赴广州,与原本的尚藩余部一同组成了广州驻防。

福建驻防也是同理,康熙留下了耿藩的1000精兵,在此基础上增派1026名杭州驻防汉军,由内地迁向沿海,共筑福建驻防。

康熙此举,可谓是一箭双雕,既妥善安置了三藩余部,又趁势重整了边境防御。对于三藩余部而言,一来朝廷对他们有恩,不应辜负,二来外部势力加入,打破了原有的体系,即便他们有再次造反的心,恐怕也不具备这种力量。

回溯历史,康熙安置三藩余部的影响极为深远。

除了重整沿海防御外,南北疆的军事防御也随之加强,八旗驻防的整体布局由此重建。清朝建立之初,八旗军队主要集中于京城,尽管地方也有一定的军队驻扎,但调动频繁,并未形成稳定的制度。

随着三藩之乱的平息,割据势力被铲除,全国军事编制统一,八旗在全国的布防格局由此建立。

不仅如此,康熙安置三藩还在无形中开发了东北地区。

据统计,三藩余部迁入东北后,编入官庄的人口最多。几百年间,他们不断繁衍生息,促进地区经济繁荣。

更让人感到惊叹的是,三藩余部还为康熙二十四年中俄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战争爆发前,三藩余部调入东北边防,正是这批人修建了驿站,从而保障了雅克萨之战中的通信与后勤,为清朝成功抵挡沙俄入侵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康熙化危机为机遇,不仅顺利平定了三藩之乱,更以非凡的眼光妥善处理三藩余部。而这一切,都为大清走向盛世打下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康熙   明朝   孙子   京城   福建   广东   朝廷   战后   清朝   势力   官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