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对德国核资源的争夺和使用

/尼尔笔记

编辑/尼尔笔记

前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发展核弹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在一九四五年三月成功地进行了“准原子弹”的试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就开始了自己的核计划,从苏联占领的地区掠夺德国的核能,从德国运送铀、重水等核能材料,还有一些德国的科研人员,也加入了苏联的核能计划,为苏联的核能计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至今,我国学术界还没有对该问题展开过深入的探讨,只是在俄罗斯、德国等有关的几本论文中提到了这一问题。

文章根据苏联的许多机密文件资料和俄罗斯的有关研究,较完整地论述了1945-1949这一时期苏联为争取和利用德国的核武器而进行的斗争。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原子弹研制以及苏联的关注

在全球范围内,纳粹德国是第一批研发出核弹的人。1939年9月26日,德国军部总参谋部,联合全国知名的核物理学家,在柏林开会.

以威廉王物理研究院为中心,以军队出资,开始了以“第二帝国”为中心,进行“第三帝国”的核武器开发计划。

从那以后,德国核武发展就形成了两个派别:“能源派”是以德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兼诺贝尔奖得主海森伯格为代表的,他认为核武应当被用来进行和平利用。

把核武发展成新的能量来源;“炸弹派”是以舒曼和迪布纳为代表的一支以发展核武为主的力量,着重于发展核武。

另外,还有一支由冯·阿登领导的,由一位核科学家领导的,专门从事铀同位素分离技术的小团队。

到了1942年,二战已到了紧要关头,德国把更多的财力用在了战事上,对于发展核弹就不那么关注了;

以海森伯格为代表的主要核物理学家们,他们反对在战争中使用核电,他们的工作重点在核反应堆上,而非核武器;

由于德国在挪威的重水制造工厂被反政府武装所摧毁,使得德国发展核弹的速度大大减慢。

一九四三年,由于德国在多个战场上屡战屡败,他们急切地想要得到一种强大的核弹,从而扭转战局。

所以,像“炸弹派”迪布纳这样的科研人员,在军队里的地位越来越高。一九四四年春天,在戈托夫的迪布纳的试验室里,就已结束了对这个装置的试验.

而像阿登这样的人,在这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在分离和精制铀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1945年3月,Debuna小组在德国的图林根地区,一颗130公吨的TNT“原子弹”被成功地爆炸。

相对于美苏第一次发射的1.9万吨和2.2万吨TNT的爆炸威力,德国的炸弹还不能算得上是核武器,只能算得上是“脏弹”。

没过多久,柏林沦陷,纳粹德国崩溃,但是德国却在核武器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有大量的核物理专家,还有大量的实验装置,还有大量的高纯度的铀矿和重水,这些都是美、苏两个国家研究核武器的关键,特别是苏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曾进行了一定数量的核试验,但由于德国侵略造成的强大的战事压力,苏联无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发展核试验,因而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其在西方的情报网,获得了有关英、美核武发展的许多关键信息,而对于德国则知之甚少。

比如,在1944年11月5日由苏联国民议会呈送给斯大林的有关西方国家核计划的资料中,有关德国的资料平淡无奇,几乎没有任何有用的信息,只有少数一些像海森伯格这样的科学家被提到。

苏联红军在向德国进军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信息也逐步增多。1945年3月23日,迪布纳的一次实验报告,被苏联军方告知,这次实验是一次圆球,重量在两吨左右,其中包含了一种叫做U-235的物质,在爆炸中摧毁了方圆五百到六百米内的所有树林。

库尔恰托夫是一位杰出的苏联核科学大师,他被委任为翻译这些资料。在3月30日的汇报中,他觉得这个消息很可靠,德国确实进行了核武器实验,但不是用核武器,按照常理来说,核武器的杀伤力最多只有几百米,而不是几千米。

在此期间,还有科学家参观了威廉王物理研究所,参观了奥尔公司的化验室和工厂,参观了冯·阿登的化验室,参观了迪布纳核电站,并拜访了几个德国的核物理学家,要求他们到苏联去工作,并帮助军队和内政部的人事部,查找德国的核材料藏匿地。

根据科学家们的细致调查,苏联掠夺纳粹德国的核能物资并强行运送,这是一个序幕。

苏联对纳粹德国核物质资源的征用

德国在核技术上取得的成就,一直是美、苏两个大国关注的焦点。

1943年末,美国组建了“阿尔索斯”特遣队,成员包括军事、情报机关和科研人员,主要负责德国研制核武器的情报工作,以及在美英占领地区搜寻和抢运德国的核燃料。

苏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德战后,苏联立即搜寻并没收了德国的核材料,表现为掠夺德国核研究所的仪器设备和核原料,以及德国苏占区的铀矿等。

铀矿是生产核弹最基本的原料之一。在苏联,可开发的铀矿并不多,到了1945年,苏联一年才开发出18公吨的铀矿和7公吨的金属铀,根本无法支撑核弹的发展。

而从西方国家那里也很难弄到,英美三个国家想要阻止苏联发展核弹,肯定不会给苏联供应那么多的关键原料,比如铀矿之类的。

1943年4月,苏联为从美国进口十千克的金属铀矿,而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当年十一月,苏联再次向美国输入一千克的纯净水。这样的数量还不足以进行一次核武器测试。

按照库尔恰托夫的计算,要想完成一项铀的富集工作,起码得有50公吨的铀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从德国那里得到了大量的铀矿,并对德国进行了铀矿的勘探和开发,极大地改善了苏联缺乏核能资源的窘境。

苏联专家小组于一九四五年五月十日在柏林的威廉国王物理学学院里,找到二百五十公斤的金属铀,三吨的氧化铀,二十升的重水,以及零点五克的镭;

在库梅尔斯托夫一家实验室里,找到了3.5公吨的一氧化铀矿,这些矿藏中所提取的铀矿值1亿5千万卢布,以及150000美金的镭和重水中。

五月十二日,德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兼奥尔公司研究院院长瑞尔被苏共俘虏,由希坚科审讯。

里尔承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工作的那个机构从大约20公吨的铀矿中提取出了大约10公吨的高纯铀矿,而这些矿中含有大约10公吨的金属矿。

其中大部分已被用来做过核测试,目前尚有0.5公吨的金属铀,10公吨的高纯氧化铀,以及5至10公吨的低纯铀矿,保存在蔡海伦的一间实验室里。

除了这些,还有一部分铀矿也被存放在了奥尔集团位于柏林的总部及其附属工厂。因此,经过一个多月的搜寻,苏联共从德国苏占区缴获了7吨的金属铀,以及250-300吨的各类铀化物。

这些都是苏联核能项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别是那些经过了精炼之后,完全可以拿来做核试爆的金属矿铀矿。

五月十五日,斯大林在防务理事会上签字,通过了8568C号决议,决定从德国苏占区调拨装备及原料。六月十八日,关键的核子原材料在大批士兵的保护下被送回到了苏联。

所发现的原产铀与苏联的核能项目相比,相差甚远,于是1945年9月14日,苏联政府决议派出五位地质学家前往德国萨克森州,与苏占区有关单位合作寻找铀矿。

苏联从地质学家那里获得了一个确定的答案,于是决定加大对该地区的勘查力度。1946年4月4日,斯大林下令一号机关挑选二十位地质学家,组建一支探矿队伍,到萨克森州去,并拨款250万德国马克,请求德国苏占区的当局,保证探矿工作的正常进行。

在这一年7月29日,“萨克森矿业公司”更名为“沙克逊矿业公司”,苏联政府出资350万卢布,150万德国马克,成立了“沙克逊矿业公司”,公司的领导和经理都是苏联公司出的,而工人则是从德国公司招聘的。

一九四七年五月十日,萨克森矿务局更名为苏联维斯穆特矿产公司,其总公司位于萨克森州的奥耶市,其主席是“国民议会”的一位叫马利采夫的中将。

苏联对纳粹德国核人力资源的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一直都很重视德国的科学家,在1944年11月5日的一份报告中,就提到了德国研究核武器的科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等人,立刻就把德国的主要核科学家,如海森伯格和迪布纳,牢牢地抓在手里。

其实,现在美国正在研究核弹,德国的科学家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他们之所以将他们留在这里,就是为了不让苏联获得他们的人才。

那个时候,苏联才开始研究核武,急需德国科学家的技术和经验,所以苏联开始在德国苏占区寻找德国的核武专家,并招募他们。

五月八日,库尔恰托夫将一张由35位德国核科学家组成的清单交给贝利亚,并提议他们尽早加入苏联的核项目。

从那时起,苏联便对德国苏占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核子科技人才的搜捕,并将阿登、赫兹、雷尔等一批核子科技人才置于苏联的控制之下。

或许是出于心甘情愿,或许是被逼无奈,在1945年5月10日,阿登写信给斯大林,表达了自己及其科研小组参与苏联核能计划的意愿。

随后,里尔和赫兹也相继表示了自己的意愿,表示了对苏联的忠诚。在六月十八日出发的火车上,载着99名德国公民,包括39名科学与技术工作者,60名为他们的家庭成员。从那时起,从苏占区来的德国科技人员,也相继到达苏联,参与了核武项目。

结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苏之间从最初的共同反对纳粹主义同盟逐步演变为相互对立的对手,冷战也随之展开。

由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武器技术,因此对苏联核项目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于是,美国采取了一种先下手为强的策略,将海森伯格和德国的几名核物理学家拉拢过来,让他们无法获得那些珍贵的人才。在此背景下,苏联为争取德国的核子物资与人才,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之所以想要利用德国的核能技术:

一是因为苏联在核能项目开始的时候,确实对他们有很大的需求。

二是为了不让他们的技术落到英美手中,就好像当初英美两国想要将海森伯格和其他德国的科技人员控制住一样。

总之,德国的核材料,特别是铀矿,是苏联核电项目的关键材料,同时,德国的科学工作者在苏联核电项目中起到了一定的地位,但还没有达到核心和关键性。


参考文献:

[1][德]赖纳·卡尔施、海科·彼得曼著,闻立欣译:《希特勒的“原子弹”———纳粹德国核武器秘档》第22、60—80、254—260页。

[2][德]赖纳·卡尔施、海科·彼得曼著,闻立欣译:《希特勒的“原子弹”———纳粹德国核武器秘档》,第306—307页。

[3]1945年8月20日苏联核工程启动,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德国的核资源主要在这一时间段发挥作用。

[4]脏弹又称为“散布放射性装置”,是一种大范围传播放射性物质的武器,即通过引爆传统爆炸物质,将其内含的放射性物质散播到空气中,从而造成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苏联   德国   斯大林   铀矿   核物理   核武   核能   核弹   核武器   战后   世界大战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