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化志:桐城文派年表

桐城文派年表:

1653年(顺治十年),桐城文派先驱者戴名世生。

1668年(康熙七年),桐城文派始祖方苞生。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戴名世以选贡生考取补正蓝旗教习,考授知县,应京兆试,被放黜。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戴名世、方苞约于是年相识,讨论文章,引为同调。

1691年(康熙三十年),方苞至京师,游于太学,深得李光地、韩菼等的赏识,把他比作韩愈、欧阳修。方苞亦于是年开始研习宋理学家书,不久后,立下“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的人生奋斗目标。

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刘大櫆生。

桐城派人物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方苞举江南乡试第一。

1701年(康熙四十年),戴名世门人尤云鹗为其师刊行《南山集偶钞》,收文110余篇。方苞曾为是集撰序,亟为赞誉。

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方苞参加会试,得第四名。闻母病,不顾李光地等人劝阻而急归,不及殿试。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戴名世中一甲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1711年(熙五十年),左都御史赵申乔疏劾《南山集》“倒置是非,语多狂悖”,戴名世获罪下狱,方苞亦因此案牵连下狱。

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南山集》案结,戴名世被处死。方苟得李光地力救,蒙赦出狱,以白衣入值南书房。又,方苞《狱中杂记》亦约作于是年。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程晋芳生。程后来从刘大櫆学古文,并感叹“天下文章,其出桐城”。

1726年(雍正四年),刘大櫆应举至京,文动京都。方苞称,“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耳!”刘大櫆科场不利,此后仅两中副榜。

1731年(雍正九年),姚鼐生。此后数年间,刘大櫆的其他几位弟子朱孝纯、王灼、吴定、钱伯垌等人先后出世。

1733年(雍正十一年),方苞以示范“义法”而选的古文读本《古文约选》编成。

1738年(乾隆三年),姚鼐初见刘大櫆,几年后,开始从伯父姚范学经,从刘大櫆学古文。

1746年(乾隆十一年),方苞门人程崟为其编刻文集,方苞于此前四年,已辞职归里。

1749年(乾隆十四年),方苞卒。次年姚鼐中举。

1754年(乾隆十九年),姚鼐第三次应进士试,落第后留京师,先后与朱孝纯、王文治、程晋芳等交游。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刘大櫆任黟县教谕,前后共5年。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姚鼐进士及第,授庶吉士。散馆后先后任礼部主事、刑部郎中等。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姚鼐弟子吴德旋生。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姚鼐弟子陈用光生。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下诏搜集全国历代图书典籍,次年开《四库全书》馆。纪昀为总纂官,姚鼐被荐入馆任纂修官,与程晋芳、任大椿为人称道。15年后,这部有史以来最大的丛书的编纂任务始告完成。此年姚鼐弟子方东树生。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姚鼐因论事不合,辞宫回里。将归翁方纲作序送之并求临别赠言,姚鼐说:“诸君皆欲读人所未见之书,某则愿读人所常见书耳。”此后于南京、扬州、徽州等地历任书院山长凡40年。回南路上与朱孝纯冒雪登泰山,并于除夕之晨观日出,作《登泰山记》。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刘大櫆80岁。姚鼐于扬州寄《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正式打出桐城文派旗号。是年姚鼐弟子姚椿生。

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姚鼐篡成《古文辞类纂》一书,将古今文体分为三类,介绍其发展变化的法规,并提出神、理、气、味为“文之精”,格、律、声、色为“文之粗”的主张。是年刘大櫆去世。门人方国为校录刊刻文集8卷,同治末年,徐宗亮重加编定为《海峰诗文集》。刘又有《论文偶记》,为桐城文人最早的论文专著,于桐城散文理论颇多阐述。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姚鼐弟子管同生。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姚鼐弟子刘开生。

1785年(乾隆五十年),姚鼐弟子姚莹生。姚莹为姚鼐侄孙。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姚鼐弟子梅曾亮生。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姚鼐弟子毛岳生生。

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姚鼐为亡友朱孝纯诗集作《海愚诗钞序》,论及文章之美,阳刚阴柔不可偏废,而尤推重“文之雄伟劲直也”。又姚鼐有《复鲁絜非书》,亦详谈文章风格,大约为同期作品。此外,他约于是年为王昶文集作《述庵文钞序》,提出为文应义理、考证、辞章三者合一,同时又有《复秦小岘书》,于三者排列顺序为义理、文章、考证;《与陈硕士书》中则说:“考证助文章之境,定有佳处。”

1795年(乾隆六十年),姚鼐约于是年为江苏布政使陈奉兹诗集作《敦拙堂诗集序》,提出“言而成节,合乎天地自然之节,则言贵矣”,“道与艺合,天与人一,则为文之至”的原则。此时姚鼐文论思想已转向着重于合自然,由有法走向无法。故《答翁学上书》言文无定法,言诗文美者,命意必善,必近于道。姚鼐晚年所定的《古文诗类纂》刻本曾把圈点别去,亦包含着这一思想。

1798年(嘉庆三年),姚鼐编修的《五七言今体诗钞》印成。

1802年(嘉庆七年),姚鼐挚友王文治卒,为作墓志铭。王喜佛理,姚鼐晚年在王文治等人影响下亦沉浸佛典,有“那择儒与佛,有得差为快”,“摩揩老眼僧书内”等诗句自况。

1803年(嘉庆八年),梅曾亮学生朱琦生。他的其他学生吴嘉实、鲁一同、龙启瑞、邵懿辰、王拯等人亦于此后数年中陆续出世。

曾国藩先生画像

​1811年(嘉庆十六年),曾国藩生。

1815年(嘉庆二十年),姚鼐病卒于江宁钟山书院。姚鼐的《惜抱轩集》生前已手定刊刻,《后集》则于死后由其子及学生校刻印行。

1822年(道光二年),梅曾亮中进士,以知县候用,援例改户部郎中,此后居京城20余年,为姚鼐后的桐城文派一代宗师。

1823年(道光三年),曾门四弟子之一的张裕钊生。

1824年(道光四年),刘开去世。他的《孟涂文集》有道光六年刻本。

1828年(道光八年),吴德旋的《初月楼古文绪论》由弟子吕潢记述成书。此书谈为文法度、风神气韵、评论历代作家作品,是桐城文派中期之文论代表作。

1831年(道光十一年),管同去世。安徽巡抚邓廷祯于次年刻印其《因寄轩集》,梅曾亮作《管异之文集书后》,追忆管同劝己弃骈文专习古文之往事。

陈用光先生画像

​1835年(道光十五年),陈用光去世。梅曾亮为撰墓志铭。两年后梅曾亮又为其文集作《大乙舟山房文集序》,推崇“文之真”。梅曾亮约于此年前后作《答朱丹木书》,提出“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时。”

1837年(道光十七年),黎庶昌生。

1838年(道光十八年),曾国藩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在京师日常从梅宗曾亮习古文之法。薛福成生。

1840年(道光二十年),吴德旋去世。吴汝纶生。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毛岳生去世。其《休复居文集》有道光二十四年刻本。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梅曾亮告老乞归,主扬州书院讲席。

1851年(咸丰元年),方东树去世。其《仪卫轩文集》有同治七年刻本。

1852年(咸丰二年),林纾生。

1853年(咸丰三年),姚莹去世。姚莹生前文集已陆续刊刻,同治六年其子会辑合刻为《中复堂全集》。同年姚椿去世,其《晚学斋文集》有咸丰二年刻本。

1854年(咸丰四年),严复生。

1855年(咸丰五年),吴汝纶学生马其昶生。

1856年(咸丰六年),梅曾亮去世,其《柏枧山房文集》同年由杨以增刊印。

1858年(咸丰八年),曾国潘有《欧阳生文集序》,重申桐城文统。系统介绍姚鼐之后桐城文派的发展。戴钧衡、方宗诚编选《桐城文录》于是年印行。

1860年(咸丰十年),曾国藩约于是年作《圣哲画像记》,拟古今三十二人之作,弟子孙辈必读之书,文中说:“国藩之初解文章,由姚先生(鼐)启之。”又于姚鼎的义理、辞章、考据中强调德行,政事,隐然以继承并扩大桐城文统自居。他于此年还编成《经史百家杂钞》,比姚鼐《古文辞类纂》多了经、史、子的篇章,表现其“取法乎上”与重经济的文论思想。又,约于是年的《复吴南屏书》称不愿步梅宗亮后尘,告以在军中“约束文武,略似塾师行弟子,不至纵驰”,后来薛福成《拙尊园丛稿序》亦谓曾“时时以文章奖励僚属”。

1861年(咸丰十一年),朱琦去世。其《怡志堂文集》有同治三年刻本。梅曾亮其他学生亦于此前后十数年间相继谢世。

1862年(同治元年),同治初,下诏求言。黎庶昌上万言书,由是知名,以知县衔派往入曾国藩幕。张裕钊已于此前入佐曾国藩幕。

1865年(同治四年),吴汝纶中进士,授内阁中书,旋入曾国藩幕。同年薛福成亦入曾国藩幕。曾国藩主持王夫之的《船山遗书》重刻事,并校阅部分内容。重刻本322卷,较道光十九年初刻本多170余卷,曾国藩为是书作序。

1872年(同治十一年),曾国藩卒。其《曾文正公诗文集》有同治十三年刻本。1936年又有《曾文正公全集》出版(世界书局)。

1875年(光绪元年),清廷下诏求言。薛福成上《治平六策》,《海防十议》,煌煌万言,一时传诵。

1876年(光绪二年),严复留学西欧,入英国海军学校。

1879年(光绪五年),薛福成写出《筹洋刍议》14篇,主张变法图强。

1882年(光绪八年),林纾中举。王先谦按姚鼐体例编成《续古文辞类纂》。

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薛福成任浙江宁绍道台,主管军务,击退法舰。林纾则与友人书写状纸向钦差大臣左宗棠告发投降派贻误军机之罪。

1889年(光绪十五年),薛福成被派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黎庶昌亦于此前充出使英、法、德、西班牙四国参赞,出使日本大臣。又,黎庶昌按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选文标准,编成《续古文辞类纂》。吴汝纶由是年开始主讲保定莲池书院。

张裕钊先生画像

​1894年(光绪二十年),张裕钊卒。死前力主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地书院,成就后学甚众。其文集《濂亭文集》在张生前即由门人查燕绪刊行,有光绪八年刻本。1916年,张裕钊后人重新合刻其遗作为《濂亭集》。是年薛福成亦卒,其作收入《庸庵全集》,有家刻本。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黎庶昌卒。其作《拙尊园丛稿》于四年前已手定,薛福成为作序,有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变法前林纾适为参加进士试赴京,与友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变法图强。严复于三年前译成的英人赫胥黎《天演论》正式出版,吴汝纶为此书作序。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林纾与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刊行,这是近代第一部翻译小说。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林纾应聘至北京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任教,旋移家定居京师。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吏部尚书张百熙奏荐吴汝纶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辞不获,遂请求赴日本考察教育。吴汝纶在京师初见林纾,对其古文备加赞赏,并隐然以继承桐城文统事业相托。

吴汝纶先生画像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吴汝纶回国后不久病逝。次年其子吴闿生编成《桐城吴先生全书》。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林纾受聘至京师大学堂任教。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林纾与马其昶初见面于京师。

1909年(宣统元年),林纾以文章鸣海内,遂主京师大学文科教席。桐城马其昶、姚永概分任讲席。

1910年(宣统二年),林纾第一部文集《畏庐文集》出版。

1913年(民国2年),林纾因与日渐兴盛的章氏(章太炎)之学不合,愤而辞去北京大学讲席,马其昶、姚永概亦离开北京大学。

1915年(民国4年),林纾《畏庐续集》出版。

林纾先生画像

​1917年(民国6年),林纾于文学讲习会上讲授古文,讲稿由弟子整理成《文微》一书。林纾又有《春觉斋论文》、《韩柳文研究法》亦于此前后写成。林纾的这些专著,及姚永朴所写的《文学研究法》(1916年出版)可视为桐城文派末期文论的代表。

文学革命开始,林纾公然反对,成为革命文学的众矢之的。

1924年(民国13年),林纾死。同年其《畏庐三集》出版。

1930年(民国19年),桐城派殿军马其昶去世。其《抱润轩文集》有民国12年精刻本。

责任编辑:方友才

声明:此年表节选自《桐城文化志》内容有删减、以及‬纪年、字误并‬作‬修改,配图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分享仅作交流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桐城   咸丰   光绪   乾隆   刻本   同治   年表   道光   古文   弟子   文集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