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奠定了今天北京城格局!但他的生母是谁是个谜!︱中轴线上的人物

今天的北京核心区和北京中轴线肇始于元代,当时,元大都的皇城位于大城南部的中央,宫城的中心则恰好布置在全城的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通过一条南北垂直的大道而明确地表现出来……明清北京城的城址轴线基本与元大都城城址轴线重合,这也就是说,北京现存的中轴线从元大都建城时便已确立,距今已经750多年了。而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化了中轴线的中轴作用。而确定北京中轴线北端点钟楼和鼓楼的重要人物,就是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



朱棣的生母之谜?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燕王”,为建立、巩固明王朝的统治做出了重大贡献。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平定叛乱为由起兵,破京师,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夺取侄子的帝位,改年号为永乐。明王朝自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备,第二年正式建设北京宫殿。北京城的中心是皇城,右边是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左边是祭祀祖先的太庙。这是按左祖右社的封建都城建制设计的,还按传统规制在南郊建了天坛、山川坛,我们以前也说过,到了清代改为先农坛。


说朱棣,自然要从他的出身说起。朱棣是今天北京核心区早期规划和建设最重要的一位历史人物,可是,对于他的生身母亲,确实一桩历史谜案!


明成祖朱棣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他曾经五征漠北、三讨安南,安抚了新疆、西藏、海南等地区,并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与海外诸国的交流;同时他又凶狠残暴、滥杀无辜,曾经残忍地虐杀了三千宫女,引起了民间的强烈愤恨。但关于他的争议还有另外一个焦点,就是他的亲生母亲到底是谁。一种广泛流传的观点认为他的母亲是个朝鲜人,也有人说他的母亲是蒙古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明成祖生母是谁这个问题自从朱棣登上皇位伊始便引起了争议,只是当时迫于形势,这种争论只是在民间口耳相传,但几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更加扑朔迷离。经过几百年的议论和考证,明成祖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呢?事实上经过历史学家几百年的探究,到如今,我们也并不知道这位母亲的真实姓名,甚至她的真实身份也存在着争议。这些谜是人为造成的。因为有人不希望这位母亲暴露身份,不承认他有一个叫朱棣的儿子。这个隐瞒真相的人正是朱棣自己。



神秘的碽氏妃到底是谁?

关于明成祖朱棣的的母亲,官方说法自然是孝慈高皇后,也就是大脚皇后马秀英,朱元璋的原配夫人。这种说法基本是官方的权威记载,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太宗实录》、《靖难事迹》等就是这样记载的。据《靖难事迹》记载:“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次秦愍王朱樉,次晋恭王棡,次上,次周定王。”这里的“次上”就是指朱棣,是高皇后的第四个儿子,而朱棣更是反复地亲口说“朕高皇后第四子也”。


到了清代,万斯同编纂的《明史·成祖本纪》中说道,朱棣“母孝慈高皇后,与兴宗孝康皇帝(即太子标)同”,朱好阳编纂的《历代陵寝备考》中则说:“后生懿文太子、秦王樉、晋王棡、成祖、周王”。也是沿用了明代官方史书的说法,认为朱棣是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


由此可见,明成祖的母亲是马皇后的说法在正史中一脉相承,众口一词。但据民间传说,马皇后并没有生育能力,太子朱标、燕王四子朱棣等都不是她的亲生儿子,而是由宫中的妃子所生,被她抢了过来据为己有。



在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当中,有关朱棣生母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他是这样写的:


因为朱棣是皇帝,而且是抢夺侄子皇位的皇帝,所以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是嫡出,才有足够的资本去继承皇位。


他绝不能是一个身份低贱妃子的儿子,绝对不能!


正是由于这些政治原因,这位母亲被剥夺了拥有儿子的权利,她永远也不能如同其他母亲一样,欣慰的看着自己的子女成长,并在他们长成后自豪的对周围的人说:“看,那就是我的儿子!”


有一本应属官方史料记载的《南京太常寺志》曾记载朱棣母亲的真实身份——碽妃。


这里我们先说一下太常寺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太常寺属于礼仪机关,主要负责祭祀、礼乐之事,凡是册立、测风、冠婚、征讨等事情都要在事先由该机关组织实施礼仪,所以它的记载是最准确的,按说有了太常寺的记载,这件事情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但好事多磨,又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此书已经失传了,但古人却是看过的,并在自己的书中留下了记录。如《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都记载过,《南京太常寺志》中确实写明,朱棣的母亲是碽妃,而孝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


要知道,在古代,神位的排序可不是按照姓氏笔排列,是严格按照身份来摆列的。


而《三垣笔记》更是指出,钱谦益(明末大学问家,后投降清朝)曾于1645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碽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足见其身份之高。


虽然以上所说的这些证明力度不能和明史相比,但从法律角度来说,也算是证人证言,属于间接证据,当我们把所有证据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现朱棣生母的身份应该已经很清楚了。


这里也特别注明,关于成祖生母的身份问题已经由我国两位著名的史学家吴晗先生和傅斯年先生论证过,在此谨向两位伟大的先人致敬,是他们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谜团,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但是遗憾的是,那位生下朱棣的母亲的生平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我们只知道,他的儿子抹煞了她在人间留下的几乎全部痕迹,不承认自己是她的儿子。




朱棣做燕王时北京什么样?


公元1370年,十岁的朱棣正式受封燕王,十年之后的1380年,为了防范北元余孽蠢蠢欲动,朱元璋正式命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也就是曾经的元大都。从此时开始,朱棣开始拥有了自己的领地和力量。在他就藩北平期间,朱棣曾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军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极大地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燕王朱棣就藩时的北平城,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旧貌。当初徐达率领大军北伐到城下的时候,他有意放走了元朝的末代皇帝,而且在进入城中后立即将宫室保护起来,使这座古城免受战火的摧残。


北平城是在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八月二日,未经激战,就由大将徐达等人攻占下来的。一个月前的闰七月二日,徐达奉命率军由汴梁出发攻打元大都,二十八日抵通州。元顺帝闻讯出健德门北逃。因此,当时的元大都可以说没有受到太多战火的摧残。十四日,诏改元大都路为北平府。


可是,这里毕竟是前线,为防止北元回师攻打北平城,八月九日,徐达命令开工改造大都城垣,一方面,由于事前没有迁都计划,徐达命令改造城市的主要目的,还是从军事防御出发。当年,为了城防便利,他舍弃大都北城相对空疏区域,这样可以降低守城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出于彻底破除胜朝王气传统思维模式,使大都不能与金陵一较高下。


改建大都工程主要是在原来大都北城墙的南面五里另筑一道新墙, 从而将东西城墙北边的光熙、肃清两门,连同北城墙一道置于新城之外。这样等于北边就增加了一道防线,对保护北平城更增加了一份保险。为什么南移的是五里,而不是六里或四里呢?这是因为南移五里后,新的北城墙恰好位于元大都早有的一条东西向穿城而过的大河—埧(坝)河的南岸,正好利用原有的埧河做新城北城墙天然的护城河。这样做既省时省力,又经济实用。


元大都原为土城,周六十里,设门十一。明初的改造工程由指挥大将华云龙主持。由于工程紧迫,新筑城垣没有采取东西拉直的方式,而是趋从自然条件,从德胜门向西,让开由瓮山泊而下的长河,向南稍倾斜与西城墙相接,形成东南、西南、东北角平直,西北角稍缺的平面形状。而隔在新建北面城墙之外的湖面,就是后来的太平湖,取名太平,也是具有天下太平之意。同时,又对东西南的元都旧城予以加固,陆续在城墙外侧加砌砖石,历经两三年才完成。与砖城相比,土城做不到墙体趋于垂直,版筑打夯的堆城方法,必须保留相当坡度,墙体才不至于很快坍塌,而砖墙则可做到近似垂直,更有利于防敌入侵。土城远不如砖城坚固,使用长久,难抵自然损坏,如雨水侵蚀等,需要经常维修。这一时期,北平城的南城墙,还维持元大都的原位置,元大都的中轴线自然也没有变化。


移筑北城墙仓促而紧迫,1969年拆除北城垣修建地铁时,得以验证。城垣墙心的夯土层中,包含了大量砖瓦、梁木、刻石等物,在夯土层中还有未经拆除清理的居住遗址、庙宇等建筑物。如东段一处住所遗址的东屋,炕前的帐柱还较完整地保留着一部分。有的居住遗址的地面上还散乱着当时可能是未曾收拾的对弈棋子。也就是说,当年徐达和华云龙修建北城墙的时候,真的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可见当年军事目的的紧迫性。


不过,十二年后,当朱棣来到北平城就藩的时候,他感到这座古城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雄伟,比起京师应天府,也就是当时大明朝的国都南京的高大城墙,低矮简陋了许多。这里没有京师那种江南都会的繁华,却有着塞下雄镇的庄严。此时虽然已是暮春时节,北国乍暖还寒,朱棣知道,他必须适应这里的一切。


来源:徐徐道来话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生母   土城   北平   北京城   明朝   燕王   城墙   北京   皇后   格局   儿子   母亲   人物   中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