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北京》第二集:解密克盉、克罍-走近3000年前的燕都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召公,名奭,为西周宗室。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之后,还没有登基,就把北燕这块土地分封给了他。位列三公之一的重臣召公,虽受命于燕地,但还要留在国都辅佐周王。所以召公的长子克,子承父训,受命北疆,营城建都。位置就在今天北京西南方向。




虽然这段历史在《史记》当中有所记载,但燕国的都城到底在哪儿?考古学家却一直没有找到有力的实物证据,北京的城市起源也成了悬而未决的历史谜题。

直到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工作队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房山琉璃河墓葬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两件青铜器,震惊了学术界。北京城的建城史,才有了新的答案。在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西周燕都遗址馆区,展览陈列部主任李亮讲述了这两件青铜器的特点:

记者刘甜甜采访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展览陈列部主任李亮



记者:进入展厅之后,我们看到第一个展陈柜里面,其中有两件,一个叫克罍,一个叫克盉。能不能先请李老师介绍一下克盉和克罍都是什么?为什么要叫这样的一个名字?


李亮:罍、盉就是它的器型。罍,是古代用来盛酒的一个器物、一件酒器。




克罍

克罍对译文字

克罍(léi),形状像一个坛子,肩部两侧有兽首状耳,耳上有圆形衔环,腹部下收。罍是大型盛酒或盛水器,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时期,数量不多。



李亮:那边的盉,其实是茶壶。你看,它有嘴,就是用来倒酒的,这是一组酒器。



克盉

克盉对译文字


克盉(hé),犹如一把下面有四个圆柱形足的茶壶,盖子和器颈部都有长尾鸟纹,整体造型设计精巧别致,美观实用。这种器型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

在房山琉璃河墓葬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这两件青铜器最终被评定为一级文物,堪称国宝,原件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

记者刘甜甜采访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展览陈列部主任李亮


记者:这两件器物在西周的时候通常会被用来做什么呢?

李亮:很多青铜器不一定是实用器,不一定有实用功能。而且即使是实用,也是在重要的仪式场合或者祭祀、随葬才会使用。比如筵飨的时候可能会用到,一般是作为礼器来使用的。作为实用器时候的用途,就是盛酒或者倒酒。

记者:但是这两个器物除了叫它们本身的名字,前面还加了一个克,克服的克。克罍和克盉。为什么要加这样的一个字?

李亮:一般青铜器命名,如果器内有铭文,有做器者名字,一般就是用做器者名字。这两个器物一样,就是在器盖还有腹壁,每件文物都有两篇相同的43个字的铭文,记录了燕国早期的一段历史,而且这段历史是在史书上没有记载的。




记者刘甜甜采访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展览陈列部主任李亮

这43字铭文记述了这样一段历史:周王有感于召公奭在灭商过程中的功绩,将燕地分封给召公。但因为召公位列三公之一的太保,需要留在国都镐京辅佐周王,无法亲自就封。于是周王令召公的长子克,子承父训,受命北疆,营建都城。

克盉、克罍内部铭文

后来,克来到燕土,接纳了疆土、部族、臣民以及政府部门。特铸造青铜器,追念祖先、歌颂王业,以求子孙永继。

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资料室主任、研究员陈平认为,就是这两件青铜器上完全相同的43字铭文,特别是铭文中“命克侯于燕”这五个字,揭开了3000多年的历史谜团:



陈平:《史记·燕世家》没有说太保召公奭代他就封燕侯的长子叫什么、怎么去的、带谁去的,都没写,都没有记载。而这篇铭文可以说补充了《史记·燕世家》的记载的不足。



根据“命克侯于燕”这句铭文可以得出结论:来燕国就封的并不是召公,而是召公的长子克;琉璃河遗址就是西周燕国始封地。北京建城史由此推算至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

3000多年前地处华北平原北部的燕国都城,就像一只大手,紧紧攥住了南达中原、北通塞外的交通要道,使得王朝势力进可以穿越燕山、到达东北的广大地区,退可拥有强大的中原后方,形成了拱卫北方的战略布局。



《文物里的北京》大型融媒节目




总策划:李秀磊
监 制:李哲勇 边江
统 筹:郭士荧 吴勇
本期采访:刘甜甜
本期文案:刘甜甜
播音:郭炜
制作:梁和芝
新媒体统筹:鲁春艳 刘晶 杨苗 纪佩佩
VR采访:吴勇
VR拍摄:张天军
VR后期:张天军
美术设计:于浩
新媒体编辑:牛琦 郑乐欣




来源:北京广播电视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都城   北京   史记   铭文   器物   青铜器   西周   长子   遗址   文物   年前   记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