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看“合纵连横”-符合利益才是胜利的根本

战国时期,诸国纷争,逐鹿中原,国际形势剑拔弩张、错综复杂。各国国君为了谋求国家的利益,广纳天下贤士为己所用,对内安邦理政、富国强兵,对外纵横捭阖、兵戎相见。春秋霸主政治的模式在战国时期已经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各自为政、趋利避害的政治理念,实利主义的精神在战国这一特定的时期发扬光大。在战场上,不再以和为贵、寓礼于战,而是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为目标,并把吞并国家当成战略意义上最终的胜利。诸国君王称霸的勃勃野心,路人皆知。


于是,以实利精神为价值取向,那些安邦理政、教化百姓等治国理念就显得不合时宜,统治阶级纷纷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九州域内的各个国家,无时无刻不企图吞并实力相对弱小的邻国。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类群体应运而生——纵横家。所谓纵横家,指的是那些具有很高的外交与辞令造诣、通过劝说别国君主来实现战略上联合与分化的群体,主要由当时以士阶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组成。他们为国君出谋划策,晓之以利、动之以理,或联合其他国家攻打一国,或劝服君主放弃攻伐,纵横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往往只需要其三言两语就能改变整个国际局势的走向。


经过纵横家对整个国际局势的推波助澜,合纵连横的格局渐渐形成。《韩非子•五蠹》有云:“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这两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合纵与连横的要义与区别。战国末年,诸侯各国的实力与势力范围的区分已经非常清晰:崤山函谷关以西的秦国成为了国富兵强的“虎狼之师”、“超级大国”,相比之下,崤山以东各国实力均等。于是,在战国七雄中,除秦以外的其他六国商议联合策略、充分调动资源,以对抗强秦,形成掎角之势。这个时候,苏秦担起重任,其一人佩六国相印,威风凛凛、名噪一时。于是六国形成了“合纵”,气势上如旌旗蔽空、黑云万里。


面对六国联盟,秦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亟待一种能够与“合纵”相争锋的战略模式。也正在此时,出现了另一位纵横名士——张仪。张仪向秦王提议,通过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思维,一边联合远方国家,另一边逐个击破周边小国,以循序渐进地扩增秦国的领土及势力范围。这种战略模式称之为“连横”。


两种战略模式的抗争,随着“秦王扫六合”而宣告结束,“连横”取得了最终胜利。于是,人们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六国合纵气势如虹,却偏败给了形单影孤的秦国?


其实,连横最终打败了合纵,原因就是合众虽然看上去气势汹汹,但是六国内部并没有形成一条“统一战线”,于是缺乏凝聚力,貌合神离。为了各自利益而形成众口难调的复杂局面,最终人心涣散,以失败告终;连横看似被动、气势不足,但充分考虑了国家的利益,其体量虽小,发挥的力量却相当精悍可观。这种以连横国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合作更加稳固,把两个有着共同利益的集团牢牢绑定在一起,从而取得更具实质性的效果。


没有共同的利益价值作为基本,就很难形成团结一心的战线。然而,对“利益”二字的界定,不一定非得体现在金钱、土地上,那些具备一定符合人们所承认的共同价值,同样也可以从利益的角度去考量。比如,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根本意义上源自于全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决心,体现的是全体华人心中热忱的爱国之情。家国情怀,就是全民族人民共通的精神、情感意义上的利益。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帝国主义的侵略不符合天下人民的共同价值与利益,因此必将失败,这也正是我们能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二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爱国者“合纵”的胜利,更是世界热爱和平者“合纵”的胜利。


合纵与连横的交锋,不仅为战国纷争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充分体现了战国知识分子身上的勇气与智慧,也对当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仍有历史参考与借鉴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连横   国君   秦国   秦王   纵横家   实利   利益   合纵连横   战线   战国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