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来自遥远年代的吸血鬼,曾使人心惊胆寒

跳蚤大名如雷贯耳,市巷坊民无不谈之色变。

它不仅从人身上抽食汁液,还将恶毒的病菌播撒人群。

最要命地是,它还有着令人羡慕的“大长腿”!

给跳蚤画像的大人物

第一位给跳蚤画肖像的是英国人罗伯特·胡克,他是与牛顿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而且二者是同事。

只可惜小气的牛顿容不下他,凭借自己的威名各种打击嘲讽,以至于他死后很长时间都不为人所知。

但是,胡克公认研究微生物最早的一批学者,他利用自己改装的显微镜,硬是画下了一大批微小生物的肖像,并将其编撰成一本叫做《显微志》的图集,该书曾几百年都是欧洲的畅销书。

而上图中的跳蚤画于1665年,看着这张图,我们不得不感叹,胡克不仅观察的仔细,而且绘画水准竟如此之高。

后来,荷兰商人安东尼·列文虎克凭借自己对打磨光镜的乐趣,制造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放大镜。

他在1680年,对跳蚤进行了详细仔细地研究,他不仅画出了跳蚤的各个部位,而且连跳蚤的卵、幼虫等也做了细致地研究。

而在1886年,欧洲人非常喜爱一种叫做“跳蚤马戏团”的类似卡通的作品,该作品主角就是跳蚤。

虽然我们现在觉得这种东西很“落后”,而实际上在那个年代,这种作品是相当前卫的。

地球上的古老“居民”

科学家推测,跳蚤可能诞生于侏罗纪到白垩纪早期的这段时间。

得出这个结论,则与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现的跳蚤化石有关。

现代跳蚤大约有2500多个品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寄生在哺乳动物身上的,当然也有寄生在鸟类身上的。

但是,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鸟类身上的跳蚤是由寄生在哺乳动物的跳蚤的某个分支。

跳蚤很挑剔,对宿主有着严格的要求,它们一般只寄生在一种物种身上,很少会有交叉寄生的现象。

这种固定的寄生关系应该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

一般一种物种的生活环境和习性都是固定的,所以也导致不同的跳蚤之间很难产生基因交流。

此外,跳蚤本身对温度、湿度等条件有着严格要求,再加上它的生命周期的复杂程度,这些都使得它们倾向于过“固定”的生活——即便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

跳蚤身子是窄扁的,这有助于它穿行于毛发之间。而身上的骨片具有非常强的抗挤压能力,这也可以有效地防止被宿主的“瘙痒动作”而扯烂。

而最夸张的是它长长的、发达的后腿。

一般一只跳蚤只有3毫米长,但是它却可以往上跳高18厘米,水平跳远33厘米。

也就是说,跳蚤可以轻松地跳到比自己高几十倍的地方。如果换做是人的话,则可以跳高或跳远一百多米。

科学家们曾经很好奇,跳蚤是如何做到的这点的。直到通过分子学等研究才发现,跳蚤能做到这一点,归功于它腿部的发达弹性蛋白。

它们就好比“拉弹弓”一样,通过腿部的肌肉一点点储蓄能量,最后通过弹性蛋白快速释放,如此就可以跳到夸张的距离。

曾经很长时间,人们认为跳蚤是地球上弹跳力最好的动物,后来人们发现一种叫做沫蝉的昆虫比跳蚤的弹跳能力还要好。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跳蚤作为“弹跳高手”的美名。

此外,不像其他昆虫拥有“复眼”结构,跳蚤只有一个眼点,甚至有的跳蚤完全没有。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跳蚤的视力并不好。

跳蚤的变态发育

跳蚤的一生要经过四个时期:卵-幼虫-蛹-成虫。

雌性跳蚤产卵数量会根据食物充足情况,以及环境是否适宜而改变。

一般一只雌性成虫跳蚤一生可产下大约5000枚虫卵。

虫卵在未来的2天至2周内,相继孵化,变成幼虫。

幼虫的跳蚤没有“肢体”,完全一副“毛毛虫”的身板。

幼虫完全没有视力,害怕光线,它们虽然可出现在毛发里,但是更多见于地毯、沙土之中(比如早年的土坑等)

幼虫的生存能力极强,可以动物脱落下的角质层等为食,也可以以其他未能成功发育的卵为食。

幼虫经过4到18天之后,就可以进入蛹虫阶段。蛹虫阶段,快则4天“破茧”,慢的可以一年不吃不喝进行休眠。

蛹的“孵化”是根据外界环境来调整的,比如当震动增加、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都可以加快该进程。

而实际上,这些刺激信息无非是在提示“蛹”:你身边正好有宿主在,赶紧出来“大展宏图”吧。

而过了蛹虫这个阶段,我们熟悉的跳蚤(成虫)模样就“跃然纸上”了。

破蛹而出的成虫一定要立刻找到宿主,并吸食血液,否则很快就会在几天内死去。

此外,成虫阶段的跳蚤,在不吸食血液之前是无法交配的,只有吸食血液之后,雌雄性才能真正成熟。

一般来讲,成虫的跳蚤可以成活2-3个月,但是也有存活一年以上的情况。

跳蚤与“鼠疫”

历史上发生的恐怖“瘟疫“,其中就包括鼠疫。鼠疫可以分为腺鼠疫和肺鼠疫,腺鼠疫主要可由皮肤伤口、消化道等传播,如果不加治疗,2-8天就可夺人性命。

而肺鼠疫则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往往病人得病之后,快则数小时就可因肺组织破坏严重而使人一命呜呼,因为肺鼠疫死者面色、手指等部位发黑,所以曾经它也被称为黑死病。

黑死病

鼠疫是我国规定的39种法定传染病的第一位,它以其极其“令人可怕的”传染性,即便我们有特效药,仍对其要格外关注。

而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并不知道鼠疫是什么,西方人认为它是来自上帝的惩罚。

他们还认为空气中存在着致病因子,只有把自己包裹严实以及不洗澡堵塞毛孔才能抵挡住它。

直到上世纪初,人们才在实验室里发现了鼠疫杆菌,然后经过一系列地研究和调查,最终在啮齿类动物身上找到了它。

鼠疫杆菌

从那时起,人们才终于知道,鼠疫的发生与老鼠有关。

历史上的鼠疫大爆发,往往发生在灾荒时期,要么闹鼠灾,要么缺少食物使有的人打起了老鼠的主意。

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它们,使得它们身上的跳蚤得以有机会叮咬人。

在上文我们说了,跳蚤对宿主是挑剔的,老鼠身上的跳蚤一般并不情愿咬人。

鼠蚤

但是,离开了老鼠的跳蚤,饥饿难耐,即便它们最后会死去,但是它们还是会选择饥不择食。

而这一过程,就导致它携带的鼠疫杆菌通过口器进入到人体,最终酿成了悲剧。

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各地的卫生条件飞速发展和改善,人们已经很难直接在人身上发现跳蚤了。

但是,在猫狗等动物身上还可以时有见之,尤其是那些没有得到照料的流浪猫狗。

跳蚤是一种古老的物种,它是名副其实的寄生虫,不仅吸食血液,还可能携带大量的病毒、细菌等病原体。

而它们就静静地藏在某个幽暗的角落,等待着新的机会的到来。

人们切勿小看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跳蚤   黑死病   心惊胆寒   成虫   鼠疫   幼虫   宿主   杆菌   物种   吸血鬼   血液   遥远   身上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