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为什么备受推崇?读完《徐霞客游记》你也一定会爱上徐霞客

中国邮政发行的徐霞客纪念邮票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1499年, 明朝弘治十二年,孝宗皇帝的案头上放着一本棘手的奏折。

这份奏折关系着朝廷要职的更换,也牵扯了天下读书人对科举的信心。

这事儿要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说起,他叫徐经

这一年,江阴富商徐经进京赶考,这本不是什么大事,但他在路上遇到了另一个赶考的人,这个人在当时已名满天下,他就是江南才子唐伯虎

二人结伴赴京,一个有钱,一个有才,一时间在京城风光无比。

不料,科考结束后,二人却被举报舞弊,皇帝下令彻查,查无实据。

但为了维护科考的尊严,平息舆论,徐经、唐寅被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告状的人也因奏事不实,被降了职。

牢狱之灾过后,豪情满怀的唐伯虎,仕途却就此打住,以放浪狂癫的形象过完了余生。

而徐经同学呢,一生默默无名,还背了个作弊的骂名。

88年后,徐经的一个曾孙子降生了,他叫徐弘祖

徐弘祖自小就喜欢地经图志,博览群书却无心功名,十几岁去考个童子试都落榜。按当时求取功名光耀门楣的社会常理,考那么烂的话,回家怕要被一棍子锤死。

不过,他的父亲徐有勉同样对科考深恶痛绝,看到儿子落榜反而乐呵呵地说:“儿啊,你不是立志周游天下吗?想去哪就去哪儿吧!”

大概是看到祖上图个仕途这么心酸,徐家人看开了,要什么权贵,中什么科举,去他的,爱考不考吧。

有这样的家庭氛围,徐弘祖在少年时便立下的志愿:“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从20岁第一次出游,到55岁拖病体而归,30多年来,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今中国19个省市,留下了洋洋洒洒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是的,徐弘祖,就是徐霞客

徐霞客旅行路线图

(制图:地球旅客©孤城)▼

▲徐霞客同时代的文人钱谦益所作的《徐霞客传》中描述,霞客曾登临峨嵋、瓦屋两座蜀地名山,且“北抵岷山,极于松潘”,甚至远达西域:“出玉门关数千里,至昆仑山,穷星宿海”。但不少学者指出,传记中的游踪有夸大的成分 。因为部分游记散失,已无从得知徐霞客完整的旅行线路。图中实线为依据现存游记所记录的旅行路线,虚线是依据地点做所的待考路线。

很多年来,我们对徐霞客的印象都是一名地理探险家、旅行家。

更令人羡慕的是,他这辈子能一直游山玩水,似乎从来不缺一样东西,就是:

其实,徐霞客很缺钱,不少时候——比如被偷被抢以后,都需要靠借贷和朋友的赞助来维持旅行。

幸运的是,机票、门票、酒店、美食这些现代人旅行必不可少的东西,在明代几乎都不存在。

徐霞客出行,通常“从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

也就是说他主要就是靠脚走,累了就睡船上,睡山洞,实在不行随处借宿,反正古人都很豁达。

比如在《浙游日记》里,徐霞客写道:

欲归宿,托言马岭无宿店,遂止祠中。

马岭没有住宿的地方,就住在祠里。

余闻新岭路隘而无托宿,遂宿于全张之白玉庵。

我听说新岭路险要没有地方住,就住在白玉庵里。

得荒舍数家,日已西沉,恐前无宿处,遂止其间。

遇到很多荒废的房子,天要黑了,担心再往前就没有地方住,就住在其中一间。

至于吃,对于徐霞客就更简单了,比如在《江右游记》里,徐霞客想寻觅马祖岩,在路上时:

心知已误,因避雨岩间,剖橘柚为午餐。

心想已经走错了路,于是在岩石间避雨,剥了橘子柚子当午餐。

这些小挫折根本影响不到徐霞客,在《粤西游日记》里,徐霞客又别有兴致地说道:

惟竹豚未尝,而无奈其活不能携。

只有竹豚没吃过,无奈是活的不好带。

余自大鼻山刘家炙得观音笋,即觅一山篮背负之。路拾蕨芽,萱菌可食之物,辄投其中,抵逆旅,即煮以供焉。

我在大鼻山捡了个篮子,背了一筐烤观音笋,路上用笋子换粥,还拾了些野菜到客栈煮来吃。

徐霞客的路上并没有多么奢侈的开销,更不用谈买纪念品这些。令徐霞客真正忧虑的,是中国有个非常令年轻人纠结的传统礼教:父母在,不远行

然而,徐霞客有一个异常优异的母亲王孺人

徐霞客父亲去世较早,家里只有母亲,在周围邻居给徐霞客的出行泼来冷言冷语时,王孺人却对徐霞客说:

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岂令儿以藩中雉,辕下驹坐困为?

好男儿志在四方,难道要像鸡、马一样困在家里当妈宝吗?

为了催促徐霞客出门,徐母还亲手为儿子缝制“远游冠”,为了打消徐霞客的顾虑,她甚至说道:“你可要遍览名山大川啊,我还想听你回来给我讲旅途见闻呢!”

第游名胜,归袖图一一示我。

徐家祖辈是江阴望族,虽然曾今家大业大,不过留给徐霞客的家财并不多,但持家的王孺人还有个本事,就是善于织布。她的布“又密又细又平整,轻薄如蝉翼,市者能辨识之,称为徐家布。”

在徐霞客探访山川的时候,母上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情感上,都给了徐霞客莫大的支持。

徐霞客对母亲的感情也尤为深刻,坚持“游必有方”,常常在路上就会涌来排山倒海的乡愁,千方百计也要回家看母亲一眼。

在徐霞客早期的路线上可见一番牵挂,在王孺人去世前,徐霞客的目的地大多耗时不长、难度系数也不太大,诸如:

浙江雁荡山▼

福建武夷山▼

安徽黄山▼

江西庐山▼

河南嵩山▼

陕西华山▼

湖北武当山▼

徐母80岁的时候,徐霞客准备在家奉养老母,但徐母却主动邀儿子一同出游,路上还努力走到前面。

向固与若言,吾尚善饭。今以身先之。

知子莫如母,徐霞客知道,自己若不出游,即使天天陪在母亲身边,母亲也会不高兴。

1625年9月,徐母去世,徐霞客守孝三年。

一个非凡的母亲,一个“不靠谱”的爹和一个倒霉的祖爷爷,使得霞客热爱自然的天性得以保存和发展。

在旅行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没有任何外因驱使徐霞客踏上旅途,不带宗教信仰,亦不寄托功名抱负,他的旅行,是对内心渴望的响应,是纯粹的与山水的对话,是经历生命的一种形式。

而徐母去世以后,不辜负母亲养育和知遇之恩,成为另一股支撑徐霞客坚持走下去的强大力量。

1636年,50岁的徐霞客感到自己老病将至,酝酿已久的西行计划再不能迁延,于是,毅然踏上旅途,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最壮烈的一次“万里遐征”

这一年的九月十九日,徐霞客“乘醉放舟”,水陆兼程,穿越江浙,一个月后,进入江西。

在江西盘桓两月有余,遍访名山古寺,1637年正月初一抵达武功山,并在大雾天登顶。

雨雾缭绕的武功山▼

十天后,离开武功山,进入湖南,以衡州(今衡阳)为原点,游历湘南,登临南岳衡山

衡山之巅▼

五个月后,经湘江进入广西,西行之旅开始进入高潮。

石峰林立,岩洞密集,桂林山水的精彩纷呈让徐霞客应接不暇,他把最高的赞誉也留在了这里:

洵神仙之境,首于土界得之,转觉神州凡俗矣。

桂林阳朔

在广西云游近一年后,自南宁北上,进入贵州。过贵阳,至安顺,寻白水河瀑布,既今日之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大瀑布

1638年五月中旬,徐霞客进入云南,经曲靖,抵达昆明。

无限好风光的云南,再度迟滞了他的脚步。

昆明滇池

为考察南北盘江源头,徐霞客沿滇池东岸南下,在滇南兜了一大圈。途中与当今的两个小众网红目的地——兴义罗平撞个满怀,惊叹道:

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

罗平油菜花海▼

兴义万峰林▼


十一月下旬,徐霞客离开昆明,北上赴鸡足山,穿越元谋县时,被一种从未见过的地貌景观所陶醉:

金沙烨烨闪闪发光,如云母堆叠,而黄映有光。时日色渐开,蹑其上,如身在祥云金粟中也。

元谋土林▼

1639年正月二十二,在鸡足山还愿后,徐霞客继续北上丽江,意在完成自己的终极目标:探寻长江源头

丽江古城

丽江木府,徐霞客被土司木增视如珍宝,宴乐之余,又是修书,又是题跋,还要给土司的儿子辅导作业,忙的不亦乐乎。

可当他提出要进一步北上溯源的时候却遭到木增委婉而坚定的劝阻。无奈,凭栏眺望远处巍峨的玉龙雪山,留下深深的叹息:

从楼北眺雪山,隐现不定,南窥川甸,桃柳缤纷,为之引满满杯的酒。

从木府望玉龙雪山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在丽江逗留近半个月,见继续北上无望,徐霞客转而南下,准备经由腾越州(今腾冲)出境。

途径大理,在苍山洱海间寻觅风、花、雪、月

榆城有风花雪月四大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苍山崇圣寺三塔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洱海小普陀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1639年四月中旬,徐霞客从永昌府(今保山市)西行,翻越高黎贡山,抵达腾越州(今腾冲),并赋予其“极边第一城”的称号。

高黎贡山与腾冲▼

来自昵图网

徐霞客本欲继续西行进入缅甸,却再次遭到阻拦,人们说五月的丛林中瘴气甚厉,还有野人出没,西行会有性命之忧。

实际上,此时的徐霞客已有54岁高龄,长年的奔波已使得他“两足具废,心力交瘁”,权衡再三后,他最终放弃了出境的念头。

这是徐霞客旅行30年来,第一次主观上的放弃。腾冲,成了徐霞客人生旅程的终点站。

腾冲,和顺古镇▼

来自摄图网

《尚书·禹贡》中讲“岷山导江”,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长江的源头在岷山。

但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徐霞客却认为,长江的水量远大于黄河,长江的长度不应该比黄河短,所以源头一定不在岷山。

他翻阅群书,发现大家都只是在重复别人的话而已,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探查。

虽然受阻于丽江,但他这一路走来,对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这一结论已确信无疑,所以他在《溯江纪源》中斩钉截铁地宣称:

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

金沙江,丽江段▼

来自摄图网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孔子编纂的《尚书》中长江源头的结论进行勘误。

勘误,似乎是徐霞客的强项。

1618年,徐霞客先后登顶天都峰和莲花峰,判断黄山的最高峰是莲花峰而非人们认为的天都峰。

黄山诸峰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1632年,徐霞客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徒手登顶雁湖岗,证明雁荡山的大龙湫瀑布并不是发源于山顶的雁荡湖。

1638年,他从广西一直持续的云南的南北盘江源头考察指出了《大明一统志》中的种种谬误,最后对这种不负责任的编辑还气呼呼地说:

彼不辨端末巨细,悍然秉笔,类一丘之貉也夫!

不止勘误,徐霞客对地质地理学的理解和见识也远远超越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

在《粤西游记中》他寥寥数语便点透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比如,他这样解释峰林峰丛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盖江流击山,山削成壁,流回沙转,云根迸出,或错立波心,或飞嵌水面……

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所淋滴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

喀斯特峰林峰丛

桂林阳朔▼


喀斯特溶洞

贵州织金洞震洞之宝——霸王头盔▼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这看似风轻云淡的背后,是徐霞客不辞艰险地钻了两百多个洞穴,攀援了无数座石灰岩山峰。

徐霞客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最杰出的岩溶地貌专家,如果我们一个世纪前有更多的发言权,那么这种美丽的地貌景观也许就会被冠上桂林或徐霞客的名字。

《徐霞客游记》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评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同时,这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书,古时候,人们称它为“卧游胜具”,意思是卧在床上看书就能达到亲临其境的效果。

因为徐霞客的游记除了记录山川地理,还有他以日记的方式,表露出作为一名“驴友”所经历的种种遭遇,以及其温柔而有趣的内心。

徐霞客是一个在用生命旅行的人,他的游记中不乏惊险刺激的情节。

比如,时不时要和强盗打照面:

余谕其此间去吉郡甚近,何不同至郡,以舟畀给以汝。其人闻言,咆哮愈甚,竟欲顺流挟舟去。余乘其近涯,一跃登岸……

有一次遇到强盗抢船,我跟强盗商量,等一同到了吉郡府再把船给他们,他们听后大怒,要强行把船拖走,我趁船靠岸的时候,身手敏捷地跳上了岸……

又比如在云南腾冲,他听说石房洞山上有一个山洞,非要去探个究竟。

但上山无路啊,徐霞客的冒险劲头冲上脑壳,于是他四肢并用,攀援而上:

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土太松软,脚站不上去,只能抓着草爬,一会儿草也要断了,幸好抓住了一块石头。

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少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

然而石头也很酥脆,一碰就碎,好不容易抓到一个稍微坚固点儿的,只能把自己一动不动地平贴在悬崖上,上不去也下不来。

54岁的徐霞客在记述这一片段时心有余悸地写道:

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

除了惊险的,还有很多好玩的事,也被忠实记下:

独此寺丽妇两三群,接踵而至,流香转艳,与老僧之坐日忘空,同一奇遇矣。为徘徊久之。

有一天,在杭州的一个寺庙里来了一些香艳漂亮的女人,她们和老僧坐在一起望着天空发呆,真是一个奇遇,我来回看了半天。

忽有四人持镖负弩,悬剑橐箭囊矢,自后奔突而至………皆勇壮凶狞,似避雨,又似夹持。余甚恐。问余何往,余对以都匀。问余求烟,余对以不用。

又有一天正在贵州的山里冒雨赶路,忽然后面冲过来几个持枪带箭的彪形大汉,不知道是要在我伞下躲雨,还是要绑架我,把我吓得够呛。他们问我去哪儿,我说去都匀,问我要烟,我说我不抽烟。

更多的,是旅途中那些平淡而真挚的小细节

比如第一次登上黄山后,赶上大雪封路,便坐在山中的寺庙里听了一天雪滑动的声音。

初四日,兀坐枯坐听雪溜竟日。

又比如在福建登上了一座叫仙阳岭的小山,阳光好,杜鹃花开得很可爱。

仙阳岭不甚高,而山鹃丽日,颇可爱。

1636年,在徐霞客将要开始西南之行时,江阴迎福寺有一名虔诚的僧人,法号静闻,他禅诵二十年,用自己的血抄写了一遍《法华经》,想要将其供在云南大理鸡足山。

那时的云南还是难以涉足的偏瘴之地,静闻深知靠一己之力是去不了的,他听说徐霞客要去云南后,便谋求与其一起上路。

起初的旅程还算风平浪静,1637年二月,一场灾难打破了他与静闻相惜相携的谈笑风声。

十一日,那天夜晚行舟时,众人听到了岸上的哭声,心中恐惧,全都默默无声。只有静闻心生怜悯,上岸查看,不料却是盗贼设下的圈套。

突然登船的劫匪亮出大刀,人人跪地求饶,跳水逃命,在混乱中也只有徐霞客侥幸未被刺伤。寥寥数笔,便得知那夜的九死一生。

旋即听到有喊我的,我知道是静闻,心中暗喜道:“我三人都还活着。”

此事过后,徐霞客与负伤的静闻继续上路,到九月二十二日,静闻在广西南宁的崇善寺卧病不起,徐霞客为了行程,与之暂别。

等到十二月十日回到崇善寺时,徐霞客才得知他走后两天,静闻就与世长辞,只留下遗言:必定骨鸡足山。

其实徐霞客与静闻,也只是萍水之交,就像我们在旅行时遇见一两个谈得来的,留下微信号这样的友情而已。静闻没有写日记的兴趣,徐霞客也没有向佛的热情,事已至此,徐霞客继续上路就行了。

但是徐霞客没有这样离开。

静闻曾见我,要我带他前去鸡足山。我答应过他。

可是静闻已经死了。

那我就带着他的遗骨去鸡足山。我一定要了却静闻心愿。

不管有多难!

崇善寺的僧人欲私分静闻随身衣物,徐霞客在百般阻挠里收掇静闻遗骨,办理静闻的后事,没有多余的言辞,却字字诛心。

乃先起窆白骨,一瓶几满。中杂炭土,余以竹箸逐一拣取,遂竟日之力。仍以灰炭存入瓶中,埋之旧处,以纸数重裹骨。

只得先葬白骨,几乎装满一个瓶子。瓶中杂放着炭灰,我用竹筷子逐一拣出来,竟然花了一整天的时间。仍把木炭灰存放进瓶中,埋在原来的位置,用几层纸裹好白骨。

只得戒衣、册叶,乃得抱骸归。昏暮入邓寓,觅烛,重裹以拜,俱即戒衣内着。包而缝之置大竹撞间,恰下层一撞也。是日幸晴霁,故得拣骨涯滨几近竟日。

只得到戒衣、经卷,这才得以抱着骸骨归来。在昏黑中走入邓家住所,找来火烛,重新裹好骸骨拜过,全部包好缝起,放在大竹箱内,恰好装满竹箱的一个下层。这一天幸好晴朗,故而能够整天在溪岸边拣骨头。

一年后,1638年的冬天,腊月二十二日,徐霞客背着静闻的遗骨,抵达了鸡足山。

当他抵达的时刻,古刹众僧无不动容。

二十六日……余以其穴近仙陀之师为便,议遂定。静闻是日入窆(埋葬)。

26日,我觉得墓穴近仙陀之师,就此议定。静闻这天下葬。

当静闻骨灰与血书都交付寺院,尘埃落定,徐霞客也放下了心中的重石。

这一生已胜人间千百生!

而长年的奔波,对人生难道不是没有伤痕的吗?

不是的,到1640年,55岁的徐霞客再也走不动了,几个精壮的纳西族汉子遵照土司木增的命令,将他抬回了3000公里外的江阴老家。

一行人,穿山越岭,披风沥雨,足足走了156天。几个月后,徐霞客在自家的病榻上辞世。

徐霞客的故事,到这里结束了。

但是,真的就此划上句号吗?

回看徐霞客最重要的生平,无非是行走和记录。后人为他加上地理学之父、探洞第一人各种称谓,可是我觉得,这些头衔与徐霞客本身相比,都如烟似烬。

他曾在病床上这样说道:

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张骞、唐玄奘都是受国命之托西游。我就靠自己一身老布衣、一根手杖、一双麻鞋,走遍河沙、昆仑、西域,这一生没有遗憾。

徐霞客究竟还给了我们什么。

遍寻所有的句子与词汇,都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

因为没有任何赞誉之词,能超越那样的荣光,那就是:

一个人用一生的时光,去做了一件他想做的事情。

—END—

关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错过!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图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录

各平台账号,搜索“地球旅客”

⬇ 更多好文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洱海   腾冲   西行   孺人   游记   长江   云南   旅客   地球   旅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