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何没有将缅甸纳入版图?并不是不想要,实际上是另有隐情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华夏便有了一个集中统一的概念,在此之后,开疆拓土成为了无数帝皇的心中所愿,这种功劳也被称为了不世之功。中国古代,华夏儿女对于土地的认同以及强烈的需求不是现在人可以理解的。王朝兴盛时,开疆拓土是每个皇帝所向往的,王朝低迷时,保护好自己国家的每一寸土地是皇帝的任务。

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缅甸与我国的关系可谓是错综复杂,臣服过也反叛过,战斗过也和平过,缅甸作为印度洋的出海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谓是不言而喻,然而清朝在乾隆年间,也就是这个极盛时期,却并没有把缅甸纳入版图呢?

很多人认为是清朝不想要了,因为在公元1762年开始的清缅战争中,清朝曾对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的缅甸军队给予了极其强硬的反击,不仅取得大胜,打得缅甸溃不成军,还拿回了曾经在明朝万历年间被夺走的的孟养、木邦等土司之地,不可谓不强盛,而这在后来也被列为是乾隆皇帝他老人家的十全武功之一。

——而既然这么强盛,还不乘胜追击,在大多数人看来应该就是清朝自己不愿意,只要打败对手,达到大国向弱国炫耀武力的作用就可以了,对于缅甸的那块弹丸之地自然是不愿意放在心上。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并不是,没有人能对地盘说“no”,即便这是一块并不被人所看好的土地,更别说乾隆是一个功利心特别重的皇帝,而这又是印度洋的出海口。因此,他放弃缅甸只能说是另隐情,绝不能说是不想要。

那到底是有何隐情呢?这我们其实并不应该只局限在清朝身上找原因,而是要在对手缅甸上面找,毕竟问题永远都不会是单向的,而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清朝的纵容,缅甸高速发展

提起缅甸,在中国古代就已经作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附庸藩属国而存在,然而却从始至终也不曾完全成为我国版图的一部分,这其中或许有着统治者自身的考量,但是缅甸的实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明朝之时,缅甸与明朝曾经爆发过明缅之战,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战争最终以缅甸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作为结局,明朝被迫求和,以稳定南方边境的平稳。

而由于东南亚落后,加上人烟稀少,中央王朝的态度一直就是采取羁縻控制的方式,这在明朝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朝时期曾设立了六个宣慰使司,来控制云南周边的那些土司。

尽管清朝的时候政策有一些改变,但是为了安抚汉人之心,大体上依旧是清沿明制,所以在对于那些小国的政策上,清朝仍旧是采用的原来的政策,安抚为主,只是等待他们主动来进行朝贡。

这在《永昌府文征》有记载:“置三司于不问,任缅处置,犹得曰,缅已世世臣服,恭顺无二,养拱诸地虽属缅仍属于我然。”

而正是在这个“姑息”时期,缅甸却迎来了自己的高速发展时期,缅甸贡榜王朝的建立——这个历史上缅甸最为强大的封建王朝,一度横扫了东南亚,就连今天的泰国、老挝都亡于其铁骑之下,风光一时无二。

等到了乾隆皇帝继位之后,此时的缅甸已经成长为了一个超级强国,在南边它已经找不到对手了,要想继续发展,或是说得到更高的政治地位,只有向更为强大的国家发起挑战,于是它开始挑衅于清朝。

这其实有点擂台赛的味道,缅甸是挑战者,而清朝则是守擂者。但一般来讲,往往挑战者都是意气风发,而守擂者则是顾忌太多,所以并不占太大优势。

缅甸的军事科技不弱,清朝并不占优

缅甸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家,尽管发展迅猛,但是它仅仅只有清朝的一省之地。因此,当乾隆发兵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这次征讨会轻而易举的结束,花不了几年功夫,然而结果却是让人大跌眼界的。

这缅甸虽然强大,但相比起清朝来讲,却依旧是领土狭小、实力不强,因此在综合国力上缅甸还是看不到清朝吊车尾的。但当时已经是18世纪中期了,打仗并不是单纯的像之前那般完全的靠人海战术,先进的军事武器以及军事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

《清史稿》有记载:“缅兵善守,营内木栅为深埋地下的湿木,露出地面仍高二丈,内外均有深沟,沟旁又埋锐利竹木,缅兵有木栅保护,枪炮难伤,而从栅隙处以火枪射击,则命中奇高。

我们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在缅甸与清朝此时的战争中,他们已经运用起了新式火器,以及先进的近代战术。结果可想而知,缅甸的杀伤武器在战斗中给清军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清军中好几位将领都中枪身亡,将领是一支军队的灵魂,连带头大哥都被枪杀,自然容易军心不稳,士气不佳,这样又如何能打胜仗呢?

其实在后来,也有部分将领曾经向乾隆皇帝进言,想要装备这样的新型火器,然而乾隆皇帝却以骑射才是国本的理由拒绝了这个要求。之后,又有将领要求聘请西方的军事技术人员进行比较先进的军事训练,同样也被乾隆给否决了。

而我们反观在清缅之战中,清军的主力八旗军队却已经不复当初入关时的威名,战斗素养虽然依旧不低,但终究是耐不住装备老化陈旧,以及战术的不切实际。

缅甸具备特殊环境,大清却没放心上

以一国之力的清朝攻打一省之地的缅甸,最终两国也是个两败俱伤的局面,清军数量远远多于缅军,然而却接连遭受惨败,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地形气候,这曾经给清军带来了非常大的阻挠。

“惟途间忽雨忽晴,山高泥滑,一马倒,则所负粮帐尽失,军士或枵腹露宿于上淋下湿之中,以致多疾病”;上奏乾隆“奈因本年瘴疠过甚,交冬未减。”,说前线三万一千兵,主要因为染病,如今仅存一万三千余。

通过上述史料,我们可以得知,清朝的八旗子弟多是以骑射著称,然而缅甸却是以湿热的雨林地带为主,这很难以发挥出他们的真正实力;而且因为水土不服,清军曾多次发生过瘟疫,许多将士都因为水土不服,加上瘟疫而身亡了。

——比如在第三次征缅战争中,大清甚至还派出了功勋老将明瑞前往,但受制于这种地形,也一直占据被动。清军虽然人多,但有时候人多并不是什么好事,毕竟也会吃的更多,而像这种山地湿地地形,粮草的输送链肯定是特别长,到后来粮草供不应求只会是时间问题。

老将明瑞深知这个弊端,所以一直想要挑战缅甸军队的主力,但奈何缅军一直固守,从不与清军交战,一般要交战也是一些骚扰之类的,但这些骚扰对清军造成的危害,却不比打仗来的低。

长久下去,清军不仅熬不住气候,粮草也不够了,甚至连士兵都开始厌战,打退堂鼓,而趁着这个机会,缅甸终于出战了,但疲惫不堪的清军哪里回事养精蓄锐的缅军对手,所以很快就吃了败仗,就连大将明瑞也是深陷重围,最终落得一个身死下场。

《清史稿·列传三百十五》有记载:“帝念明瑞军入关者尚逾万,所丧亡不过十之一二,然将帅亲臣皆捐躯异域。”

而从以上史料乾隆的感叹来看,他不仅是感叹明瑞之死,更是感叹这仗有多难打!

总结

缅甸在这次长达七年的清缅战争中可以说是占尽了优势,所以强大的清军也只能靠着惨胜而收场,而且这个惨胜机会甚至可以说都是缅甸所“给予”的。因为当时的泰国乘着清缅交战之际,逐渐开始复国了,如果还要继续打下去,那么缅甸将会遭受到两面受敌的境况,所以与清朝的交战是更早结束更有利。

而清朝在小胜几场,找回乾隆面子后,也需要立马收手了,因为强大的清王朝也逐渐有些透支了,它十分需要时间去恢复修养。看到这里很多人或许会说,难道清朝康乾盛世是假的吗?打个缅甸都耗不起吗?其实如果仅仅只是打缅甸,不管多大损失,清朝都是经受的住的。

但问题是清朝当时要对付的绝对不是只有一个缅甸。清朝作为外来民族进据中原,在占据中原初期,满人无疑是遭到了汉人的强烈抵抗,即便是到了乾隆时期,这类势力依旧是一直存在,乾隆需要花心思去注意。

而除了这个,当时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事件,那就是“大小金川战役”与“统一准噶尔之战”。我们来看看时间,清缅战争发生在公元1762年到公元1769年这段时间内,而大小金川战役是在公元1747年到1776年这个时间段,平定准噶尔则是在公元1688年到公元1758年。

通过这个时间点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平定准噶尔”之后便发生了清缅战争,而清缅战争进行的时候,大小金川依旧还没打完。而光是一个大小金川就使得清王朝投入了60万人力、7000万帑币,更别说连续来三次了。

如果说一次,乾隆耗的起。但如此不间断的来三次,康乾盛世也是耗不起的,肯定是需要时间去休整恢复实力的。所以当缅甸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清朝在赎回面子后,想都没多想就答应了和解。而我们也看到了,连打都实际上没打赢,又怎么会有将缅甸纳入版图这一可能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缅甸   准噶尔   清朝   印度洋   乾隆   明朝   王朝   隐情   版图   将领   公元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