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骨就是养寿!骨科医生提醒:50岁后,4个养骨诀窍要牢记!

没有颈椎病、腰椎病和骨关节病是多少老年人求而不得的梦想?但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以骨质疏松症为例,根据《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Meta分析》中的数据计算,中国6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患有骨质疏松的概率有23%,女性更是高达49%,要知道,这还只是骨质疏松这一种疾病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那么对于年龄更大的人群,或者综合多种骨科疾病来看,又有多少人是患病的呢?

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数据可以证明,这些骨病与患者的寿命相关,但是骨病对于人体的折磨却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老年人,在骨病影响到日常的运动后,其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所以常有医生说“养骨就是养寿”。

一、为什么说养骨就是养寿?50岁后骨质会有哪些变化?

为什么说养骨就是养寿呢?这种说法有什么依据吗?其实,这个问题早在2014年就有答案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在2014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养骨就是养命》的书籍。

其中提到,骨骼不但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同时与人体的各个器官脏器都存在关联性。不仅仅是明确的骨关节病变,还有很多疑难杂症的基本病因都与骨骼有关,所以只要将骨骼问题解决,这些因为骨骼引起的疑难杂症也都会不治而愈。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出发,虽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研究数据证明骨骼疾病可以直接影响寿命的长短,但不论是颈椎病、腰椎病还是膝关节损伤、骨质疏松等常见的骨关节疾病,大多是会伴有明显疼痛的。而因为疼痛或者骨质损伤等原因,患者情绪和自由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长时间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以及无法自由活动导致的活动量减少,就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心血管系统等间接地影响寿命

很多人觉得这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了,但事实就在眼前,人们在疾病真正到来之前都是对自己的身体十分自信的,直到疼痛到来,这才后悔之前没有好好保养身体。正常人从35岁开始,人体对于钙的吸收就要小于流失的速度,从此开启漫长的“骨质流失”的过程

而通常在50岁之后,人体的骨质流失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开始出现骨质疏松以及一系列的骨病。而从此以后,人体对于钙的吸收能力还会越来越差,如果不会合理的养骨,骨质还可能会越来越差,出现骨质疏松、疼痛无力等情况。

二、骨科医生提醒:牢记这四点,养骨很简单!

既然如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到合理有效地养骨呢?骨科医生提醒,下面四点很重要,要牢记。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决定着外界对于人体的钙的输入,所以尤为重要。那么是不是以形补形,多吃骨头汤就可以补钙壮骨了呢?其实不是的,早就有研究证实,骨头汤中的钙含量远远低于牛奶,而且含有大量的脂肪,甚至可能阻碍钙的吸收,所以喝骨头汤补钙是不可取的。

想要通过饮食来补钙,应该注重的是食物中的钙含量以及能够促进骨骼代谢和吸收的钾和维生素D的含量,而这些通常可以从适量的蛋类、奶类食物以及香蕉、橙子、深海鱼、瘦肉、动物内脏等食物中摄入。 2、适当的运动是保证骨骼健康的另一要素,每天合理的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地锻炼骨骼和肌肉,对于养骨的帮助也是很大的。建议一天运动两次,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

以腰部肌肉为例,腰部肌肉力量的锻炼有利于预防腰椎间盘突出,但是需要注意运动一定要适量,避免造成肌肉损伤。

3、晒太阳补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这个说法与喝骨头汤补钙不同,是有科学依据的。晒太阳时照射到的紫外线可以让皮肤产生活性的维生素D,与上面所说的饮食补充维生素D的效果相同,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帮助补钙来强壮骨骼。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玩手机,久坐久站等可能诱发颈腰椎骨病的不良习惯。在日常的运动和劳动过程中,注意量力而行,避免一次性过度地剧烈运动或者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造成骨损伤。

伤筋动骨一百天,这是自古就有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骨骼本身的血运较差,所以一旦损伤,恢复起来就是比较慢的。万一损伤到附近的神经组织,甚至可能会造成难以恢复的损伤。

三、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请及时就医检查骨质情况。

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四点,基本上在日常生活中的养骨就已经做的很好了,但是生活常常是伴有一些意外的,能够很好的养骨并不能就保证不会出现骨病,所以我们还需要注意,一旦出现可疑的不适症状,就要及时就医检查,避免耽误早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常见的可疑症状主要有局部的红肿、疼痛以及活动受限、骨骼畸形、反常活动等。

以骨骼畸形和反常活动为例,这就是骨折的典型表现之一,平常无法弯曲的直骨突然可以弯曲了,这种反常活动基本上是肉眼可见的,也是可以初步诊断骨折的典型症状。

所以一旦发现这些可疑症状,一定要及时地就医检查。这种情况一般会进行X线或者CT的检查,具体结合实际情况和存在异常的部位。这主要是为了了解患处的骨质具体情况,避免耽误诊断和治疗,造成进一步的感染和骨折难以愈合的情况。

而一旦出现腰部或者颈部的局部疼痛,同时伴有头疼、双臂或双腿的酸胀麻木、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根压迫症状,则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有颈椎或腰椎间盘突出的情况,这时候通常医生会建议进行核磁共振的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以及突出的严重程度和神经根的压迫程度,再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四、不同的检查骨质的方式到底有什么区别?

那么到达医院以后,面对多种多样的骨质检查方式,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它们又是主要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当我们出现不适之后无论是怀疑哪种问题,肯定都是要先经过医生初步诊断的,医生怀疑可能存在的问题之后,再通过相应的检查去明确诊断。那么对于具体检查的选择就没有多说的必要了,建议遵医嘱进行,以免误诊漏诊的情况,这里着重讲解一下常见的几种检查的区别。

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骨质的方法无外乎有X线平片、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核磁共振(MRI)三种,这三种检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见到非常多的,那么他们究竟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X线是最简单也最廉价的一种检查,它可以大致看清骨质的损伤情况,对于骨折等疾病有诊断价值,但是由于其成像原理,通常需要多角度的拍摄,而且相比较CT而言,要模糊许多

而CT则可以更加清晰地看清骨骼的情况,相当于将拍摄部位切成无数片,相比较于X线可以观察到具体的病变部位和程度。

核磁共振的优势在于可以更有效地观察到拍摄部位的神经根以及肌肉组织、脂肪等情况,适合检查诊断颈、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更容易看清突出的椎间盘对于神经和周边组织的压迫情况。

总而言之,X线、CT和核磁共振对于骨科疾病的检查是各有利弊的,所以对于检查项目的具体选择,还是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遵医嘱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骨科疾病的患者们还在不断地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曾经被贴上标签,专属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颈腰椎间盘突出这样的疾病,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其中,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以及久坐久站的工作性质,是年轻人患上骨病的首要原因。这里也呼吁年轻人们,和老年人一起重视起骨骼健康,学会合理、科学的养骨,避免骨骼和身体的过早衰退。

参考文献:

【1】2010-2016年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Meta分析《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年12期

【2】骨系的基本作用《养骨就是养命》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年

【3】X线、CT、核磁、超声,到底是如何“看”病的呢?《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04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骨科   核磁共振   骨质   骨骼   诀窍   老年人   损伤   疼痛   人体   疾病   医生   情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