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占据绝对优势,为什么被朱棣翻盘了呢?原因出在这里

靖难之役是中国历史唯一一次藩王叛乱成功承继大统的军事行动。建文帝在占据绝对优势的前提下,重用黄子澄、方孝孺等名儒,逼反燕王朱棣,丧失政权。黄子澄、方孝孺虽然忠烈,却迂腐保守,不通变故,误国误民。

一、削藩的失当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册封子孙为藩王,在北方长城沿线设置了九边重镇,由皇子统军抵御蒙古的反攻。边塞藩王手握重兵,拥有护卫,节制沿线军队。如年长的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各拥兵10万,节制北方众将,宁王朱权统帅明朝最精锐的骑兵,藩王是抵御边塞的主要力量,也成为威胁中央政权的核心力量。




明王朝中央政府方面,皇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晚年通过胡惟庸、蓝玉案将开国功臣一扫而尽,开国功勋集团一扫而空。明太祖去世后,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名儒,视削藩为头等大事。齐泰为兵部尚书,对政治、军事略有了解,黄子澄、方孝孺是一介书生,将读书与治国混为一谈,好空谈,缺乏执政经验,建文帝失国由此而来。

朝廷重臣在削藩事宜达成共识后,面临削弱哪位藩王、如何削弱的措问题。第一,削强藩,还是削弱藩?强藩是指长城沿线掌握重兵的藩王,如掌握重兵的燕王、宁王,晋王已经去世,燕王年龄居长,功勋最大;宁王兵马精锐,但是他的实际年龄比建文帝还小一岁。弱藩则是内陆各藩王,管辖兵力较少。第二,如何削藩,是维持物质待遇、剥夺兵权,还是废为庶人、严格管制?

其一,在削藩次序上,齐泰认为应该先废燕王,燕王实力最强,威胁最大,应当首先削弱燕王;黄子澄认为应该从有过失的亲王入手,建文帝支持黄子澄的观点,此举是建文帝犯下的第一个严重的错误。在各藩尚未洞察中央削藩意图时,中央可先下手为强,控制燕王,即可达到削藩目的,至于其他藩王,或削其护卫,或内地迁徙,只是时间问题。削弱一般藩王,则是提前暴露目标,为其造反提供准备时间。黄子澄此举可谓书生之见,给建文帝以及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燕王朱棣进京朝见时,建文帝并未将其拘押。




其二,如何削藩,这关乎藩王的生存环境。中国历代削藩,均以收回兵权,剥夺了参政、统军权力为核心,但是还会给予藩王必要的地位和待遇,使其名义上尊贵但是缺乏实权。建文帝依照黄子澄的策略,不顾及手足之情,将有不法行为的藩王尽行废黜,废周、齐、代、岷四王为庶人,湘王自焚身亡。诸王尽管有不法行为,还是建文帝的叔辈,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嗣,建文帝可削其护卫,改换封地,或迁徙进京,建文帝却将他们贬为庶人,各王兔死狐悲,唯恐自己不得善终,中央与各藩王的矛盾彻底对立。在靖难之役中,各路藩王无一人支援朝廷,可见建文帝在宗室中处境尴尬,谷王朱橞在燕王起步后迅速撤离藩地宣府(今张家口)来到南京,在燕军兵临城下后献金川门,迎朱棣入城。




在削藩意图过程中,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年龄在宗亲中位列第二,建文帝将其废黜,令燕王及诸王极为震惊,遂有反意。建文帝元年五月是朱元璋的忌日,各藩必须进京。朱棣认为此行凶险,派三个儿子祭拜,以示无谋反之心。齐泰与魏祖辉认为应该扣留燕王三子,作为人质控制燕王;而黄子澄认为应当释放三子,麻痹燕王,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黄子澄的建议实属书生之意,已经废黜四王,逼死一王,周王之废已经惊动燕王,如何去麻痹?但是建文帝最终采取了黄子澄的建议,放燕王三子回封国,失去了制衡燕王最后的机遇。同年七月,燕王起兵,一件轻松解决的小事演变成了动摇国本的军事叛乱,黄子澄率出昏招,可谓罪无可赦。

二、战略的失误

燕王起兵后,以一藩之力对抗朝廷的中央军,建文帝屡次听信黄子澄、方孝孺的错误建议,葬送大好局面。




燕王起兵后迅速控制了北平地区,随后占据保定,控制区域不过今北京、保定等地区,朝廷派老将耿炳文率军讨伐。燕王久经沙场,掌握的皆为精锐,在正面战场大败耿炳文。耿炳文善于坚守,死守真定(今石家庄市正定区),燕兵于是撤军。此时,战略局面对建文帝极为有利,他可以从全国范围的内调集兵力、粮草围剿燕王,燕王兵马虽然精锐,但是资源毕竟有限,倘若坚持消耗战,难以维持长久。此时建文帝再度犯下错误,他听信黄子澄、方孝孺的建议,令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成为主帅。李景隆是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军事能力远不及戍守边塞的燕王,六十万大军毫无招架能力,明朝精锐力量荡然无存。满朝文武大臣建议处斩李景隆,但是建文帝只是将其召回,在燕王兵临南京城下之际,李景隆与谷王开城门投降,可谓讽刺。

此后,燕兵节节胜利,兵临城下。方孝孺却建议建文帝死守社稷,此时的燕军孤军深入,其所控制的区域不过河北一带,兵马是燕军和宁王朱权所部,绝大多数地区归朝廷控制,倘若建文帝撤离国都,诏令天下讨伐燕藩,断不会将江山拱手让出,最终建文帝自焚于皇宫(一说出家逃离),明朝皇位嬗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燕王朱棣雄才大略,执政能力远强于朱允炆,靖难之役的成功对中国进程的积极作用更大。

就事件本身而言,建文帝用人不当,激化宗室矛盾,原本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引发了全国性的战争,给刚刚恢复的明朝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黄子澄、方孝孺等文官书生意气,在国家政务方面一塌糊涂,一错再错,可谓误国误民。因此,我们在观察历史时,要站在当时社会的角度,探究其对社会进程所做出的贡献。后世对方孝孺、黄子澄等人不乏褒奖之意,但是恰恰是他们的所作所为葬送了建文帝的政权,为国家和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可谓罪大恶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明朝   保定   庶人   燕王   边塞   重兵   精锐   沿线   朝廷   优势   原因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