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记载:胡亥合法继承皇位,你认为可信吗?

司马迁《史记》对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如何私自截留始皇赐公子扶苏玺书,说服胡亥取代扶苏继承皇位,如何与李斯合谋立胡亥为太子,矫诏逼死扶苏,立太子为二世皇帝,做了详细的记载,后世皆以其为正论,而不存疑。

然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赵正书》记载:“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环(还)至白(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大(太)息,谓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谋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後。’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杀其兄父骨(扶苏)、中尉恬、大赦罪人……”该西汉竹简说胡亥是合法即位。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其一,秦始皇不可能把皇位传给胡亥。知子莫如父,胡亥是秦始皇喜爱的小儿子,胡亥在政治上是否成熟,在朝廷和国家是否有威望,是否有帝王之质,秦始皇最清楚;而公子扶苏的能力、威望、人脉远胜于胡亥,秦始皇也最清楚。秦始皇是在复杂严峻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历练成长起来的杰出帝王,在事关国祚的重大关头,不可能不守政治底线,轻易立子胡亥。

《史记》记载,扶苏为人仁义,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经常劝谏始皇,有政治远见。这是赵高、陈胜都承认的。《李斯列传》中赵高曰:“皇帝二十馀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陈涉列传》中陈涉曰:“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儒家讲向善,法家讲求真。始皇派到扶苏到上郡监督军队,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并不是因为父子在某些方面观点不同而对扶苏的贬黜,应该是秦始皇有意磨炼扶苏,使其不断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树立其在军中的威信,为其将来担当大任铺路。试想,秦始皇会任用自己不信任甚至厌恶之人,作为30万军队的监军吗?

从《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赵正书》记载看,似乎秦始皇很信任身边的大臣,相信这些“忠臣”会竭力辅佐胡亥,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事实上,极度信奉韩非法术的秦始皇对“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的为君之道恪守不移,岂会将幼子和国政托付给所谓的“忠臣”?秦始皇没有非出此下策不可的理由。《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赵武灵王废长立幼,导致王室骨肉相残,赵国从此走向衰落;秦始皇曾与吕不韦、嫪毐两大集团的尖锐斗争……秦始皇独不惧然而惕乎?

如此看来,秦始皇在弥留之际,不立扶苏而立胡亥的可信度很低。

其二,“立子胡亥,为代后”的理由不充分。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不可能昧死顿首请立子胡亥。在秦始皇面前,李斯、冯去疾作为重臣,不可能在继承皇位这么重大的问题上,不分是非,轻言立子胡亥。再者,立胡亥对李斯、冯去疾有何益处?史记载,李斯与赵高沆瀣一气,立胡亥为太子,矫诏逼死公子扶苏,那是李斯在赵高的游说和挟持下,权衡利弊,做出的政治投机。两者语境不同,李斯、冯去疾的想法也会不同。西汉竹记载,李斯、冯去疾“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的理由是“今道远,而诏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谋”。此理由也过于牵强。立扶苏为太子,名正言顺,人心归附。始皇立扶苏为太子后,再诏令扶苏迅即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应该是上策,也比较可信。

其三,《赵政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通篇称秦王而不称秦始皇或秦二世皇帝,显然,作者不以秦国为正统,而视之为战国七雄之一。在中国古代有一种“五行”学说,起源很早,在《尚书》中就有“五行”思想,这种思想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形态,举凡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可以用这五种物质形态来解释。到了战国时代,“五行”思想中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循环不已的说法,就被一些人加以附会,而运用到人事上,成为“五德终始说”。最早鼓吹“五德”的,是齐人邹衍,他宣扬“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他认为做天子的一定要得到五行中的一德,天下就属于他的了;但这一德到一定时期就衰落,于是五行中另一种德便取而代之,这种“五德终始说”,就是历史上不断改朝换代的“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采用“五德终始说”,宣扬秦代周乃是水德代替火德。汉初,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汉朝应该接替的是周朝的火德,因此定正朔应为水德。专家指出,《赵正书》不奉秦朝为正统,很可能为六国贵族后裔所作。

《赵正书》,无论是六国后裔还是汉御用文人所作,都有抹黑秦始皇、彰显汉执政合法性的嫌疑。编撰《赵正书》,或许正是出于汉对秦政治批判的需要,或许像贾谊作《过秦论》一样,以史为鉴, 为西汉君王提供劝诫。

其四,司马迁《史记》记载的秦史,与其他史书相比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史记》关于秦始皇病笃,赵高谋逆的记载,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逻辑性。司马迁是严谨的史学家,不乱编故事,《史记》中荦荦大端者比较可信。这是因为:一是父亲司马谈为司马迁积累留存了大量史料。二是司马迁修史,使用确实史料,如编撰《秦始皇本纪》,主要使用秦国政府的纪录、奏事章和石刻等材料。三是司马迁做了大量的实地采风和考证工作。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开始壮游,先到江淮(江苏和安徽北部),又到江西庐山,再到楚国故地、齐鲁地区,最后到河南,采风和实地考察。在朝廷做郎中后,又随汉武帝踏遍陕西、甘肃、巴蜀、西垂和西南,为写《史记》增添了详实素材。更为重要的是,后世史家认为,司马迁《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或曰“迁文直而事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皇位   西汉   秦国   秦王   刚毅   史记   北京大学   忠臣   正统   太子   可信   公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