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苏北德从军抗日

6.苏北德从军抗日

苏玉红的武艺高强远近闻名,可是他的名望只是在乡间流传的。

苏玉红最小的儿子苏北德家的第一位大学生,同时,他也是一位抗日英雄。

这就是说,到苏玉红的儿子这一代,家的名望已经从乡间的口口相传上升到国家的记忆层面上了。

苏玉红李颖君一共生有七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其中两个儿子夭折了,苏玉红在最小的儿子苏北德2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了。

李颖君心里暗暗发誓要把七个孩子都养育成人。

苏北德从小就聪明过人,功夫学得快,书也念得好。他20岁那年毕业于江苏东海师范学校,次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进修,结业后回到家乡任教。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苏北德一边教书,一边进行着抗日宣传活动。

苏北德一起教书的是田家的一个年轻人,他们是深受师娘的思想影响的那一代人。他们把挂在大口井旁边的钟搬到大队部门口挂着,利用大队部一间闲置的房子充当教室,教村里的大孩子和小孩子识字。他要把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教给他们,不能让他们再像老一辈似的,睁眼瞎,更不能学他们因为一点事情打打闹闹、斗那口窝囊气。

苏北德结婚生子后,日子过得还可以,他的家庭条件比较殷实,全家人不愁吃穿。

他就一直做着教书先生。

可是有时钟敲过几遍,学生却一个没有,只剩下两个先生在那里背着手转来转去,他们真是难得地清闲那么一小会儿。

为什么呢?吃穿都顾不上了,谁还来念书啊?

随着战事的发展,苏北德不光是在大队部的学堂里活动,更多的时候是跑到别的地方去活动。他还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青年救国组织。

国难当头的时候,纵然是一万个舍不得,但是李颖君仍然支持自己的孩子去为国家效力。

后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课就完全停了,人们都忙着抗日救亡的活动了。

此刻,年近花甲的李颖君的头脑很清醒,她觉悟很高。

傍晚的时候,她去把钟敲响了,快两声、慢两声地敲了一阵子,田、苏两个族的人很快都来齐了,她就开口说话。

“在自己窝里斗算什么好汉啊?打赢了谁都不是本事,有本事就去打鬼子。”

说走就走,这两个教书的先生放下教鞭和课本,扛起枪,打鬼子去了。同去的还有两族的几个后生。

在这几个后生临走的时候,李颖君对他们说:“你们只管放心地去打鬼子吧,出门去一定要小心点啊!孩子们,走好啊,赶走那些日本鬼子,打完鬼子早点回来!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

据当时的县志记载,他们出去之后,很快跟中共的抗日组织取得了联系。苏北德进步很快,因为他能文会武,干啥都行。

从军第二年,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苏北德任改组后的中共盘古工委组织部长,同年底任盘古六区区长。

1941年,调任兴海区区委书记、区长。

1945年5月8日,苏北德到小白头村检查工作,次日晨与敌遭遇,为掩护群众和同志们突围,他以火力吸引敌人至村外,不幸中弹牺牲,牺牲时年仅37岁。

得知苏北德牺牲的消息后,李颖君摸着自己的胸口,沉默了好久,她才说出话来:“我这个儿子没了,还有别的儿子,儿子没了,还有孙子,戳死你们这些……狗X的……贼寇!”

李颖君说完这些话,就吐出一口血,昏倒在地上了。

几个晚辈把她扶进屋里坐好了,那一整天她就光坐着,不吃不喝,反反复复地咕哝着几句话。

“哥哥你好歹回来了,你怎么那么瘦啊?”

“哥啊,他是你外甥。”

苏北德的小名)啊,你大舅他不喝酒了。”

“你们快去打鬼子啊!”

那天夜里老人就去世了。

1995年5月,中共盘古县委、县人民政府将“苏北德烈士牺牲纪念地”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村里人为了纪念苏北德,东西两村的村民把他家门前的那条路修得更平了,更直了。还给这条路取名叫北德路,就是下驾沟村子中央那条路。现在已经是一条宽大笔直的南北水泥路,这条路也是东、西两个下驾沟两族人世代友好的最好见证。他们最后也算是想明白了:这打打闹闹了几辈人,几十年来,谁也没赢,谁也没得到什么好处。为什么就不能和和气气地相处呢?有什么好争的呢?有什么好打的呢?为什么不早早地坐下来商量呢?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下沟村经历了稳定快速的发展,人们的口袋盈实了,新屋盖起来了,脸上也有光彩了。

北德路的两边是步行街,街上人来人往,一片繁荣。

过去的那些日子都已经成为过去了。可是那个大口井和铁钟却一直被保留着,目的就是告诫后人不要忘记老祖先因为贫穷落后和不抱气而饱受欺负的事。

现在,下驾沟村里,无论是东边的苏姓村民还是西边的田姓村民,他们的性格都以善良豪爽为主,但又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苏姓性格里更重感情,田姓的理性多一些,就像两个高中生相竞争,一个理科好点,一个文科好一些。性格决定了两家人有合作也有竞争。在他们的合作与竞争中,下沟的发展要好点,下沟略占下风。

家也开始有人在村里大队部做官了,他们说话也越来越有分量了,没人敢不拿正眼瞧他们。

村里第一部收音机和电视机都是家买的,为此事闹的笑话至今让家后人们津津乐道,收音机装上电池打开以后,从家过来几个看稀罕的人就围着收音机转圈,他们在找,哪来的声音呢?天都黑了,他们还舍不得回去,有一个人还要把收音机打开,说要叫里面的人出来吃点东西,歇息一下。第一台电视买回来的时候,家立刻就成了村里的焦点。那时刚好是夏天,人们晚上都出来乘凉,一到晚上,北德路就变成一个大电影场。因为经常停电,影响看电视连续剧,为了看电视方便,家人还专门去买了一个大电瓶备着。

然而,好景并没有长久,因为他们的思想和眼光还停留在过去老祖宗创造的辉煌里,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他们慢慢地忘记了老祖宗留给他们的宝贵经验——人一定要抱气(团结)。

苏玉红的后代们表面上一团和气,你追我赶。实际上随着人口的增长,各种各样的问题也纷纷出现了,因为他们没有一个主心骨,缺少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信仰,于是他们各自为政,暗地里较心眼,话不投机半句多,人们动不动就为点鸡毛蒜皮的事吵闹甚至大打出手,导致整个家族失去了和谐,最终分崩离析。

家不和——万事不兴。

原本富裕强势的家族又慢慢地衰落了,贫穷与饥荒像瘟疫一样又回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苏北   田家   盘古   抗日战争   队部   鬼子   村里   收音机   儿子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