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战国悲情太子姬丹


姬丹,战国末期燕国最后一位太子。幼时曾入质赵国,与当时同在赵国为质子的赢政惺惺相惜、结下友谊。

侵删

成年后,又被送入日渐强大的秦国为质,却与已经成为秦王的赢政交恶,愤而逃回燕国。不久,秦国将军樊於期因兵败于赵国而逃亡至燕,姬丹收留了他。

回燕后的姬丹,一直在寻找救燕的出奇制胜之道。

老师鞠武建议他:将樊於期送到匈奴,而后“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连络齐、楚,向北与单于和好”,便可想办法对付秦国。

姬丹认为此计虽好,但时不我待,需另谋良策。鞠武便为其推荐了智深勇沉的田光,并通过田光结识了游侠荆轲。

荆轲计,借向秦王献判臣樊於期人头和燕国督亢地图之机,刺杀秦王。结果功败垂成,荆轲被斩杀。一年后,姬丹被父亲诱杀献头颅于秦以求自保。三年后,燕国被灭。

侵删

01

从年少时在赵国与秦赢政同为质子相得甚欢,到成年后一个继位秦王一个入秦为质,到苦心谋划出惊世骇俗的荆柯刺秦,再到终被父王斩杀献秦,姬丹一生与秦纠缠。

荆轲刺秦,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但下一秒,他便跌入深渊。

因为刺秦失败,加速了秦国伐燕,姬丹成了燕人口中的灭国罪人、世人口中的不智之徒。

司马光评价姬丹:轻虑浅谋,挑怨速祸,罪孰大焉!

每每翻看这段历史,唏嘘之余,我却有些许不同的感慨。

侵删

02

有人说:姬丹身为太子,不顾国家安危,先是从秦逃亡回国,后是妄图刺杀秦王赢政,导致燕国速亡。

其实,姬丹归燕两年后,秦便灭了韩国。接下来的九年间,秦又摧枯拉朽般相继灭了其他五国,开启了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历史。

他国的示弱和臣服会改变历史吗?姬丹的顺从和逃避能挽救燕国吗?

不能。

反倒恰是因为他的些许远见,让姬丹更清晰地认识到,燕一味讨好秦王以求保国,是异想天开、与虎谋皮。所以,他才会逃亡归燕又筹谋刺秦。

侵删

03

又有人说:秦国统一六国,结束了中华民族内部长达几百年的纷争战乱,是历史的进步和必然。姬丹筹谋刺秦,既是政治幼稚也是倒行逆施。

当然,用上帝视角评判历史自是超爽。可惜的是,上帝不会给姬丹和他的国人们任何指示。

战国七雄中,楚、齐、燕均建国超800年,魏、韩、赵也均建国超150年。而今,所有荣光和传承,将被秦人一朝所灭。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老百姓们面对秦军压境,感受到的,决不会是历史进步带来的喜悦,只会是异族入侵的灭顶恐惧和亡国亡家的切肤之痛。

姬丹,不过比燕国朝堂上的苟安派多一些远虑、多一些手腕、多一些血性,做了他能做到的微薄反抗。

侵删

04

还有人说:作为太子,姬丹应该用政治的手腕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恐怖的手段,比如广揽贤才、革除弊政、提升国力、发展盟友、合纵抗秦。刺杀赢政,阻止不了灭燕。

然而彼时,燕国国小力微,上无明君、下无能臣,一心讨好强敌苟安一隅。连贵为太子的姬丹,也只能常年出质他国,无奈苛活。

反观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历经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7代君主100余年,呕心沥血、积德累功,才有了赢政的杀伐天下、征服四海。

秦燕两国的实力差,早已不是姬丹这个弱国太子,凭一己之力和短时之功能够消弭的。

而经年累月地对抗强秦,让六国元气渐贻、雄心渐失,再加上相互之间因短视和利益相争,六国早已坐失合纵抗秦的良机。

用政治手段?天不假年。

侵删

05

其实,姬丹既缺乏雄才大略,也无力纵横捭阖,与同时代的有为君主,甚至与几位搅弄战国风云的公子相比,资质都略显平平。

逃回燕国后,他大可以像他的父亲燕王喜一样来个鸵鸟政策,做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末日太子。

但他,选择了清醒,选择了抗争,选择了赌上家国之命。

荆轲失败了,姬丹的头颅被献于秦王,终于身死国灭。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我却听到姬丹的一声叹息:谁说弱者就不配拥有尊严?刺秦,我要的是一个变数,一个可能。

是啊,以卵击石,当然并不高明。姬丹不够卓越、不够幸运,也没有成功。

但平凡之人不坐以待毙,为何不值得铭记?绝望之中的奋起一击,为何不值得歌颂?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单于   秦国   秦王   战国   太子   质子   他国   君主   政治   英雄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