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8岁嫁张大千做三姨太,二房做媒,大房主婚,因患癌守活寡34年

1983年4月2日,被誉为“东方之笔”的张大千,在台北荣总病房结束了他绚丽多彩而跌宕起伏的一生。继而,他四年前立下的遗嘱很快在报纸公布:

立遗嘱人张爰(字大千)缘余年届八十,深念渥承天麻,得毕生浸润于书画,勉有成就,感祷不已。惜余不治生产,积蓄甚微,光阴荏苒,宣立遗嘱以示后人……余自作之书画全部分为十六份……。”

这16份遗产中,其中15份是给陪伴张大千到最后的徐雯波和海峡两岸的14位子女。

那余下一份,则给了一位远在北京的孤独老妇——杨宛君。



消息传来时,杨宛君正住在北京永定河畔一幢普通居民楼里。彼时的她年已66岁,但却已经熬过了近一万两千多个辗转难眠的日夜。

1917年4月19日,京城著名的月琴演奏家杨小全家里,一个粉雕玉琢的女婴呱呱落地,杨家为其取名宛君。

而这一年,十八岁的张大千已经东渡日本学习染织技术,课余期间则用于作画。

宛君自幼生得俊美可人,聪敏灵动,更难得一副好嗓子,在13岁那年,宛君便已随父亲在城南观音寺清音阁登台,演唱京韵大鼓。杨宛君也很快在京城小有名气。

1935年夏天,杨宛君随友人在中山公园打台球。这一天,张大千正好在此处举行画展,经共同的朋友于非闇介绍,两人得以认识。

这一天,张大千不仅亲自引导杨宛君几人讲解自己的作品,还邀请几人一块饮茶清谈,期间,张大千还亲自为杨宛君奉茶。

“张先生住颐和园听鹂馆,景致极好,值得一游”。于非闇道。


几日后,于非闇给杨宛君送来一副仕女图,称此画乃张大千特意为她而作,杨宛君缓缓展开,侍女的眉眼神韵与自己如出一辙。

在于非闇的游说下,杨宛君答应次日一起到颐和园走走。

张大千谈吐文雅,风度翩翩,又是举国闻名的画坛大拿,初次邂逅时,杨宛君便对这位大才子有心生好感,而在张大千看来,杨宛君不仅人长得漂亮,嗓门也好,尤其是她那双手,用‘指如削葱根'来形容,犹嫌不足。尤其在她演出时,五指翻动,犹如白鹤在云中翱翔,刀鱼在水里游窜,每个动作皆可入画,每每让他看到恍惚。

此后多次往来中,两人感情也迅速升温。

然而,杨宛君迟疑了。

她知道,张大千已经36岁,家中还有两个妻室,她们能容得下自己吗?

但是现实却令人难以置信,当于非闇来给她和张大千做媒时,随行的竟然还有张大千的二夫人黄凝素,她对宛君说:

“我自己孩子实在太多,导致现在先生各地旅行,我都无法抽身陪伴照顾,你若能答应这门婚事,日后代我们照顾他,那就太好了。”

而对于这门婚事,杨宛君的父母亦没有任何意见,所以看到黄凝素亲自来做媒,杨宛君的所有顾虑,也烟消云散了。


二太太黄凝素

从夏季相识到冬季成婚,杨宛君和张大千仅用了半年的时间。

二房做媒已是稀奇,更出人意料的是,为他们主婚的人,竟然是大房曾正蓉。对于一位“后来者”而言,这种待遇可谓世间少有。

从日本蜜月回国后,杨宛君随丈夫至苏州网师园拜见婆婆,出身大家的张夫人行为刻板,规矩繁杂,连短袖衣裳都不准穿着,杨宛君典型的北方姑娘,性格大大咧咧无拘无束惯了,所以婆媳关系很快紧张起来,张大千见状只得携杨宛君迁住上海、北平等地。

此后,杨宛君不再唱鼓书,她日夜陪伴夫君左右,为他研磨颜料,展纸搁笔,红袖添香,羡煞旁人。而因为一双如丝眉眼多了几分古典气质的杨宛君,很快取代二夫人黄凝素,成为张大千新的灵感缪斯。

那几年,张大千所作的仕女图,皆以杨宛君为原型。

1937年,北平阴云笼罩,张大千与杨宛君匆匆逃出,辗转上海、香港、柳州等地后,回到了成都,住到了青城山上清宫的后院,曾正蓉和黄凝素和他们也住在了一起。


杨宛君与张大千在日本

在青城山作下近千幅画后,张大千那颗迷恋山水的心又蠢蠢欲动了,他将目光望向了艺术宝窟敦煌。初听到这想法的杨宛君,还是有些畏难的:

“那里会不会太苦了?水都难得喝,更别提吃菜了。”

“当初唐僧取经,不也照样战胜了这些困难?别人能受得住,我张大千就能。”

1940年秋天,张大千携杨宛君、黄凝素和大儿子心智先抵达敦煌,初见绚丽夺目的敦煌壁画,张大千兴奋得难以抑制。

因思及临摹这些画需要大量的颜料、工具材料、生活用品等,而且仅靠两个女子根本无法完成这项大工程。张大千马上给亲友写信请求协作,并带她们返回兰州。

再次从兰州回到敦煌时,张大千身边多了女婿肖建初、侄子张心德、画家谢稚柳等人,而因为黄凝素刚生完女儿,不便前来,所以杨宛君成为一群大老爷们中唯一的女子。

他们在庙里安家,庙边是一条小河,河滩是一片盐碱地。在吃完罐头,啃完咸菜后,杨宛君从兰州买了些许菜籽,开始在荒滩上种萝卜白菜,在平常人眼中,这不过是最普通的食物,可对于身处“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张大千等人来说,这是佳肴,是生机。


张大千、杨宛君、黄凝素和孩子们在敦煌

冬天时,整条小河都被冻住,他们只得凿掉一块块冰储藏在伙房里,等冰块化成水再用。如此一来,连喝水都成了问题,更别提洗漱等事,所以杨宛君索性将长发剪短。因为身量高大挺拔,每每走在张大千身旁,乍一看,人们还以为这是一对父子。

一位芳华少妇,却终日与黄沙、洞窟和男人为伍,唯一能说点心事的丈夫又日夜沉迷于作画,杨宛君的孤独和寂寞,可想而知。她想过回去,可是每每话到嘴边,又说不出口,因为舍不得离开夫君,

经过两年半的艰苦劳作,他们满载而归。

而在张大千的这些巨幅画作中,皆凝聚着杨宛君的青春、汗水,还有爱。

1947年,15岁嫁给张大千的二房黄凝素,在借麻将麻痹情感多年后,毅然提出了离婚,而张大千亦厌烦她沉迷麻将多时,再思及其嫁入张家25年,生下11个孩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对其提出的物质补偿尽量满足。

这一场分离,还算体面。但在离开时,黄凝素神神秘秘地找到杨宛君,让她提防年方18岁的女孩徐鸿嫔(后来改名徐雯波)。


徐雯波与孩子,男孩张心健留在内地,后来遭受欺辱而自尽

徐鸿嫔是张大千大女儿张心瑞的同学,14岁时就对张大千崇拜多时,遂求心瑞要来张家做客,想一睹偶像作画的风采,谁料44岁的张大千初见这位小女孩,便被其风度气质所吸引。

徐鸿嫔开始频繁出入张家,到后来,甚至直接住进来张家,对外宣称是做张家的帮佣。

在被黄凝素“提醒”时,杨宛君还是有点不太放心上的,毕竟在她看来,徐鸿嫔文化水平不高,姿色更是平常,前阵子因为嘴上长了个瘤子还开刀了呢。

直到她打听得徐鸿嫔已经在乡下生下孩子时,她才相信了黄凝素的话,自己的这位夫君,到底永远喜欢十几岁的小姑娘啊。

她唯一的心愿,是希望丈夫不要因为有了徐鸿嫔而忘了自己,但现实很快给了她回应。

1949年,山河动荡,张大千在仅得到三张前往台湾机票的情况下,再三衡量,最终选择带走徐鸿嫔和三岁的女儿张心沛(黄凝素所出),据张大千所言,此举是因为考虑到家中不能没有大房曾正蓉坐镇留守,而三房杨宛君因身患乳腺癌和肠胃病,不宜远足。

所以,杨宛君是因为身患疾病被挡在幸福门外。


张大千一生有16位子女,曾正蓉仅出一女张心庆,徐鸿嫔生了4个,其余11位为黄凝素所出,独独杨宛君没有子女。这让杨宛君的后半生,越发的凄苦和孤独。

张大千离开大陆后,有一段时间和徐鸿嫔长住日本东京,杨宛君给他写信,希望这位夫君寄着衣服给她。这时候的杨宛君,饭都吃不饱,却仍旧那么爱美,张大千鼻子一热,自己好像遗忘了这位夫人了,连忙给她买了许多艳丽衣服寄过去,但是这却苦了杨宛君。因为时局缘故,张大千不能为她代交税费,所以杨宛君只能交出高额税费才能取回衣物,而且不准不取。

因为实在孤独,她后来索性搬到北京和守寡的表姐王清华女士住到了一起,两位老人相互扶持,杨宛君视王清华儿孙与自己儿孙一般,倒也算享了一点天伦之乐。只不过,因为一场浩劫,在她们所经受的磨难面前,这点快乐渺小到可以忽略。


杨宛君与张心瑞(后)和画家俞致贞

在这守活寡的34年里,杨宛君被恐吓,被威胁,被敲诈,被迫失业。最终为了糊口不得不走进绢花厂取来几千张纸画工笔画,为了每月几十元钱,直画到眼睛酸痛,四肢麻木。

也是可笑,这画画的技能,还是她跟随张大千左右十几年学到的。可彼时的张大千在做什么呢?带着改名徐雯波的小娇妻满世界游览,生儿育女,风光无限。他只是在听到别人谈起杨宛君的处境时,沉默一会方道:

“我听了很难过,很难过!”

可是,以他的能力,真心想要杨宛君过得舒适一点,又是什么难事呢?

然而杨宛君心里,还一直在幻想和张大千重逢那一天,她几度寄信与张大千,让他回来,称自己可以和徐雯波和睦相处。但终究不过是痴心妄想罢了。


张大千与孩子们在八德园

一直在幻想与张大千重逢的杨宛君,等了34年,谁知等来的却是一份遗嘱。可在听到张大千去世的消息时,她仍旧老泪纵横,彻夜无眠。继而又因为那份遗嘱万般欣慰,反复喃喃:

“大千的遗嘱还有我杨宛君三个字,他还在想着我,我这三十多年没白等他。”

对于张大千,杨宛君不过是浮光掠影,可在杨宛君眼中,他却是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北平   颐和园   敦煌   生下   仕女图   兰州   夫君   遗嘱   夫人   孤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