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村子紧邻天津,村名和皇帝年号“重名”,村里还有座古城遗址

乾符村是沧州黄骅市的“北大门”,村子紧邻天津市。这个以特色农业、运输业为主的村子,曾是唐朝乾符县城的所在地。后因战乱、水患,古城废弃,只留下了乾符村的地名。

乾符县、乾符村来历非凡,唐僖宗李儇使用的第一个新年号就是乾符,而乾符县就是他特意下诏改的名。在这背后还有一段史书记录的故事。

12岁的唐僖宗继承皇位

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中央控制力下降。唐朝晚期,朝中宦官专权,多位皇帝都由太监拥立,皇权大为削弱。

公元873年8月,41岁的唐懿宗李漼驾崩,宦官田令孜拥立李漼第五个儿子李儇继位,是为唐僖宗。李漼生前喜好音乐,他统治后期朝局混乱,民不聊生,而李儇登基时不过12岁,还是个不通政事的小孩儿。

李儇长于深宫,和外界接触少。他爹对他的教育也很成问题。在太监群中成长,肯定没好事儿。他对斗鸡、击剑、围棋、马球无一不精,却不通治国之道。李儇从小就对带他长大的田令孜非常依赖,称他为“阿父”。宦官把持朝政,唐朝的衰落趋势不可逆转。

  唐僖宗继位后,确立第一个新年号是乾符,乾者,乾坤也,符者,符号也,古代汉语中,“乾符”的含义是帝王受命于天的吉祥征兆,蕴含了古人的谶纬思想。这样给年号定名,大概也是为了讨个好彩头。

想法很好,但是局势并不乐观。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河北闹起了饥荒。

鲁城县被改称为乾符县

唐朝史书中的《五行志》或《唐僖宗本纪》中,没有记录乾符元年的这次饥荒,但在《新唐书·地理志(三)》中的“沧州景城郡”条目中,却有这样一段记录:乾符元年,鲁城县生长野生稻谷两千多顷,燕地和魏州的饥民前来采食,朝廷改鲁城县为乾符县表示纪念。

在北宋官方修订的《太平寰宇记》中说得更直白:“乾符元年,(鲁城)县东北有野稻水谷连接二千余顷,东西七十里,南北五十里,北至燕南及魏饥民悉来此就食,称‘圣禾’,甚救济民。至二年(875年),敕改为乾符县,以年号为名。”

唐朝的河北道没有燕州、燕郡,书中所说的“燕”其实说的是燕地,也就是今天的廊坊、北京、天津、保定一带。而“魏”则说的是魏州,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大名县,辖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大名、魏县、馆陶和豫北、鲁西的一些县。

大名县距离这片野生稻谷有近400公里,饥民在本地衣食无着,沿途无人救济,得风餐露宿走到这片野生稻谷地找吃的。数万流民背井离乡,官府不思抚恤,反而觉得是老天“帮忙”,还把野生稻米称为“圣禾”,让百姓充饥。更离谱的是,统治者还下令改县名以示纪念,这可真有点儿讽刺!

饥民起义动摇唐王朝统治

鲁城县说的就是今天的黄骅市一带,“鲁城县东北”就是今天的黄骅市沿海滩涂,这里河网密布,适合野生稻谷生长。

有学者对古代野生稻谷进行过研究,一般情况下,野生稻谷和杂草并存,口味不佳米粒不大。这种米充饥尚可,营养价值则低很多。沿海沼泽密布,采集稻谷的百姓还要冒着溺水危险。而且,沧州沿海冬季寒冷,野生稻谷没法过冬,乾符元年的稻谷是一年生的,冬春青黄不接时,百姓要继续饿肚子。

巧合的是,在乾符县改名后的第二年年初,就爆发了王仙芝、黄巢起义,而这次起义的源地就在今天的豫北、鲁西一带,距离魏州很近。之所以有这么多百姓响应起义,也说明受灾百姓多,官府赈灾不到位,乾符县一带的野生稻谷已经无法满足大家的长期需要,饥民走投无路,才揭竿而起。

所以,统治者隐晦不言的这次灾荒,比想象中要严重得多。后来黄巢起义军占据长安城,建立大齐政权,唐僖宗只好跑到四川避难。不知道那时候的李儇有没有那么一丝悔意?

村子最终归属到了黄骅市

到了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乾符县并入清池县(县治在沧县旧州镇)。其实乾符县地名只存在了80年时间,这80年也是唐朝衰亡、中原军阀政权更迭的乱局。

不久后,县降为镇,乾符县城所在地就有了乾符镇(后为乾符村)。当年这里是宋、辽对峙的前线,还曾是屯兵数百的要塞。元明时代,又经过了一系列区划调整后,乾符村划入了盐山县的范围,村子还曾是盐山县的北界。一直到了1935年,这种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晚清到民国时代的盐山县地域辽阔,沿海滩涂人烟稀少,这给了盗匪滋生的环境。1935年,出于发展经济和加强地方治安管理的需要,时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宋哲元建议从沧州沿海和盐山县各分出一片辖区,增设新县,新县地名为“新海”,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响应。乾符县被划入了新海县。

抗战时期为了纪念遇害牺牲的冀鲁边军分区司令员黄骅(原名黄金山),新海县改称为黄骅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骅县的地名得以保存,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成为了县级市。

境内曾有千年古城,乾符村也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乾符村中还有古城遗址

1978年的文物普查显示,乾符古城东西长500米,宽420米,夯土城墙高4米,宽15米。古城旧址已经被居民区所覆盖,只有一小段残存的城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对这里进行过考古发掘,发现了方井、房屋遗址,出土了唐三彩、陶盆、陶罐等文物。这些出土文物现存于黄骅市博物馆。

现在村南河堤南侧还有残存的古城遗址,这一带高于地面约2米,还能看到散落的瓦砾、瓷片。城西的古河道中还曾出土过木船一艘,足见这里还有过水运历史。

此外,乾符村还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村西紧邻205国道(深圳到秦皇岛山海关区),过了村子就是天津市辖区。村里有数量可观的运输车辆,货运产业搞得红红火火。乾符村民也利用紧邻天津的区位优势,进行了特色农业种植。

1966年,乾符村南的子牙新河开挖,部分村民被安置到沿海地带定居,因临近海港,新的村子遂得名乾港。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发展,现在的乾符村无水患之忧,还坐拥沿海航运、公路运输之便,村民早早实现了增收致富。乾符县城虽已化作废墟,但村子今日街市的繁华,早已是今非昔比!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寇拴民 实习记者郭会哲

■供图/黄骅市齐家务镇乾符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沧州   盐山县   黄骅市   黄骅   村子   饥民   年号   稻谷   河北   天津   紧邻   唐朝   遗址   村里   沿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