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宋朝杰出的文学者不胜枚举.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司马光考中进士,英宗时任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zuǎn)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时,父亲司马池总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之下,司马光不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培养、教育。

司马池辗(zhǎn)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15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很多地方。司马光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

神宗赵顼继位以后,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他在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之后,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很符合自己的思想,于是在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是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弊病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甚至在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法”时,司马光才表示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的危害更大,因此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

宋神宗希望司马光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辅佐自己,早日挽救危机,实现国家的振兴。

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十二日,擢(zhuó)司马光为枢密副使,但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从十五日到二十七日,连上五封札(zhá)子,自请离京。

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九日,他看到他的好友范镇因直言王安石“进拒谏之计”“用残民之术”而被罢官。司马光愤然上疏为范镇鸣不平,并请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zhuàn)(通鉴),时间长达15年。

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已66岁,《资治通鉴》全部修完,《通鉴》的最后部分(账纪》和《五代纪》修成以后,司马光连同《通鉴考异》《通鉴目录》一起奏进给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资治通鉴   神宗   西京   通鉴   御史台   编年体   司马   政事   皇帝   父亲   司马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