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言论比美军的危害还大


公元1661年,清朝举行了一次科举,是为顺治十八年辛丑科举,策问的第一句是这么说的:朕惟帝王平治天下,开创守成,其道并隆。缔造维艰,缵承匪易。


到了公元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策问的第一句有了变化:朕祗承鸿绪,兢兢业业,不遑康宁,深维元后之责,思所以会归皇极,敷锡黎庶。


再后来的科举,策问的第一句经常出现的词变成了“寅奉丕基”,“寅承大宝”,“寅绍丕基”


“寅绍丕基“”的意思是祖宗留下了如此庞大的基业,我作为皇帝继承社稷,会恭敬的对待这负重担,并把国家发扬壮大。


这句话是一种责任,也有一种使命感,朕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祖宗基业。


十年前,看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的慈禧有一句台词我印象比较深刻,她在和臣子聊天的时候说道:国家不是我的,我也只是替祖宗守着这份家业罢了


慈禧是国家的罪人,但是我相信他说过这句话,在清朝大部分君王的文字中,确实是出现过类似的这种话,尽管他们没有能力做到让国家强大。


非朕不想,乃不能耳


顺治还可以说自己是“开创守成,缵承匪易”,他后面的皇帝都只敢说是继承前人的光辉业绩,替祖宗守着家业,只不过说法改变一下,要么叫“祗承鸿绪”,要么叫“寅奉丕基”,或者是其他的类似的语句吧。


这不是清朝皇帝的特点,之前的朝代也是如此,比如南宋赵构说自己“朕德菲陋,绍承大统”。再比如说明朝朱见深说自己“朕绍承大宝,图底丕平,虽宵旰勤励,然绩效罕著”。



中国古代皇帝的这种信念主要就是基于儒家思想,不管是哪个民族执政,都有这种信念。


不但是中国,只要是儒家思想影响的地方,都会有这种表现,比如说日本,韩国,越南都是。


同样是二战投降,犯下滔天罪恶的日本人觉得对不起那个傀儡天皇而自杀,但是,德国人就不会这么干,意大利人更是最后时刻倒戈,没有一丝耻辱。


你去问一下希腊人,会不会愧对璀璨的历史,希腊人无所谓,他们会告诉你现在的希腊人和古代的希腊人不是一类人,这种事情在西方国家普遍存在。


究竟是那些国家的人不愿意学习历史,感受祖宗的荣耀,还是有人不愿意他们去回忆那份光荣?


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不从国家的角度,而是从家族的角度。


欧盟委员会的主席叫冯德莱恩,她这个“冯(von)”,在德国也算是一种贵族的标志,和他一样的比如说俾斯麦,全名叫“奥托·冯·俾斯麦”,还有诗人歌德也带有这个字,这种表示方式还被日本动漫引用了。


欧美的那些家族,比较知名的有罗斯柴尔德家族,科赫家族,摩根,洛克菲勒,这些都是百年的大家族。


也就是说:欧美刻意弱化对国家的认同,强化对家族的认同


这种区别对待有什么好处呢?


方便资本对民众的控制!


比如说,在西方国家,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可以垄断,对民众的收割就非常容易。因为资本是私有的,一旦收割了,就不会再吐出来,反哺社会,这种情况持续一些年,就会造成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永远都穷。


可是,一旦资本碰到了权力,或者碰到国家意识强烈的民众,就无法收割了


对辉煌历史念念不忘的国家,就会有一种自强不息的使命感,人有了目标,就会有干劲,国家有了目标,就有了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资本收割的反制力量。


只有在历史浑厚的国家,才会有民族企业这个概念,在没有历史的国家,是不会这样的。


所以要收割一个国家,就要摧毁民众对国家的信念,只要民众人心不齐,就无法阻挡资本的力量,反成资本芟刈的对象。


这上百年的历史,一会儿说中国人都是麻木不仁的,一会儿说中国人自私自利,一盘散沙,这些话全是自我贬低。可是,当我们变得互帮互助,斗志昂扬,团结一致的时候,又说我们锋芒毕露。


这种自我贬低和妄自菲薄的思想,是不是被洗脑了?


我们现在一直在倡导“文化自信”,要去改变这么多年以为的民族自卑感,真是任重道远。


很多人自己被洗脑了,反而说别人被洗脑了,比如说经常被人提及的那句“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是日本人用来瓦解分化我们民族认同感的,可是被很多人拿来当成自强的论点。


把元朝和清朝从中国历史切割分离,制造两个历史,摧毁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这招高,诛心比杀人还厉害。同样,把很多原本联系在一起的事情也做分割,从而制造对立,很容易就能忽悠一批人。


这种危害有多大呢?


当年比利时殖民者把卢旺达人按照鼻梁高度人为划分成两个民族,制造他们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惨烈的大屠杀,几个月时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就是杀猪,也不能这么快。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国内,后果不敢想象。



所以,很多人跟随西方,在表面上是表达诉求,实际上是宣扬对立,他们犯下的罪行不著于法,无法治之,但恶于德,人尽可讨。


西方思想的逻辑很绕,喜欢把事情细分,很多事物在东方思想里被当成一个整体看待,但是到了西方思想体系中,被分割成一个个的个体和区块,分别看待。


一旦分开,就容易产生对立,做切割,继而产生问题,所以西方国家越分越小,中国人接受这套观点越深,内部矛盾就会越深,最终会导致思想分裂。


比如说“国”和“家”,中国人会把这两个统一,结合成一个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有国才有家,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可是,西方人会把这两个分开,更看重“家”,看轻“国”。


很多人说基于此观点说西方人更重视家庭,更重视人性,其实这种说法就是扯淡。


中国人有没有把“家”置于“国”之上的时候呢?


有,比如说三国两晋时期。那个时期家族势力强大,门阀割据,《乌衣巷》里面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就是指东晋时期王导和谢安的宗族势力之庞大,让皇帝都成为傀儡。


家族势力强大的结果就是不断地内部叛乱,每隔上十年来一次内斗,每次死伤几万到几十万,门阀杀来杀去,民众苦不堪言。


欧美的现在,和我们那会何其相似。


我记得三国时期,曹魏税收制度中说,如果民众租用国家之田,就对其收税十之六,也就是把收成的60%上交,到了后赵石虎时期,为了平定北方,他居然要把这个比例提高到70%,以至于路边上吊而死者络绎不绝。


喜欢把“家”置于“国”之上的人,不妨看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大部分民众在门阀大家面前,就是蝼蚁,和牛马的作用一样,只是供人驱使的牲口而已。


等等,好像公知说的这个“家”是指自己的小家。


哎呦,公知真会搞笑,有国罩着,门阀尚且强大,一旦没有上层的制衡,小家那还不成了门阀的玩偶?


难道认为把国家分了,会平均分到每个家?


幼稚啊,苏联把国家分了,结果把每个家的财富分给了财阀,这才是最现实的分行李。


中国人,应该要文化自信,体制自信,国家自信。


越是底层,越要如此。


END


关注点赞+在看。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我创作路上的动力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俾斯麦   门阀   祖宗   美军   民众   言论   资本   中国人   家族   民族   国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