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名乌克兰专家来华建设,如今过得怎么样?我国的做法很贴心

自1991年乌克兰宣布独立后,它们从苏联继承多达3594家军工企业,直接从事武器生产的达到700多家。

后来因为全面倒向西方国家,使得本国国民价值观,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完全被打乱,许多从“老大哥”那里继承的专业技术人才遭到其他国家的争抢。

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在1991年到1994年间,就有200多名乌克兰的技术专家携家眷来到中国的陕西省、重庆市生活工作。

那30年过去了,这些来华的乌克兰专家如今待遇怎么样呢?

一、乌克兰严峻的人才外流趋势

1991年12月25日,飘了将近70年的苏联国旗缓缓地从克里姆林宫落下,两大阵营多年冷战从对立走向结束。

许多独联体国家,诸如乌克兰等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治安混乱、黑社会活动猖獗,社会经济崩溃使得这些国家的各类人才移民国外的现象日趋严重。

据资料记载,1991年,即苏联刚解体不久,移入乌克兰的人数是71.5万人,移出58.75万人;到了1992年,这一数字变成移入乌克兰的是57.77万人,移出的是28.96万人。

到了1994年,移民差额出现逆差,移入者为20.27万人,移出者达到35万人。移民总数中有82.4%的人前往前苏联各共和国,其中主要是俄罗斯。

除前苏联各共和国外,其他的乌克兰人才则纷纷前往以色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国。

到了1994年底,乌克兰相较于去年的GDP下降24%,近乎雪崩溃败的经济让更多的乌克兰技术人才和军工技术纷纷外流。

在争夺乌克兰军工人才的大战中,美国下手最狠。

早在1992年初,得到美国国务院资助的“乌克兰人民联盟”,包括“乌克兰与美国老兵委员会”等组织如潮水般涌入乌克兰各个角落,其目的不言而喻。

一向自诩“世界霸主”的美国还通过乌克兰搞到了许多前苏联的独门军工技术,比如他们觊觎已久的“中央水翼艇”的设计方案。

包括以色列、伊朗、克罗地亚、韩国,甚至朝鲜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或软硬兼施,或实施糖衣炮弹,积极联络拉拢乌克兰籍的军工专家,希望他们为本国效力。

当时韩国有意识地在独联体国家入手,为了摆脱对俄罗斯的军工技术依赖,进行大量技术和人才引进工作。

韩国搜罗乌克兰科技人才的做法就是给钱。他们先把乌克兰专家哄骗到韩国,许诺他们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甚至短期合作一个月,每个月会给他们不低于2000美金的报酬。

知名专家每月能达到4000美元,具体的报酬因人而异。

面对韩国的重金许诺,许多乌克兰技术专家选择前往朝鲜半岛工作。那是在1999年之前,这些乌籍专家每个月能拿到好几千块美金,对于他们改善生活大有裨益。

不过,这些离开本国前往其他国家生活工作的乌克兰专家,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中。

比如,许多到澳大利亚和韩国去“淘金”的乌克兰移民,起初认为那里的政府会向他们提供一切东西。

但是,等他们前往这些国家生活工作一段时间后却发现,之前对其许诺的便利条件很快就荡然无存。

澳大利亚、韩国这些发达国家虽然工资较高,但人均生活消费并不低,乌克兰技术人才想要买点什么,必须辛勤工作,甚至每天工作时间超过9个小时。

更为遗憾的是,这些前往其他国家的乌克兰科学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事正经的科学研究。

因为不懂英语,这些物理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化学家甚至计算机专家不得不从事体力工作。比如去饭店刷盘子,到酒吧当门童,这些工作的工资是很低的。

许多乌克兰医学专家在澳大利亚和美国都找不到相应的工作,因为这些国家政府不承认非本国医学毕业证书。

而毕业证书必须要通过重新学习获得,如果不懂英语连入学考试都无法通过。

因此,前往这些国家的乌克兰技术人才与专家,他们的生活过得都不太如意。

二、来华的乌克兰专家生活现状

中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前后,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引进”的计划,也加入到了引进乌克兰技术人员与军工技术的行列之中。

比之那些说话不算数,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国家,中国能吸引成百上千名的乌克兰专家来华工作,凭借的就是“真诚”二字。

早在20世纪90年代,陕西省就开始建设了面积多达100多平方公里的“生产区”。所谓的生产区就是为了安置成百上千名“安东诺夫”公司的工作人员将家眷带到这里工作生活。

重庆、广州、武汉等地在政府的号召与帮助下,也开始新建了大面积的生产区,以此来迎接很多乌克兰来华的技术人员,包括他们的家人。

比如,有许多“马达西奇”公司的前员工来到重庆,投入到建设发动机的新工作。在这里,还有来自“南方机械制造厂”的工作人员与乌克兰专家相互配合。

不同于西方国家玩“吃了吐”那一套,为了迎接这些乌克兰专家,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建设新企业、工厂,还贴心的为乌克兰专家与他们的家人建了新城镇。

新城镇,就是里面的一切基础设施,包括房屋基本上是按照前苏联的样式进行建造的,完全交由乌克兰专家和他们的家人使用。

来华的乌克兰技术人员与他们家人只要走上工作岗位后,马上就能领到新房钥匙。

最为关键的一点,中国政府会给予这些乌克兰技术专家施展技术和抱负的舞台,不会“大材小用”,把这些宝贵的技术人才用来扫地、刷盘子这些“蓝领”工作。

正因如此,这些来华的乌克兰专家在过去的近30年里,帮助我国发展了2000多个军工项目。

有些欧洲学者表示:中国现代军工迈出的关键第一步是在乌克兰专家的帮助下完成的。

这种说法虽有些偏颇,但也不完全错。

30年弹指一挥间。这些来华的乌克兰专家岁数也已经到了退休的时间,根据央视新闻等一些能找到的公开资料显示,大部分乌克兰在华专家与家人继续留在中国生活,他们平时爱吃饺子,到了过年还会亲自写春联,观看联欢晚会。

有些专家还继续留在单位工作,因为他们已经被返聘。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这么多年,他们感到非常的舒适。

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极强的包容心,以及中国政府说一不二的态度与办事准则,才让这些来华的乌克兰专家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国防科研等一系列“高尖精”的相关工作中。

这样做的直接效果,就是帮助中国军工踏上了更高一层的台阶。

2017年,《环球日报》发表一篇文章称:若俄罗斯不能够为本国专家提供有竞争力的条件,不排除大批俄罗斯专家大规模前往中国的可能性。

这报道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对于这些曾经苏联加盟国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一鲸落,万物生。

中国人民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个国家手足相残,爆发直接军事冲突。但是,自然界中一头鲸鱼的灭亡,可以滋养其他物种,形成繁荣庞大的海生物群落。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那不妨各施本领,尽可能地从这头大鲸鱼身上汲取养分,化为己用,然后用于造福全世界。 这或许是中国能吸引诸多外籍人才的关键诱因吧!

参考文献:

[1]柳丰华.乌克兰人才外流形势严峻[J].今日东欧中亚,1996(04):70-71.

[2]乌克兰军工专家举家来华,俄在这事上输了——环球网,2017年9月9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乌克兰   苏联   专家   澳大利亚   韩国   军工   中国   贴心   做法   我国   国家   工作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