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湖北一农民翻修房子时发现奶奶的遗物,组织:补办追悼会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2年,湖北黄石的一个小村庄,此时的村民潘平不知道,他接下来的行为,会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

这天,潘平将家中的物品逐一搬出,准备对房子进行翻新。

到了自己已经过世的奶奶房间时,他突然发现这里有个地窖。

这个地窖很是蹊跷,潘平和他的父亲都不知道这个地窖的存在。

于是,怀着未知的心情,父子二人打开了地窖,找到了几个落满了灰尘的柜子。

清掉历史的灰尘,他们不知道,即将打开的,是一段让他们肃然起敬的过去。

起初,他们认为,地窖中存放着一些粮食,所以他们没有仔细检查。

但一打开地窖的门,他们却发现了一个发黄的本子。

时间沧桑,虽然纸张泛黄,但里面的内容仍然依稀可辨,读来每个字都令人震撼,这是潘平奶奶的革命日志。

那些年,闹革命的女同志很多,但是日志里的内容,彰显着潘平奶奶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当潘平将这份资料上交到当地政府后,出乎意料的是,政府竟然为去世的老人补办了一场追悼会!

潘平的奶奶究竟是什么身份?泛黄的纸张上到底记载着什么内容呢?

不甘命运的“童养媳”

时间追溯到1912年,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年代。

除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外,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潘平的奶奶,也就是贾春英,出生在湖北省的一个小山村里。

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贾春英很难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再加上那个年代守旧落后的思想,贾春英的幼年生活可谓十分艰苦。

八个月大的贾春英,就被抱走当了童养媳,年幼的她就不得不承担起繁重的家务。

在这样暗无天日的生活里,贾春英的未来好像一眼就能望得到头。

但在这个小村子之外,掀起了一股革命的浪潮。

1925年,13岁的贾春英在山上砍柴打草,谁料倾盆大雨突然袭来,贾春英被肩上的担子打落下山崖。

正在此时,一位名叫罗冠国的读书人路过,将贾春英救了起来,仔细一看,救起来的人竟然是自己的表妹。

看到自己的表妹因为劳累的家务丝毫不顾及自己的生命,罗冠国伤心欲绝,作为中共党员,他的内心十分悲愤,便把贾春英带回了自己的姑妈家。

面对姑妈,罗冠国掷地有声:

“姑妈,我问你,为什么老是让表妹上山干这些苦活?”

面对罗冠国的质问,姑妈自知理亏,无言以对。

此时,贾春英站了出来,打破了沉默:“我又不是富人家的小姐,生来就是这种吃苦的命罢了。”

“命?”罗冠国看着自己的表妹,“你说什么?那我问你,你的命为什么要这么苦?”

贾春英苦笑道:“那还能因为什么,我命苦呗。”这个答案显然超出了罗冠国的认识。

说来有趣,作为当地群众革命的发起人,自己的亲戚,自己的表妹,竟然认定了自己“命苦”的事实。

想到这里,罗冠国看着她,一字一顿地说道:“你的命不苦,没有谁的命生来就是苦的。”

见贾春英听得认真,罗冠国认真地讲道:“其实不是你的命苦,而是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且,你还不知道自己应该与命运作斗争。”

贾春英长期生活在物质条件匮乏,思想落后的环境中,从没有人跟她说过“改变命运”这种话。

她不知道为什么要改变命运,也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改变命运,只是讷讷地说了一句:“命运,我不懂。”

罗冠国再次认真地告诉她:“不懂没关系,我每天和一些朋友们在后山祠堂里讨论一些事情,你也来听一听吧。”

在石云后山祠堂里,每天都聚集着很多穷人,罗冠国以识字谈心的名义给他们讲解革命知识,和未来中国的出路。

贾春英听从表兄的话,从繁重的农活中抽出时间到祠堂旁听。

一点一滴地灌溉,新思想的种子慢慢发芽,她渐渐懂得了辛苦耕作一年又一年得来的只是勉强填饱肚子,衣衫仅能蔽体。

明白了官员粮食囤积,而百姓街头逃荒,发现了自己思想与时代的不相符等结果,这些都是社会黑暗主义压迫的结果。

她放下了竹篓,拿起了刀枪。

也许,一个人被压迫到了极点的时候,恰好有一束光出现,她的反应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用力地挣脱那个深渊一般的地方。

为什么劳累一年,反而肉补衣裳天补房,为什么荒时暴雨炊烟断,为什么芽根野菜充饥肠,为什么许多老人沿门乞讨长流浪,为什么细妹子朝生暮死埋山冈?

这些话在贾春英的脑海中回荡,也在无数个命运像她一样悲惨的苦命人脑海中回荡,最终汇成了一股信念:一定要摆脱这所谓的“命”。

“美丽女侠”的奋斗历程

于是,在1927年,面对庄严的中国共产党旗帜,在镰刀锤子下,贾春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所谓“命运”的推翻重来。

面对当时紧张的局势,加入中国共产党自然是存在风险,面对这样的风险,贾春英怕死吗?

细细想来,其实贾春英是不怕的,毕竟在山崖上坠落下来的那一晚开始,贾春英便算是在生与死的边界走了一遭,与其在暗无天日的生活中活着,还不如为了理想而奋斗。

“加入中国共产党,你们怕死吗?”

“不怕!”一个坚定的声音,从贾春英口中迸发而出,也从无数个想要摆脱黑暗命运的群众口中迸发而出。

1928年,贾春英由县委安排工作,深入各地基层,开展党组织工作。

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初步形成的党组织开展工作面对着重重困难,无论是当时的党组织影响力不足,还是国民党的骚扰,都让党组织的进一步工作产生了困难。

其中,一次惊险的遭遇发生在1930年,这一年,贾春英跟随自己的表哥,时任阳新县委书记的罗冠国一起召开群众大会。

当罗冠国站在台上慷慨激昂宣讲时,台下的一个反对者突然绕过一众人,直奔台上而去。

所有人在那一刻都措手不及,在这个瞬间,贾春英急忙反应过来,飞身一跃而上,用尽身上力气死死按住“不速之客”的右手,并押着他走到台上。

在这之后,大家发现了贾春英身上的能力,将贾春英安排在前线,所以当时的贾春英得到了“美丽女侠”的赞扬。

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个女侠不仅武力过人,学起文化来,知识同样过人,可谓是有勇有谋。

贾春英虽然没上过学,但为了更好地在地方开展工作,她积极与各地村民交流,学会了不少地方的方言,从而能够更好地在当地开展党组织的群众工作。

于是,十里八村流传起了这位有勇有谋的“女侠”故事,这为她在各地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样为她到江西等地开展群众工作打下了基础。

这样来看,之后贾春英开展的党组织群众工作会稳稳当当地开展,但事实往往无法如愿以偿,在国民党的扰乱下,工作仍然出现了一些阻力。

1930年底,国民党突然开始了第一次反革命“围剿”,面对这样的围剿,当时的指挥者并无慌乱,当务之急是转移领导机关与广大群众。

面对这个任务,所有人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人选:贾春英,她有着极好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有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但在党组织的熏陶下,她早已对战火纷飞的前线有了更多的向往,于是她积极与领导沟通,想要让组织将她调往前线。

组织得知此事后,经过仔细的考量和贾春英以往的表现,便同意了贾春英的请求。

在战斗中,贾春英指挥着少数军队,让他们化装成逃难的村民,之后分批次调取敌军实力,并在夜晚与地方武装合作,共同突袭敌军,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歼灭战。

这一次,国民党的第一次反革命围剿屈辱失败,但贾春英她们要面对的困难,仍然没有被平息。

“巾帼英雄”的怒放与凋谢

1931年,组织上考虑贾春英的表现,将她调至江西的下辖地区进行巡视指导。

这里对贾春英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在国民党的围剿下,根据地一片狼藉。

面对如此杂乱的景象,贾春英并未退缩,她迅速与当地县委书记取得联系,迅速梳理好了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先是恢复党组织,之后稳定群众,加强土地改革,然后再扩大红军的规模。

这样一系列政策实施后,当地的革命形势迅速恢复,红军规模也得到了一定规模的扩大,圆满完成了组织上安排的工作。

在这之后,贾春英辗转各地,在与当地党组织的沟通协调中逐一梳理了党组织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积极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当地工作地顺利开展。

但这样的工作很快便让贾春英感到枯燥,她不是不喜欢这样的工作安排,而是觉得自己在革命的大浪潮中贡献太少。

于是,在与上级组织协调沟通后,贾春英如愿回到了自己的工作队。

此时的贾春英,踌躇满志,在各项组织工作中都积极配合,多次与主力红军一起完成了多次战役的胜利。

随着一次又一次任务的成功,贾春英在组织内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这也让她成为了国民党的目标。

1933年,贾春英在行军时遭到了国民党的围剿,这支队伍几乎被全歼,仅剩贾春英等几人得以幸免。

事后在进行调查时,他们惊讶的发现,为了剿灭贾春英,面对仅仅100余人的队伍,国民党几乎出动了一个团的兵力,足见国民党内部对贾春英的重视。

1935年,贾春英再次遭到了国民党的埋伏袭击,这一次,她被自己身旁的叛徒袭击,最终被国民党带入监狱。

面对国民党开出的投降条件,贾春英对此嗤之以鼻。

起初的国民党人知道贾春英在队伍中的重要性,所以并没有采取暴力措施,而是以优厚的待遇劝说她自己签下投降书。

国民党本以为贾春英会自己投降,但没想到,贾春英仍然坚定如初,这样一来,怒不可遏的国民党军队使用严刑,逼迫贾春英屈服。

但是他们不知道,贾春英幼年时期遭受的苦,相比这些所谓的“酷刑”可要苦得多,所以,这些酷刑对她而言只不过是徒劳。

1937年,局势风云突变,国共达成了合作协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此形成。

贾春英得以被释放,在释放后,组织派潘涛迎接,这个潘涛和贾春英很熟悉,两人在早年便互生好感,后来二人结婚,组建了自己的新家庭。

不久,贾春英得知了自己身体怀孕的消息,她欣喜异常,一边在后方开展活动,一边期待这个新生命的到来。

1940年2月,孩子顺利出生,贾春英第一时间将这一消息传递给正在战争一线的潘涛。

苦苦等待了一个月后,贾春英终于等来了前线的消息,但并不是关于丈夫的消息,而是来自潘涛的警卫员。

原来就在三月初,潘涛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日军杀害,这让贾春英悲痛万分。

在抗战结束后,贾春英带着孩子回到家中,丈夫的去世与自己身上的疾病,让她难以再继续完成组织上安排的工作。

最终,她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这些年,她从未享受过组织上的任何待遇,也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几十年后,贾春英于1984年与世长辞。

直到2012年,潘平在家中发现了贾春英生前留下的这些笔记,才将原本可能化为尘埃的历史重新翻开。

组织上对此事高度重视,不仅承认了贾春英的烈士身份,还为贾春英、潘涛二人补办了追悼会。


结语:

2012年12月29日,纪念革命英烈贾春英、潘涛诞辰100周年的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许多革命者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两位在革命中贡献突出的烈士。

“巾帼芙蓉,淡名怒放。”

这是会上对贾春英革命事迹的赞扬,也是对贾春英这一生的最好概括。

在她身上,我们领略了巾帼英雄的力量,也体悟到了那个年代属于革命者身上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中国共产党   组织   地窖   姑妈   湖北   追悼会   党组织   遗物   表妹   国民党   奶奶   群众   命运   房子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