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前重庆老照片:摇晃的船只漂行,淳朴的百姓微笑

重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土人情。1918年美国摄影师Sidney·David·Gamble来到重庆,并用镜头记录下了许多当时的真实瞬间。让我们跟随他的镜头来一起看看一百年前的山城重庆。

装马蹄铁

1918年的重庆铜梁县,一匹骏马被几根麻绳束缚在简易的木架子上,马嘴也用罩子罩着,防止伤到人。师傅正准备给它安装马蹄铁。旁边是一群围观的民众,不少人好奇地看着相机镜头。

做蜡烛

1918年重庆安居镇穿着布鞋的青年,正在用古法制作蜡烛。当时蜡烛是人们的主要照明工具。图片上这已经是最后的步骤了,再沾一次蜡,挂在旁边的架子上等晾干就可以拿出去换钱了。

哭闹的孩子

1918年重庆安居镇,穿着短衫的长辈托着竹椅上的男童,露出开心的笑容。孩子似乎是被什么吓到,正在啼哭中。其他的百姓此刻似是关心的重点在拍照片的摄影师身上,对孩子的哭叫已习以为常。

长江三峡

1918年重庆的峡谷口。自重庆白帝城往东,直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既是三峡。彼时水路是重庆至长江中下游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三峡的水路,沿岸景色壮美,高耸的大山,秀丽的峡谷,宽阔的水面组成绝美的画卷。

长江上的小渡船

1918年重庆长江上的渡船。一名年轻的船家正划着他的小船渡过宽阔的长江。当时长江两岸没有桥梁,渡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远处依稀可见几栋民居,融入山水之间。

划船的船员

1918年一群船员正在划大货船。在长江中顺流而下时比较轻松,但当逆流而上,就要靠众人的力量对抗水流。当时稍大的船就需要较多的船员。他们不仅要负责划船,还要偶尔充当纤夫。

船员

1918年,长江渡船上的随拍。船上的人都晒得黝黑。一艘小船上至少有四个船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划桨,有的控制风帆,有的控制船舵。图上的船员正在指挥其他人为靠岸做准备。

踩水车

1918年重庆安居镇,正在踩水车的几个青年小伙。水车是中国最古老的灌溉工具,也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相传最早是汉灵帝创造,后经孔明改良后在蜀地推广使用。

西式医院

1918年拍摄的甘博纪念医院。这是一座建于1892年的西式医院,位于重庆渝中区戴家巷,对外也叫宽仁医院。这也是当时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最早的现代西医院,为重庆地区的民众就医和引领医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门

1918年两位青年正在费力地担架抬着一名不知是受伤还是已经作古的人经过石门。石门后面还有两个孩童在好奇地观望。

停靠的木船

1918年重庆涪陵拍摄的停靠在岸边的木船。船尾装有船橹用以拨水前行,船身用竹棚搭起遮阳避雨的场所。

奋力划桨的人

1918年,四川万县(今重庆)正在奋力划桨的人。可以看到上图的船,光是划浆的船员就有5位。船桨拍打在长江的水面,溅起片片水花。

磨稻谷

1918年,重庆铜梁县,正在磨米的几位青年。晒干后的稻谷通过沉重的磨齿摩擦后,就可以去壳,留下白净的大米。人力磨米需要较大力量,图上两位青年一起上阵。

浆手

1918年,中国重庆涪陵的桨手。赤脚的船手,一边摇着橹,一边划桨从容地操控着船只。黝黑的皮肤代表他的经验,身上的肌肉代表他的力量。远处岸边的建筑带有明显的地域风格。

划桨

1918年重庆至宜昌船上所拍的划桨场景。此刻的摄影师正在游历壮美的三峡,他也记录下了船上的船员。他们都有着健硕的肌肉,和被磨破许多大洞的衣裤。

船上的孩子

1918年重庆至宜昌船上所拍坐在船上的男孩们。此刻的船只已杨起风帆,他们可以暂时小憩一会儿。

城隍庙会

1918年中国重庆铜梁县拍摄的城隍盛会中的场景。人们带着各种装饰品参加庆典。孩童和老人们拿着包括灯笼还有刀、枪、剑、戟、斧、钺等各式装饰武器。路边也站满了围观的人群。

稻草饼

1918年中国重庆安居镇用稻草压制的饼。长凳上放的就是制饼工具和做出的稻草饼。有人知道这个饼的作用吗?欢迎留言告诉小编。

挑水的百姓

1918年中国重庆长江边挑水的人们。人们排队挑着水桶在江水中取水,用于生活。旁边还有一些妇女正在江水中洗涤衣物。不远处,是一艘小船正在缓慢驶离岸边。

万县桥

1918年拍摄的重庆万县桥。该桥建于清同治年间,约1879年。全长40米,高约20米,宽9米。在建设二十年后又在桥上加建了凉亭,形成了独特的造型,也成了万县的地标景点。可惜在1970年被浇水冲毁。

抬轿过浅滩

1918年,重庆铜梁县,过小河时,因为没有桥梁,七、八位轿夫正在吃力地抬着轿子过浅滩。后面的人还背着客人沉重的行李。

永济桥

1918年中国重庆安居镇拍摄的永济桥。这是一座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梁式木桥。桥上有遮风避雨的长廊和亭子,入口处有三层飞檐,上面的雕花细致精美。供赶路的行人通行、休憩。

遂宁牌楼

1918年拍摄的中国遂宁的牌楼。图上的牌楼为三间四柱五楼的样式,飞檐翘角,形式优美。上面的雕花细腻精致,另外还有独特的门,形状是圆拱形的,带有点欧式建筑的风格。

重庆城门

1918年拍摄的重庆城门。山城重庆的特色,建筑物依山而建,基本没有平地。城门外至岸边的山坡上,还搭建着众多船家、挑夫的楼房。从码头到城门的道路也是盘山而上。

坐在甲板的船员

1918年重庆拍摄的坐在甲板上的船员们。已经靠岸的船只上,船员们一边吃着简易的伙食,一边看着岸边的景色聊着天。劳累后的小憩十分难得。

晒煤块

1918年重庆拍摄的正在晒煤块的男人。当时买到的煤粉不能直接燃烧,于是人们把煤和土以三比一的比列混合,加水搅拌均匀,根据需要制成一定规格的煤块,然后在太阳下晾晒干。

岸边剃头

1918年重庆岸边的露天剃头。一位剃头师傅正在为他的顾客刮着头上的发丝,条件简易,但也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他剃去的不只是头发,还有生活的压力。

卖竹制品的老人

1918年重庆。一位老人挑着自己制作的竹缕和篮子,准备去城里售卖,这应该是他唯数不多的经济来源之一。他望着镜头憨笑,并不知道留下的影像能被百年后的人们所看到。

停靠的船只

1918年拍摄的重庆岸边停靠的船只。大小不一的船只,收起了风帆,整齐有序地停靠在岸边。彼时的江岸没有经过修葺,全是泥地。远处的渡船上面站满了人。

河边的房屋

1918年拍摄的重庆铜梁县河边的房屋。河岸边的民居建筑参差错落,地域特色明显,与江水十分亲近。河中的桥上,一个男孩望着远方。

鱼尾船

1918年拍摄长江三峡边停靠的鱼尾船和岸边的山崖。船家正在休息,一起围坐吃着午餐。虽不丰盛,但也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桂香阁

1918年拍摄的重庆寺庙里的塔。塔身上面写着桂香阁。它位于现在重庆渝中区通远门旁的金汤街,这是重庆依山而建的五福宫中最高的楼宇。可惜已经消失不见了。

造纸

1918年重庆铜梁县,正在造纸的小作坊。简陋的水池,和制作工具,做出了精细的纸张。远处堆放的是造纸的原材料。

重庆江岸

1918年船上所拍重庆江边的景色。可以看到山坡上的简易楼房和上面的城墙。江水、大山、城墙、民居、小船共同组成一副中国重庆特色的山水画卷。

沧桑的老人

1918年拍摄的重庆铜梁县人群中的老人。这是一位重庆最普通的老人。他的脸上满是皱纹和还有花白的胡须,都写满了沧桑。旁边的青年和少年都好奇地看向镜头。

停靠的客船

1918年四川万县(今重庆)停靠在码头的客船。船家正在为乘客下船做准备。他们刚刚游览了长江三峡的美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万县   重庆   船只   铜梁县   船家   渡船   长江   船员   淳朴   船上   岸边   年前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