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灭亡,一半原因是强秦入侵,另一半原因是赵王自己作死

位列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之覆灭,遭强秦入侵只是原因之一,君臣猜疑、内耗不断才是导致其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二百五十九年,赵军与秦军在长平(今山西晋城市高平之西北)对峙。赵国宿将廉颇坚壁清野,据守不战,远道而来的秦军难以得手,粮草即将耗尽,一筹莫展。

这时,秦王使用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国都邯郸大肆造谣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如此简单粗暴、就连傻子都能瞧出破绽的诡计,昏昧的赵王居然信了,而且立即中计,他拒听蔺相如的谏阻并不顾赵括母亲赵夫人的坚决反对,用熟读兵书但毫无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了身经百战的老将廉颇 。

骄横跋扈的赵括一到前线,立刻就改变了廉颇制定的以逸待劳、坚守不战、以拖疲、拖垮长途奔袭的秦军,再相机发起反攻的正确战术,下令转守为攻,结果赵军被秦国名将、有“杀神”之称的白起大败,四十万赵军降卒被白起残忍坑杀(活埋),其状惨不忍睹。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杀降的先例。

长平之战后,曾经强大的赵国一蹶不振。赵悼襄王即位后,仍不吸取血的教训,不仅不倚重军事经验丰富的廉颇,反而派乐乘去接替他,廉颇忿怒,随即引发了他和乐乘之间的一场内讧大战。乐乘被廉颇击败,廉颇自己也“畏罪”逃往魏国国都大梁。

魏王并没有重用声威赫赫的廉颇,此时恰逢秦军再次来攻,赵国战事吃紧,赵王派人到大梁打探廉颇的近况,看看能否将他请回重新加以任用。

来使仔细观察了廉老将军的日常起居,然后告辞回国复命。

回邯郸后他报告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探子的意思是廉颇将军虽老,但饭量很大,仍很能吃,唯一不足的是与自己对座侃谈时,顷刻间竟跑出去拉了三次屎。就因为“顷之三遗矢”这样一句夸大不实之词,赵悼襄王立刻就弃用了老当益壮、屡建奇功的廉颇。

李牧也是名闻遐迩赵国良将,他长期率军镇守雁门关,抵御匈奴,保障着赵国北部边境的平安。公元前二百四十四年,赵王任李牧为大将,在宜安挫败了秦将桓齿的进攻。由于他战绩卓著,被赵王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二百二十九年,秦将王翦率大军入侵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秦国畏惧有勇有谋的李牧 ,再次施起了反间计,用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并让他四处造谣,诬陷李牧、司马尚阴欲谋反。赵王不察实情,不辨真伪,竟信以为真,立即派赵葱到前线去替换李牧,并接管军队。李牧拒绝听令,赵王怒极,派人刺死了李牧,并将司马尚革职。

不出三个月,王翦率秦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赵军大败亏输,主将赵葱被杀,秦军横扫赵境,直捣邯郸,俘虏了赵王,一举灭亡了赵国。

物必自腐,然后生蛆。赵国不腐,赵王不昏,郭开这样的屑小之辈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为贪财而不惜帮助敌人颠覆国家。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秦国两次所施的反间计基本如出一辙,手法远远谈不上高明,只能算雕虫小技,竟然两次都骗过了身为一国之主的赵王。如此看来,赵王连白痴都不如。正是这两次形同儿戏的反间计,把赵国带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一次让赵国四十万精壮灰飞烟灭,另一次则彻底亡国。

赵国灭亡,并非秦亡而是自亡。堡垒从来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历代王朝的覆灭几乎都是赵国灭亡的翻版。虽不一定都亡于反间计,但都是先自腐而生虫,然后由昏君、佞臣、屑小共同发力, 帮助外敌瓦解自家的江山社稷。

【插图源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雁门关   魏国   秦国   司马   邯郸   反间计   国都   大梁   公元前   将军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