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相信英国人腿不会弯吗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有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些平时号称绝世独立、聪明透顶的人,有时候会办一些后人看起来很荒诞的事情。本着为尊者讳的优良传统,后世之文人学者就理所当然地说尊者是受了身边人的蒙蔽才导致的这样的失误。总之,出了错都是下属的,尊者是不会也不能出错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比如历史书上就说林则徐会认为欧洲人腿不会弯曲,打仗的时候只要把他们绊倒,英国侵略者就输了;再比如欧洲人整天吃肉,必须要食用中国产的茶叶、大黄,否则就要便秘而死。

现在看起来很荒诞的说法,却真实地在历史中留下了痕迹。不是有一句话吗,好在历史是有记忆的。1839年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联名给道光帝写的一道奏折。原文为:“夷兵除枪炮外,击刺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道奏折中,林则徐告诉道光皇帝,英国人腿脚都绑得很紧,屈伸不方便,一上岸就没本事了。

一年以后,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林则徐仍然没有改变他的观点。浙江定海被英军攻陷的时候,林则徐再次给道光皇帝上书,重申他的这个观点:“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对喜食嗜吃牛羊肉的洋人,林则徐认为他们如果没有中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的话,会消化不良而死。在与道光的一份奏稿中,林则徐写道:“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在一份拟交英女王的文书中,他再次强调:“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

林则徐祖居福州,亦出生于福州市,这是一个自建城以来一直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明清海禁期间,当地民众为了出海,不惜与朝廷为敌,化身海盗,令当地政府防不胜防,以至于上下视为倭寇。由此而见,福建人与外国人的交流远较内地频繁,对外国人的了解也更清晰。在林则徐出生前的1661年,同是福建人的郑成功赶走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人,收复了台湾,被后人尊为民族英雄。在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中,福建人对于洋人的认知应该不会有腿不能弯、无茶叶、大黄则无以为命的浅薄之见。为什么号称“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会犯这样的错误呢?仅仅用被下属蒙蔽当托词恐怕说不过去,或者说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苛求以前的人这么简单。如果对比林则徐在禁烟前后的地位变化也许能看出些许端倪。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林则徐升湖广总督,一跃而成为地方大员。

道光十八年(1838年)闰四月,林则徐筹议六项禁烟方案。同时,他率先在湖广开展禁烟活动。

九月,道光帝下令各地加紧查禁鸦片,并饬大学士郭佳·穆彰阿等议定禁烟章程。二十三日,林则徐奉诏入京觐见。

十一月中旬,林则徐由湖北武昌赶到京城。道光帝在八天中接连八次召见他,表示了对禁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林则徐的倚重。十五日,道光帝特颁给林则徐以钦差大臣关防,加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至此,广东军政一体兼任,上书言事,直达天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职权一时无两。

这时的林则徐可以说是鲜衣怒马、春风得意。名不见经传的不列颠鸦片商人根本不入其法眼。想当年武装到牙齿的红毛荷兰人都被郑成功打得托刀臣服。五十多年前,同样是英吉利的特使马嘎尔尼因不合清廷祖制,被乾隆皇帝斥逐出境。更何况现在面对的只是靠着贿赂广东的宵小官员才得以存活下来几个不入流的鸦片商人。

所以他当然知道英国商人和军人和中国人一样,腿能弯,能跪,也能奔跑。而且不仅林则徐知道,大清朝从道光皇帝到大小官员都知道,只有最底层的老百姓不知道,因为他们才是真的被蒙蔽的。从当时的清朝官员以及与清朝官员打交道的外国人的叙事中可以得知,现在的人所知道的常识在当时的清廷官员中绝大多数都已经知道,比如地球是圆形的,西洋的火炮比大清朝的骑射厉害,英吉利的棉纺织品美观、耐用还便宜。

没到过中国的西方人都羡慕中国是天朝上国,是世界的典范,东方的文明古国。比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为首的启蒙思想家们,他们认为中国代表着一种独特优越的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文化—中国的开明君主政治和儒家文化,是欧洲改革的动力和目标。

到过中国的西方人到看到了大清朝的穷困、凋敝,民不聊生,是一艘行将沉没的破船。比如马嘎尔尼就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要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美国传教士、汉学家、外交官卫三畏在他的著作《中国总论》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中国总的来说是一个了无兴趣和不文明的民族,对他们,你尽可以嘲笑”。

与欧洲人相反的是,没到过欧洲的中国人则是极尽想象之能事,把欧洲描摹为人间地狱,与大清朝相比,就是一群未开化动物的群魔乱舞。这一点从明朝徐昌治的《破邪集》到清朝杨光先的《辟邪论》一脉相承,杨光先更是荒谬透顶地坚持“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可笑的是,这种观点被所谓的以中夏人自诩的杨光先的先辈文人同样地适用于纵横中原大地的满清铁骑。在他们的眼里,即使是茹毛饮血的半兽人,一旦入了儒家文化的毂,立即会幻化成世界一等文明。

和主动来中国的欧洲人以传教士等有知识的人为主不同,彼时走出朝廷控制区的大多是不识字的底层,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在国内活不下去的无奈之举,去了就留下来了,就断了国内的念想了,是死是活既不需要惦记别人,也没有人惦记。自然也享受不到来自当地统治者如同中国皇帝对传教士般的礼遇。清朝后期过欧洲的中国人看到的是欧洲的科技先进、文明有序。

比如中国第一任驻英国公使郭嵩焘的《使西臣纪》。他赞美伦敦:“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气成烟雾……宫室之美,无以复加。” 他认为英国议会政党制和行政公开有利于英国统治层了解民意,他觉得英国教育注重实学,学生可选择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不管学什么都有机会步入仕途,和中国的科举制度不同,科技給英国带来的变化让他很感慨,他说:“中国人才相距何止万里。”。

再比如号称留美学童灭霸的陈兰彬参订的《使美纪略》,记载哈特福德的一个书院所学科目“均列图备物,口讲指授,不独架有其书,徒供耳食”。记旧金山“街道宽阔,形如棋盘”,纽约“街道宏敞,屋宇华丽”,还对“白屋”(今白宫)和“议政院”(国会)建筑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虽是监督,言语间其艳羡之意跃然纸上。

当然,无论郭嵩焘还是陈兰彬都在林则徐之后,也可以说是得林则徐之遗风方有如此视野。但是,清廷官员们公开表态和实际认知之间的撕裂却是由来已久且福寿绵长的。

电视剧《鸦片战争演义》里有这么一个情节:林则徐第一次看世界地图,说地球应该是天圆地方。

待到林则徐被贬时候,把一个地球仪让大臣博尔济吉特·琦善转交给皇上,以此告诫不要再做盲目自大的梦。

这两个画面对于观众的冲击力自不待言。但是中国人知道地球是圆的还真的不是从林则徐起始的。

在明朝徐光启编纂的《崇祯历书》当中,徐光启就介绍了地球是圆的,介绍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介绍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等等先进的知识。已经知道麦哲伦环绕地球航行了一周。但是这些知识应该仅局限于信仰基督教的士大夫阶层,并没有作为基础知识在平民中间传播开来,这和当时文盲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有密切关系,但是人员分布的地理范围应该已经遍布全国。

徐光启去世七十年后的1703年2月10日,从江西抚州府,一个标准的内地县城,法国传教士沙守信神父在致国内教会神职人员郭弼恩神父的信中,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县域知识分子看到地球仪上的明朝地图时的表情:

他们经常问我们欧洲有没有城市,有没有村庄,有没有房屋。一天我亲眼目睹了他们看地球仪时那副惊讶窘困的神态,真叫我忍俊不禁。有九到十位文人要我让他们看一下地球仪,他们在上面找中国找了老半天。最后他们认为包含着欧洲、非洲和亚洲的那个半球是他们的国家,他们甚至觉得把世界其他部分归于美洲似乎还大了一点。我故意不纠正他们,直到他们其中一人要我解释一下地图上标明的文字和地名时,我才对他说:“你们看到的是欧洲、非洲和亚洲。在亚洲,这是波斯,这是印度,这是鞑靼地区。”“那么中国在哪里呢?”他们大家都喊了起来。我回答道:就在这块陆地的角落里面,这就是它的边界。"我难以表达当时他们是多么地惊讶:他们面面相觑,自言自语地吐出几个中国字:“小得很。”

这至少说明,在康熙年间,在中国的偏僻县域,普通的中国人已经接受到并认可了地球是圆形的信息,只是想不到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会位于世界的一隅。

既然已经知道了英吉利人的所有信息,那么为什么林则徐还会有这样的认识呢?这样的认知只是表象。

林则徐确实睁眼看世界了,但是骨子里儒家知识分子的潜意识是一个无法根除的故疾,在这一点上,他毫无疑问属于没有到过欧洲的中国人的认知。对中华圈之外文化的蔑视是根植于骨子里的,但是与这种蔑视伴随着的不是傲慢而是担忧甚至说是恐惧。

这种担忧不是对个人而是对整个的大清王朝未来的前程的忧虑,先天下之忧而忧,此之谓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英吉利   地球仪   传教士   大黄   道光   欧洲   英国   鸦片   英国人   清朝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