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贪婪凶猛的上古恶兽,却被古人作为图腾崇拜

引言

黄帝时期,一个叫缙云氏的部落里面有个不成器的年轻人,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而且占有欲极强,贪图金玉布帛,到处搜刮财富,不知道怜悯体恤穷苦百姓,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饕餮”。

这个称呼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异兽的名字,传说是尧舜时期的四大凶兽之一。

在缙云氏之后,古人们就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都称作“饕餮”,《左传》里面还出现了“贪财为饕,贪食为餮”的说法。

然而,这种凶兽同时也成为了青铜器的重要纹饰图案,是上古时期人们的祭祀和膜拜的对象,在悠久辉煌的青铜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龙之五子,贪婪噬食

我们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神话里,龙生九子,而九子均不为龙,其中第五子就是饕餮。

按照《山海经》的记载,它长着羊的身体,眼睛长在腋下,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两只眼睛时刻都瞪得特别大,嘴里长满了虎齿,非常地贪吃和贪财。

民间还有传说称,饕餮把身边的所有东西都吃掉之后,仍不满足,竟然把自己的身体也吃掉了,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头。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往往只有其巨大的头部,而缺少了身体的其他部分。

事实上,饕餮这种神兽谁也没见过,它存在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现在我们看到的饕餮的模样,完全是古人想象出来的,是融合了其他动物的原型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创造,它是先民们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的化身。

自原始社会开始,原始社会的先民便开始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原始的先民们,认知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

在面对闪电、地震、流星等他们所不能理解的现象时,对大自然的力量充满了崇拜和敬畏,同时也期望与天地和神灵取得沟通,得到神的庇佑。

饕餮就是他们结合生活中能够看到的虎、鹰等最强大的动物,再加上想象的产物。

在他们的认知里,饕餮虽然是贪婪凶恶的恶兽,但同时也具备着上古的神力,能够帮助他们吓退一切恶灵。

所以,狞厉慑人的饕餮代表的是先民们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和恐惧。

青铜器诞生之初,是只能用于举行祭祀活动的,在商朝以后,随着冶铸工艺的改进,青铜器产量上来之后,才逐渐成为了贵族家庭的食具。

在古人的思想里,进行祭祀的活动成功与否,关键要看祭品被神灵、祖先享用了多少。

而饕餮这种古兽又有贪吃的含义,因此将其雕刻在祭祀用的青铜器上,代表着古人渴望他们的祭品得到神灵、祖先享用的心思。

于是,出于崇拜和敬畏,人们将饕餮的图案铸在了青铜器上,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祭祀用器,希望能够得到神明的保佑。

1977年出土的陕西礼泉县饕餮纹鼎

国之重器,神秘庄严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各种精细复杂的装饰花纹开始出现在青铜器上,人们因为无法对眼前的世界作出科学的理解和分析,就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寄托在了器物和纹样上面。

因此,这些青铜器的纹样线条简洁有力、所绘形象惟妙惟肖,浑厚自然,在带给人一种真实之感的同时,又对观看者起到震慑作用。

青铜器的整体风格不仅神秘多变,而且大气庄重,在中国延续了十多个世纪,却依旧保持着其浓厚的早期文明的艺术特征。

青铜器的出现与使用,不仅仅局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祭祀、典礼等重要的日子,青铜器更是作为最重要的器物来使用。

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司母戊鼎

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鼎,更是成为了国家权力的象征,在周代,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的规定。

现存最大的鼎,是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司母戊鼎,重达832公斤,商朝天子就是将牲口放在这口鼎中煮熟,用来祭祀祖先和天地。

青铜器中最重要的纹饰图样以动物纹样为主,这种图案多取材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并加之人们的想象,对其进行再创造。

这些纹样并非客观自然环境中的动物形状,而是经过了抽象、夸张以及加入了人们的想象绘制而成的。

在青铜器的所有纹饰中,最具神秘意味的便是饕餮纹。

在司母戊鼎上,其鼎耳是虎噬人纹,鼎体四面是夔龙纹,鼎足是羊首纹,而鼎的主体部分则是牛角饕餮纹,饕餮纹在青铜器上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历史上对于饕餮形象的描述有很多种说法,但至今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饕餮纹玉九鼎

尚武文化,饕餮其载

将饕餮的形象绘制成纹饰的做法,发源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和陶器上就已经出现了。

在距今 5000 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过一些刻画有神人兽面图的玉琼。

这种兽面图案,与后来青铜器上出现的饕餮纹饰相似度非常高,都是一张扁圆形的宽大兽面,眼睛瞪得非常大,两侧还有云雷纹衬托,这样的设计作为饕餮纹的核心特征贯穿始终,当今出土的商朝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也都具备这样的特点。

饕餮纹的发展和演变,是与社会发展的背景息息相关的。

良渚遗址中发现的这些玉琼上,饕餮纹的构造还比较简单,主要由两只硕大圆睁的眼睛组成,后来的虎齿、鹰眼、羊角等特征还没有出现。

饕餮纹玉琼

随着朝代更替、文化的传承和丰富,饕餮纹也愈发复杂和考究。

由于夏朝离我们太过久远,几乎没有留存至今的实物,因此一切依据只能从原始遗址中去找寻。

位于河南洛阳的二里头文化遗址,经考证其年代大概为距今3800-3500年,是目前现存最丰富、最完整的夏、商朝文化遗址。

从脸部来看,饕餮纹上的饕餮,有一对很大的向外卷曲的牙齿,上面的耳朵像一对羊角朝上生长着,鼻子旁边有与猫科动物很相像的鼻翼。

据考古专家的比对和解读,基本上可以肯定饕餮纹无论是样式还是特征,都与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考古发掘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件事。

1987年,在二里头出土了两件铜牌,其上由四百余块绿松石镶嵌成虎面纹饰,圆眼弯眉、直鼻利齿,状貌威武生动。

考古学家经过研究确认,这种虎纹的铜牌是夏朝人在调兵遣将时使用的凭证,也可以说是虎符的前身。

所以,虎这个动物形象,早在夏朝就象征着武力和战争,在夏朝的青铜器上,虎的形像也同时成为了饕餮纹的主体构成部分。

商朝延续接近600年,因此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也呈现出了明显而渐进的演变过程。

商代早期时的饕餮纹饰,雕刻风格凌厉粗犷,尤其是两只眼睛大而凸出,给人强烈的震慑感。

随着商朝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饕餮纹也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密,在眼睛的周围开始增加羊角或牛角等纹饰,这是因为羊和牛是商朝人生活中常见的最有力量的动物,而角又是他们最强有力的攻击武器。

商朝羊角饕餮纹

虎的头和牙齿,鹰的双眼,再加上富有力量感的牛羊角和代表连通天地鬼神的特殊纹饰,饕餮纹的最终形态就完成了。

而到了商代后期,饕餮纹的特征除了双目仍然突出之外,雕刻手法更加立体,而且云雷纹、小鸟纹等式样都已出现,饕餮纹饰达到了最为复杂精密的时期,也是在青铜器上出现最多的历史时期。

饕餮纹虽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样式,但从商代开始,饕餮纹的设计一直都有一双巨大的眼睛和一对角,特别是在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眼睛的比例非常大,如果你仔细盯着看,会有一种恐惧感。

饕餮的角特征不明显,看上去像是当时人们饲养的羊的角,在角的周围,一般都会刻着一些小鸟纹。

商人的祖先是少吴氏,而少昊氏做过“鸟名官”,《诗经》中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所以鸟也是商人的图腾之一。

从商代早期的青铜器礼器和祭器中的饕餮纹装饰上看,有人认为饕餮旁边的小鸟代表商人的祖先,小鸟围绕饕餮,代表着祖先来享用祭品的含义。

渐趋复杂的饕餮纹饰

商人的青铜器制作水平,无疑是要高出周边的部落的,这一点在出士的商代墓葬中早已得到了证明。

我们在商王后妇好的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青铜武器,其中不乏装饰虎头的盔、盾等。

虎是百兽之王,但是视力并不是它最突出的特征。从老虎的模样上分析,它也没有那么巨大的一对眼睛,所以饕餮纹上的巨眼,应该是另外一种动物的眼睛与老虎的头的组合。

目前比较被认可的说法是这双眼睛是鹰眼的变形。

那么,当时人们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组合作为祭祀崇拜的图案呢?

要知道,商代是一个尚武的朝代,我们从商代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有关战争的卜辞非常多,这也证明在商代,战争是非常普遍的。

老虎在商人眼里,是一种具有强大战斗力和震撼力的动物,能够震摄敌人保护自己。

而鹰是飞在天上的猛禽,在速度和敏捷上没有什么可以超过它。

特别是鹰有一双极为敏锐的眼睛,而这些正是战争中极为需要的元素。

带有巫师图案的饕餮纹

当然,饕餮纹并不是简单的将虎与鹰结合起来,而是加入了许多巫文化的因子。

这些因子反映在饕餮纹的变化上,是一种将巫术与商朝文化相结合的、有利于巫师用来通天地鬼神的作用。

我们在今天的萨满教传下来的面具中,也可以看到这种饕餮纹的痕迹。

它在祭祀与通神的过程中,是用来沟通祭祀者与天地的联系,表示的是以祭品完全供奉天地祖先的祭祀者的虔诚。

古人有意的将实物以虚拟的形象进行表达,是表达一种现实到虚幻的转化,而神灵和祖先的魂魄,都是存在于虚无世界之中的,是世间的人无法触摸到的。

商人在占卜中,是以卦象去询问祖先,请祖先预测吉凶,甲骨文中有大量卜辞都写着“且”字,这是男根的种表达,代表的是祖先的神灵。

而祖先的神灵是不能随便降临的,必须有巫术的引导要让祖先充分享用祭品之后,才能显示灵异。

饕餮纹正是在这种文化基础上产生的。

德礼天下,神话终结

饕餮纹结合了动物图腾,并用巫卜之术和祭祀等手段,在商人的心里有着通天地祖先的神力。

这种装饰花纹以“饕餮”这种世上并不存在的神兽来命名,体现的是商人祭祀神灵和祖先时,希望神灵和祖先多享用祭品的一种盼望,体现的是商人希望通过这种祭祀来实现自己愿望的一种心理。

作为青铜器上的主要装饰,饕餮纹从商到周,经历了上千年的辉煌。

但在周朝中期之后,这种花纹在青铜器上出现得越来越少,以至逐渐消亡。

无论是审美还是艺术,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是规律。

周朝取代商朝后,社会由尚武向崇文的方向转变。而随着历史的进步,周人的鬼神观也与商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西周凤鸟纹壶

历史告诉周人,只有制定严格的礼制,统治者以德牧民,对上天和人民充满敬畏,才能保证统治的长治久安。

所以,在立国的基础上,周朝是以德和文为基础的,周人并不十分崇尚武力,也不需要得到虎、鹰之类代表震摄、威胁之类的图腾的庇佑。

周人敬的是天,统治靠的是礼,这是周代的文化特征,也是饕餮纹消失的社会背景。

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下,周代贵族的审美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

这个时候,青铜器装饰花纹开始以反映“礼制”的图案为主,如象征家族地位的凤鸟纹、繁衍的条带纹、象征吉祥的鱼鳞纹都是青天铜礼器上的主要装饰纹路。

此时的饕餮纹虽然仍然存在,但形态已大为改观。

饕餮这种异兽被拉长成带状身体的绝大多数器官被人为淡化,只保留了一双怒目圆睁的大眼睛;在有些小型青铜器上眼睛也被两个小圆圈代替,饕餮纹的核心特征开始逐渐淡化。

周朝当然也有图腾崇拜,他们的图腾是凤凰。

周朝起于西歧,“凤鸣歧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诗经》中,有关周朝出现凤来仪这种祥瑞之事的记载也有很多,所以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周朝青铜器上的纹饰开始改变风格,饕餮纹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被窃曲纹所取代。

窃曲纹是一种卷曲的细长花纹,很可能是由龙纹转化而来,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几何花纹。

它是青铜器装饰中纹饰抽象化和几何图案化的开端,为之后的青铜器纹饰奠定了风格基调,也使饕餮纹最终告别了历史舞台。

窃曲纹鼎

结语

由于年代久远,刻着饕餮纹的出土青铜器并不十分多,但它们的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表明在周代之前的历史时期,尚武好战是整个社会的特征,敬鬼神重祖先是当时社会的信仰。

饕餮纹反映出的这些中国早期社会特征,对研究夏商以及之前的历史,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西方历史学者吉纬德说:“你如果不懂饕餮,就无法了解商代文化,它是“一个甲骨卜辞所无法解答的巨大谜团’。”

从商代到春秋晚期,饕餮纹经历了从辉煌到没落,这代表了一个神话时代的终结,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对神怀有强烈的恐惧感,从此便敬而远之。

在当今社会,饕餮纹虽然已经不再具有实用价值,不再作为祭祀通天之用,但它的艺术价值以及精神价值将隽永留存,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青石浮雕饕餮纹

参考文献

赵晓慧 赵心语,论饕餮纹的演变与文化内涵

王光尧.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寓意[J].文物春秋.1994,(3).36-37.

李学勤.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J].东南文化.1991,(5).42-4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饕餮   商朝   商代   纹饰   青铜器   上古   祭祀   青铜   图腾   祖先   贪婪   古人   凶猛   崇拜   眼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