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的东晋北伐:胡人不足畏、汉人非羔羊,各怀鬼胎是症结

文/减水书生

图/来源网络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战争是灾难,但战争同样是锻钢的火、砺剑的石。

所以,淬火而生的民族更坚强。

遭逢汉末乱世、历经三国归一的华夏子孙,并非胡人屠刀下的待宰羔羊。

活下来的人,双手磨出了茧、丹心锻成了钢。

腐败的是司马皇室,清谈的是士族大夫。

但中原百姓已经看惯了死人、流干了眼泪。

他们拿起锄头便能兴建家园、拿起刀剑自可侵略如火。

衣冠可以南渡、皇室甘于偏居。

但这个坚强的民族总会生长出英雄、激发出斗志,而共同淬炼的结果就是:北伐。

1.祖逖北伐

司马皇室没有北伐的志向。

但是,却有硬骨头的中原英雄,他们要北伐。

祖逖,范阳遒县人,即今天的河北涞水,年少之时就是游侠作风、志向豪迈,闻鸡起舞说得便是祖逖。

举家南下后,被拜为徐州刺史,“常怀振复之志”。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豪杰从来都是“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的英雄气魄。

公元313年,正值胡人悍猛、西晋危亡之时,祖逖中流击楫、引兵北伐。

但“素无北伐之志”的琅琊王司马睿,仅给了祖逖一千人的粮米和三千匹布。

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即便如此,祖逖仍旧率众渡过长江、屯兵淮阳,一面招募兵员、一面铸造武器,组建了一支两千人北伐军队,并攻占谯国(今安徽亳州)、开始收复豫州。

公元319年,后赵政权派大将石虎率5万大军,阻止祖逖北伐,祖逖战败、退守淮南。

公元320年,在整顿兵马后,祖逖再次进兵,先后攻克雍丘(今河南杞县)、封丘(今河南封丘),并与后赵大军隔黄河对峙。

练兵积谷,图取河北,致勒(石勒)不敢窥河南。

一面打仗、一面屯粮、一面略地,虽然艰难困苦,但祖逖竟打出了北伐的凌厉攻势。

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使成皋县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石勒

残酷到令人恐惧的羯人领袖石勒,都被祖逖镇住了,只能向南示弱。

一心恢复故土的祖逖,当然不愿意停止北伐,更不屑理会石勒的停战要约。

但实力有限,孤军北伐的祖逖,只能在“练兵积谷”中以战养战,听任互市而取利于胡,以图壮大实力。

河南形势大好、北伐局面形成,但是司马皇室和士族朝堂却出了问题。

先是统御荆、江两州军事的大将军王敦,准备造反,自己要当皇帝。

再是晋元帝为防王敦、任命戴若思、督司、兖、豫、并、冀、雍六州军事,出镇合肥。

大将军要造反、大皇帝要平叛,这就是司马皇室和士族朝堂,不仅帮不了北伐的忙,而且还要掣北伐的肘。

祖逖不仅多了一个掣肘的顶头上司,而关键是:东晋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北伐只能服从于安内。

公元321年,祖逖忧愤成疾,病死雍丘,北伐大业功败垂成。

2.庾氏北伐

祖逖北伐,是英雄北伐;庾氏北伐,则是士族北伐,之后的北伐也都是世家大族主导的北伐。

其原因就是东晋的朝堂大权,把持在世家大族手中。

支撑东晋政权的,是来自北方的四大家族,分别是王、庾、桓、谢。

王敦之乱后,庾氏家族开始展露朝堂。

公元333年到公元344年,庾亮、庾翼两兄弟先后执掌兵权。

公元333年,称霸北方的后赵君主石勒病逝后,庾亮便开始筹谋北伐、实施军事部署:

授辅国将军毛宝与西阳太守峻率精兵一万,驻守邾城;

任陶称为南中郎将、江夏相,率军五千推进至沔中;

任武昌太守陈嚣为辅国将军、梁州刺史,进军子午道。

同时,偏军伐蜀、擒获成汉的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扫除后顾之忧。

在一切部署得当后,庾亮准备亲率大军十万驻守襄阳,上书朝廷、请战北伐。

但是,晋室朝堂犹豫,争论不休。

公元339年,后赵皇帝石虎先发制人,率军攻占邾城,驻守邾城的毛宝、樊峻投水而死,于是北伐被迫中止。

公元340年,庾亮病死,其弟庾翼总揽东晋兵权,并于公元343年上书朝堂、准备北伐。

晋室朝堂的主战派一直是少数,所以北伐的主张一直被压制、被搁置、被否决。

但是,执意北伐的庾翼,已经管不了朝堂和诏书了,在公元344年,由武昌进驻襄阳,举兵四万、实施北伐。

眼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北伐木已成舟,晋室朝堂只能顺水推舟,赶紧任命庾翼之兄庾冰督江、荆、宁、益、梁、交、广七州军事,兼领荆州刺史、并镇武昌,作为北伐后援、支持庾翼北伐。

经过庾亮、庾翼两兄弟十余年的连续请战和持续准备,东晋北伐终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单等庾翼大军从襄阳出征。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犹豫着北伐的晋康帝司马岳和支持北伐的庾冰相继病逝,朝堂之上便只剩下坚定的反战派了。

更不幸的是次年7月,北伐大业的具体组织者——庾翼,背疽发作,病逝于夏口。

至此,庾氏兄弟的北伐,只见雷声不见风雨。

3.桓温北伐

谯国桓氏,也是左右东晋政权的四大家族之一。

庾氏兄弟死后,桓温出任都荆、梁四州军事,并于公元347年建功西南,平定蜀地,消灭了成汉政权。

公元354年,总揽朝政及军事大权的桓温,开始了第一次北伐大业,攻击前秦苻健政权。

桓温大军从江陵出发,自淅川至武关,直接挺进关中之地。

前秦军队被打得左支右绌,只能且战且退,关中郡县纷纷投降、中原父老泣涕相迎。

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西晋灭于公元316年,桓温首次北伐是公元354年,相隔数十年,耄耋老人再见华夏“官军”,此情此景,只能感慨唏嘘。

但是,进兵关中总会遭遇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军粮运输。

桓温首次北伐失败,就败在了这个问题上,他想以战养战,兵至关中,正好赶上麦熟之时,可以就地取粮。

真实的战争没有三十六计,大家都在打明牌。

蠢猪式的对手和战神式的英雄,都是不世出的。

所以,你能想到的,对手也能想到。

于是,前秦政权不仅御驾亲征,皇帝都上了前线,而且“芟苗清野”,一下便击中了桓温的软肋。

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后,公元356年,桓温再次出兵北伐,讨伐羌人姚襄,北伐大军收复了故都洛阳,并在金墉城拜谒晋室皇陵。

但在此时,桓温却漏出了狐狸尾巴,向东晋朝廷提出了“还都洛阳”的建议,试图把东晋朝堂控制在自己麾下。

在外攻伐的将军,却打起了皇帝和朝堂的主意,君臣离心的结果就是北伐再一次草草收尾。

公元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目标直指慕容氏的前燕政权。

此次北伐虽然开局顺利,桓温大军打到了黄河,但是一番持久之后,晋军渐渐不支。

主要原因有三:一个是当年大旱,导致水路运粮出了问题;第二个是持久至秋季,南方晋军逐渐无法适应北方气候;第三个便是鲜卑这个后起之秀的胡人政权很厉害,组织了八万大军与桓温正面刚。

至此,桓温的三次北伐,均告失败,第三次北伐损兵三万,实属惨败。

4.咄咄逼人却屡屡失败的北伐,原因何在?

祖逖北伐,败因有三:

司马氏情愿偏安、无志北伐;王敦造反、朝堂跌宕;祖逖没能得到朝堂支持和皇帝信任。

所以,败因的症结是皇帝无志、朝堂羸弱而国家内斗。

庾氏北伐,败因有二:

外因是胡人基本上已经站稳了北方,胡人不仅建立了政权而且英主辈出;而内因则是东晋朝堂从上到下都没有雄心壮志,衣冠南渡已成了南渡的衣冠,他们无心于中原的大好江山。

所以,败因的症结,有胡人立稳、有朝堂争斗,但根本就是北人已南人,不是无力而是无心。

桓温北伐,败因的关键是:

桓温居心不良,他要做皇帝,而北伐仅是幌子。

所以,司马氏和朝堂上的其他势力,最不愿意看到桓温北伐成功。

但是,纵观这几次主要的北伐,期间还有褚裒北伐和殷浩北伐,可以发现东晋北伐并非将无谋而兵无勇,将军尚有英雄气概而战士自是不让胡骑。

祖逖北伐,虽无皇室信任、虽无朝堂支持,但就是靠着一千人的给养和三千匹布,祖逖仍能占据豫州、打到黄河边上,可见汉人非羔羊而胡人不足畏。

庾氏兄弟的北伐,只见排兵布阵而未见战场杀伐,关键要害就是皇室和朝堂,没人支持壮士渡河、无人愿见甲卒扫北。

桓温可以说总揽了东晋的军政大权,于是皇帝无能和朝堂掣肘的问题不存在,所以,桓温是最可能在北伐大业上有所作为的。

皇帝没问题、朝堂没问题,而将军却出了问题,桓温不是为了北伐而北伐,而是为了揽权、为了当皇帝而北伐。

一地鸡毛的北伐,以及五胡乱华,当真是汉人羸弱如羔羊、壮士去势无处寻吗?

并不是!

民气尚存、英雄辈出,但是华夏已经不再一统,皇室和朝堂已经没了恢复故土、统一华夏的志向。

但见王羲之《丧乱帖》的“临纸感哽”,而不见“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雄心壮志。

两晋的华夏精英们,愧对胡人践踏下的中原百姓、愧对秦皇汉武的壮志雄风,愧对华夏子民的争心犹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胡人   东晋   司马   败因   中原   鬼胎   华夏   汉人   鸡毛   症结   皇室   羔羊   政权   公元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