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之战:唐军与安史叛军最大的决战,史思明摧毁盛唐最后的希望

大唐至德二载(757),唐军与叛军在长安郊外的香积寺展开会战,是为香积寺之战,此战唐军大破叛军,斩首6万余级,叛军退出关中,唐军收复长安。当年10月,唐军在陕郡与叛军再次爆发血战,叛军再败之,唐军收复洛阳、河内(今河南沁阳)等地,叛军首领安庆绪仅率1300人,仓皇逃亡邺城(今河南安阳)。一时间唐军声威大振,叛军悍将严庄降唐,陈留(治今开封) 军民杀死叛军守将尹子奇以陈留归唐,唐军悍将张镐亦率军收复河南、河东诸郡县。叛军在中原地区的统治陷入了崩溃,形势对大唐一片大好,安史之乱似乎可以迅速终结。

可惜就在叛军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唐肃宗却没有及时乘胜追击,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迎接太上皇李隆基还都长安的工作,以至于错过了聚歼叛军残部的绝佳机会,给了叛军以喘息之机,也错过了干净利落平定叛乱的最后一次机会。就在唐军停止进攻后,安庆绪在邺城重新加固防线,其麾下将领蔡希德上党 (今山西长治)、田承嗣自颖川(今河南许昌)、武令殉自南阳(今邓州)各率所部兵马到邺城汇合,以及安庆绪在河北诸郡征召的生力军,在邺城的叛军兵力已达6万余人,叛军的实力得到了恢复。

安庆绪命令留守范阳(今北京)的史思明率军驰援邺城,史思明是叛军中最能打的悍将,也是仅次于安禄山的政治势力,安禄山死后,安庆绪根本就压制不住史思明,如今安庆绪却骑在自己头上指手画脚,再加上看到唐军在中原战场的节节胜利,史思明认为安庆绪成不了气候,于是将安庆绪的使者囚禁处死,并率河北13郡及8万叛军归顺大唐,唐肃宗任命其为范阳节度使,所部军士保持原有编制,依旧由其统辖,这也给史思明后来的降而复叛,埋下了伏笔。乾元元年(758)九月,磨蹭了一年之久的唐肃宗终于想起了对安庆绪动手。

唐肃宗以郭子仪、鲁灵、李奥、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等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共领步骑兵约20万北进主攻安庆绪,又命李光弼、王 思礼两节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行动。


20万唐军浩浩荡荡朝邺城开进,这是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唐军集中兵力最多的一次,一场空前的决战在邺城打响。因为安禄山叛乱的缘故,导致唐肃宗对唐军将领从内心深处不再信任,所以这么大的行动连个总指挥也没有,只有一个宦官监军鱼朝恩在其中斡旋,这也给唐军的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当年十月,郭子仪、鲁灵、季广琛、崔光远所部渡过黄河,配合李嗣业部夹攻卫州(今河南卫辉),唐军收复卫州,并在邺城西南愁思冈再败叛军,安庆绪只得率领残部退守邺城,唐军首战告捷,只要攻陷邺城,叛乱将会终结,盛唐的辉煌依然还有希望重现。

邺城中的安庆绪只得将最后的赌注再次押在史思明身上,安庆绪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并许诺退居二线,将大权交给史思明。史思明本着唇亡齿寒的原则,加上唐军8路大军各自为战,史思明认为值得一搏。于是,趁唐军主力被牵制在邺城城下无暇它顾的时机,率领13万精锐再次叛唐,自范阳南下。史思明没有直接到邺城与唐军硬碰硬,而是先派1万精骑进驻涤阳(今河北磁县),遥为声援,鼓舞邺城城内的叛军士气。

乾元二年(759年),唐军已经围攻邺城4个月,军士疲惫,士气不振,史思明敏锐地捕捉战机,率军截断截断唐军粮道,唐军只得靠营中存粮勉力支撑。三月初六,唐军存粮基本告罄,迫切希望与叛军决战,唐军在安阳河(今河南安阳北)北列阵。史思明见唐军士气不振,遂亲率5万精骑突袭唐军,唐军力不能支,仓皇撤退。由于缺少统一指挥,各部唐军在撤退过程中各自为战,史思明抓住战机尾随追击,大败唐军,唐军战死数万人,即邺城之战。

此战,唐军伤亡惨重,河南等光复郡县再次被叛军占据,幸而有郭子仪率军及时在洛阳阻击叛军,才保住了了洛阳,否则叛军又将攻入关中。战后,唐军再也无力组织对叛军的有力打击,而史思明后又与安庆绪爆发内讧,也无力西进。之后双方在中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盛唐的辉煌也在这拉锯战中被消耗殆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叛军   郡县   盛唐   安庆   安阳   大唐   所部   节度使   洛阳   长安   河南   决战   史思明   唐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