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先生--胡适

他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领导新文化运动,被国际学者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他的一生,上至总统主席,下至贩夫走族都是他的朋友,他就是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1891-1962)


一直默默仰慕胡适先生,他倡导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闪闪发光,季羡林先生曾说,如果世间有君子,那一定是胡适。

胡适一生的重要时刻


36个博士学位头衔


胡适先生1891年出生在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黄山脚下,一处有着浓郁徽州文化气息的小山村。

这个晴秋的周末,开车欣然前往绩溪上庄胡适故居,探寻少年胡适成长历程的足迹,专程为你而来。

绩溪古镇


十月中旬的天气,秋高气爽,一路的阳光,一路的好心情,这样的天气,最适合出来走走,300公里的路程,中午时分到达绩溪上庄。上庄,古徽州山村中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是徽派、徽商、农作笔耕,徽州文化传统浓厚的山镇,山清水秀,村口一条流淌着清澈溪水的常溪河,不远处的大会山,苍山环抱小村庄,非常安静,也相对封闭。

顺着一人宽的小巷,进入上庄。青石板的小路,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老式房屋,一间连着一间,正午的阳光透过静幽的小巷缝隙,洒下来,落在斑剥的白墙上,落在我身上,温暖,明亮,天气真好!

顺着标识,拐了几条巷子,看到一座典型的徽派古建筑,坐北朝南,小青瓦,马头墙,三开间,两层楼,这是一座建于晚清年间的宽敞院落,水磨青砖砌筑的大门,上有砖雕,门头上书“兰蕙书屋”。进入大院,非常开阔,青石板与鹅卵石铺就的地面,有序地排列,院角一棵硕大的桂花树,散发着淡淡的桂花香。周围放满了各式清雅的兰花,院中一尊北京大学安徽校友会捐赠的胡适先生坐像矗立院中,神态儒雅,悠闲自得,非常醒目,四周格扇、窗栏以兰花图案为主,整个院子干净、清爽、雅致。

参观的人很少,在热情的管理员介绍下,我们对这座徽派建筑有了许多了解,前庭有天井,两旁有厢房,楼上为“通转楼”,楼下是堂屋。后进为内庭,阳光透过明堂照射下来,使得后堂明亮起来,木雕的柱子,栏板隔扇,精雕细刻,门窗上饰以各式兰花雕板,非常独特且精致,虽然是阴雕,远看却十分立体,每一幅都不同,此雕出自胡开文墨庄制模高师胡国宾之手,非常稀有。大门前和正厅上各悬着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亲题的“胡适故居”两块黑底金字牌匾,一竖一横。管理员介绍,“胡适故居”四个字,每个字都有一个“古”字,用了四种不同的书法笔体完成,还真大有学问啊!

胡适故居院落

名家沙孟海亲题的“胡适故居”的竖匾

厅内摆设如旧,正中间的座钟是当时胡适与江冬秀结婚时之物,门厅还悬挂着当年结婚好友祝贺的条幅及名流题赠的字画。徽派建筑的特点就是房间小,客厅大,且房间没有窗户,显得昏暗阴沉。左侧是胡适先生当年的婚房及书房。先生的书房,一桌一椅一盏灯,少年的胡适聪颖过人,常常在这里苦读诗书。婚房里,一张古床,

朱漆描金,富丽典雅,徽派雕刻各种戏文及花鸟。

胡适当年的婚床

书房的木雕门窗

在这里,胡适度过了他的童年,前前后后11个春秋,学成归来,出于对母亲的孝心,最终走进封建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和江冬秀完婚,完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这里真实客观地记载着胡适儿时的生活、学习和情感生活。

胡适先生最后一次回到这里是母亲去世,回来奔丧。这里可能不是他生活最长久的地方,但却是对他有着深远影响的地方。从此以后,先生从这里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胡适先生的坐像

整个下午,我们在胡适故居流连,坐在胡适先生的婚床边、书桌旁留影,在院子里晒太阳,吃午餐,遥想着一百多年前的少年胡适在这里生活过的场景,时光交错,经年难拾,依稀如昨,渐行渐远……。

胡适先生读书的书房

我好象又一次深刻地明白了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在这样一个传统封闭的村落里,保留了中国过去传统上的伦理,也保留了一个人内心的镇定和温暖,胡适通过努力读书,突破了传统,开阔了眼界,走出国门,接受新思想,并推行新思想。胡适说,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帝国主义列强,而是拒绝被启蒙的愚昧。或许,这就是读书带来的对普通人和大师的区别吧。

胡适出生于清朝末年,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的爆发,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1908年5月美国决定将“义和团”

之乱后中国偿付美国的“庚子赔款”退还中国用于教育,资助中国青年留学美国,作为第二批的人选,1910年19岁的胡适考取留美庚款官费,留美学习,先后就读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一别十三年,中国从大清走向民国,胡适学成归来。胡适十三岁时母亲给他订的旧式婚约一拖就拖了十三年,最终回来遵从母亲的意愿与小脚姑娘江冬秀成婚。有时候,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胡适曾说起这段婚姻,“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1917年胡适因《文学改良刍议》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而爆得大名,这是中国使用了几千年的文言文转向白话文的第一篇正式宣言,从此白话语文的书写和交流革新了中国人的日常表达,胡适所倡导的一系列的文化和思想的主张,历经了一百年的风雨冲刷,毁誉荣辱,至今依然具有鲜活的标志意义。

胡适坐像

1938年抗战爆发后,胡适出任驻美大使,为中国的抗日救亡事业,行路万里,被誉为“一个胡适抵一个军团”。胡适先后演讲400多场,被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各大名校授予36个博士头衔。胡适多次拜会了他的哥伦比亚大学同学美国总统罗斯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美国改变立场,为中国抗战主持正义,1946年抗战胜利后,胡适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国内政治风云突变,胡适在政治上选择了与国民党政府共进退的立场,离开北大,流亡美国。


胡适生在中国近现代,留学美国,在新文化的种种纷争中,胡适先生始终保有一份理性温和与包容的态度。在逆境中胡适先生谨言慎行,努力保持着文人的尊严和人格,他有真正的中国文人士大夫儒雅的气息,他不是充满着戾气的人,他是柔和的,胡适对待婚姻、对待家庭、对待朋友都有一种谦谦君子的作风,胡适先生攻读哲学、文学,接受了完整的西方教育,锐意改革、革新的形象,宽容、追求自由的。


胡适先生的坐像


胡适先生几乎改变了整个中国当时的文化,他不但认识到白话文的教育价值,而且还是第一个肯定白话文的尊严与其文学价值的人。在他看来,中国文学要有明天的辉煌,就必须让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事实证明,胡适先生是对的。

蒋介石对胡适相识多年,又爱又恨,1962年,胡适病逝,蒋介石送来挽联“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短短十八个字,道尽先生的一生。

季羡林先生曾评价:“在中国近百年的学术史上、思想史上、文学史上,甚至教育史上,胡适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矛盾重重的人物,一个沸沸扬扬的人物。”错过胡适,我们就错过了一百年。

胡适先生的一生堪称传奇,一代大师,纵横学术,是政治、文化界的伟人,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却一生坚守旧式婚姻,与妻子执手相守,难能可贵。
相信,世人总有爱你的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胡适   新文化运动   绩溪   徽州   白话文   坐像   美国   故居   中国   书房   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