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天生圣贤”,康熙皇帝的汉文化素养究竟如何?

帝制时期的中国,有个说法,叫“胡不过百年”。

这是说游牧民族可能会凭借其军事实力夺取政权,但却很难得到士绅百姓的支持,很快被起义者或者其他势力推翻。

清朝也是游牧民族入关,自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好在还有儒学。

儒学自汉武帝时期就成为了汉民族的正统思想,后来还不断被改造地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求。抓住了儒学,就抓住了士绅。

于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多次向臣民们表达对孔子的推崇,又是拜孔庙,又是制碑文,以表现对儒学的推崇。

不过,康熙皇帝推崇儒学可不会这么简单,他还发明了道统治统合一的理论,以论证清朝的合法性。

康熙十六年,他发了一封诏书,是这么写的“朕惟天生圣贤,作君作师......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矣”

但是康熙真的当得起他如此自夸吗?他的汉文化素养究竟如何?

推崇儒学的皇帝

康熙皇帝对儒学的推崇,即使是在众多推崇儒学以巩固统治的古代帝王当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了。

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亲政之初,有大臣熊赐履呈上《万言疏》提出要以儒学治国安邦。

当时的朝政其实还处于鳌拜等辅政大臣的掌控之下,鳌拜当时大怒,要求治熊赐履“妄言”之罪,但是康熙顶住了压力,拒绝了。

康熙8年,终于铲除了鳌拜集团的康熙皇帝一掌控政权,立刻展示出了自己对于儒学的重视:

康熙9年,他恢复了翰林院,将提出尊儒的熊赐履任命为掌院学士。

紧接着,他发布了十分符合儒家思想的“圣谕十六条”;

然后,他还恢复了象征着皇帝尊儒重道的经筵日讲。

而他在位期间,对于“文治”之重视更是令人咂舌。

康熙帝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无论图书数量还是其内容水准,在历代帝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如果说这些都还能够说是他拉拢汉人士大夫集团巩固统治的策略,那下面他的一系列行为似乎在说明,他对于儒家学说,是真心推崇。

康熙23年,康熙帝第一次南巡,归途中经过山东曲阜时,他亲诣孔庙参谒,并行三跪九叩大礼,还亲笔题写了“万世师表”的匾额,悬挂在大成殿。

三跪九叩是古代的最高礼节,康熙作为皇帝,参谒孔庙有无数种方式可选,他会选择这种礼节,令当时不少文人都感到震惊和感动。

不止如此,康熙28年,衍圣公奏请修缮孔庙,当时礼部和工部的官员们都以事务繁多否定了这个提案,但是康熙皇帝听说之后,专门下旨:

“阙里圣庙,崇奉先师,万代瞻仰,今既日渐毁敝,理宜修葺。”

不止做出了修缮的决定,康熙皇帝还专门指派了考察人员前往阙里勘察评估,并从国库拨款,修缮孔庙。

孔庙修缮完成之后,康熙还派遣皇3子偕皇4子、皇8子前去主持祭拜,此次祭拜同样是采用三跪九叩的礼节。

当时的衍圣公孔毓圻对此十分感动,称前代修缮从来没有国库拨款,皇子主祭这般隆重。

康熙面对衍圣公的谢恩奏疏,只批了“知道了”,并没有借此大做文章。

而在康熙皇帝为此事所制的碑文中,还有“先贤所称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也!”这是对孔子的高度赞誉。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好像他对于儒家的推崇也不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是有些真心了?

而他晚年的话语似乎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他说:“朕御极五十年,勤览书籍,凡《四书》、《五经》、《通鉴》、《性理》等书俱曾研究。”

“每儒臣逐日进讲,朕辄先为讲解一过,遇有一句可疑、一字未协之处,亦即与诸臣反复讨论,期于义理贯通而后已。”

你说这要不是真心喜欢儒学,皇帝又不需要考试,哪里就至于要一字一句都要和大臣反复讨论了?

最博学的中国皇帝?

不过呢,喜欢归喜欢,却并不代表水平就高了。

康熙自夸天生圣贤这话,听听就算了,就算是康熙自称一字一句都义理贯通了,但是我们怎么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想要判断他的汉文化水平,还得另找依据。

在很多近现代文学作品中,康熙的形象十分高大,还有汉学家称他是“最博学中国皇帝”。

钱宗范教授就说康熙“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诸多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

从史书记载来看,似乎也确实如此。

《清史稿》评价他:“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

康熙一生写诗繁多、赠送臣下题字、名迹御笔无数,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

后人将康熙的诗词整理成了《康熙诗词集注》,其中有古今体诗1135首、词12首,共1147首。

而且难得的是,康熙的诗词并不是文学垃圾,而是有意境有内涵的真正诗词,至少在历代帝王之中已经算得上是高水准了。

而他的书法作品,同样典雅肃穆、中气十足,有帝王之气。

这样看来,《清史稿》中对康熙文学水平的称赞似乎没有掺水。

而且康熙还不只是汉学水平高超,西学水平同样十分优秀。

康熙皇帝重用了很多传教士,令他们为自己讲授西学知识。

传教士洪若翰记载,康熙皇帝每天都会让这些传教士到宫里给他授课,且在听课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甚至曾经亲手画过几何图。

而同样教导过康熙西学的白晋评价康熙,说他是个“惊人的天才”。

有天赋还勤奋学习西学的康熙皇帝,其西学水平优秀也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康熙41年,数学家梅文鼎向朝廷进呈《历学疑问》一书时,康熙得意地自称:“朕留心历算多年,此事朕能决其是非。”

而且他还真的是有这个水平,第二年春天,康熙皇帝就把已经批阅过的本子交给李光地,还颇有见解地指出里面的计算方法有一点问题。

而且康熙还不止是能看别人的作品评价其水平,他还亲自参与了不少科学著作的编写工作。

集当时的天文、数学、乐律于一体的大型巨著《律历精蕴》和第一部以西学方法测绘的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都是康熙皇帝亲自组织编纂的。

《皇舆全览图》的广东行省部分,甚至是康熙皇帝亲自主持勘测的。

而更能证明康熙皇帝西学水平的,还要数集地理、生物知识等多学科为一体的《几暇格物编》,其中每一篇都展现了康熙的见解。

虽然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其中有些观点还是有失偏颇,但是以当时的环境来看,他的西学水平已经称得上是十分出众了。

如果康熙的文化水平真的像这些资料显示的那样,那称他为最博学的中国皇帝也不是后人硬夸。

形象塑造十分成功?

但是,康熙毕竟是个皇帝,每天肯定有很多政务要忙,他哪里来的时间又学这个又学那个的?

也确实是这个道理,生而知之什么的,毕竟只是个传说,事实上人想要通晓什么知识,还是需要学习的。

在康熙除掉鳌拜之前,理论上来说,他的教育应该是受到了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们的监控的。

鳌拜此人显然不喜儒学,在他影响之下,对于皇帝的教育中,儒学相关的内容应该是有限的。

而除掉鳌拜之后,康熙就要真正主政了。

他能空出来多少时间学习?就这点学习时间还得分不少给西学,轮到汉学的时候能剩下多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点时间真的够他把汉学学好吗?

所以就有人怀疑,康熙治国有道且博古通今,不过是他在史书上面立下的“人设”罢了。

但是这个“人设”,看起来佐证颇多,没有什么破绽啊?这是怎么回事?

治国有道这个事情,应该是没办法造假。

康熙时期文治成果,那么多官方文章在那摆着呢,而且不止是官方文章,这一时期的民间文化活动也比较活跃。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褚人获改编《隋唐演义》,还有戏曲《长生殿》、《桃花扇》,都是在这个时期。

武功更是不必说了,平定三藩,反击沙俄,这都是没法造假的。

而且,能支持他完成这么多文治武功,当时的社会经济应该也比较繁荣。

那他“立人设”就只能是在“博学多才”这方面了。

西学这个,西方的传教士好像没有道理为了东方的皇帝造假。

那么多传教士一致称赞康熙的西学水平,那么康熙的西学至少是比较过得去的。

这么看起来,康熙的汉文化水平似乎最为可疑啊?

毕竟他是皇帝嘛,想要找人代笔,那还不容易?中国人为尊者讳,皇权至上,就算是知道有人代笔,也没人会去拆穿他。

1929年,陈寅恪被任命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委员,开始着手整理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并且对《蒙古源流》等书籍进行校正。

在此期间,他看到了大量真正由康熙留下来的文字。

据他的学生艾天秩说,陈寅恪曾告诉他,其中不少字迹,如同虫子爬过,而句读之间大多不同,错别字连篇。

这样看来,康熙皇帝的汉文化素养事实上应该是不怎么样的,他说什么“天生圣贤”“义理贯通”,都不过是自夸而已。

而之前人们从史书中读到的那个文武双全的帝王,终究不过是康熙希望人们看到的“人设”罢了。

康熙皇帝自夸“天生圣贤”,并认真对外打造了一个精通汉学的形象,以此来拉拢士大夫阶层,这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从结果而言,他的做法也十分成功。

不过,对外形象归对外形象,事实上,康熙皇帝也是一个人,而不是什么“天生圣贤”。

在花费了大量精力在朝政和西学上之后,他在汉文化方面的真实水平有待商榷。

所谓的“天生圣贤”“博学皇帝”,不过是寄托了人们期待的幻象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圣贤   汉学   康熙   皇帝   孔子   西学   孔庙   传教士   儒学   素养   水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