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年前的海南:宁可杀头也不愿去的蛮荒,因苏东坡传出朗朗书声

提起海南,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浮现的,应该是阳光、沙滩、海浪、美女,一派明媚的度假风光。

1千年前,海南岛却是个流放之地,环境恶劣,暑热潮湿,蚊虫鼠蚁极多,完全不能住人,更别提去那里旅游了。

第一个算得上游客的人,便是鼎鼎大名的苏轼,我们熟悉的东坡先生。

其实,他并非来此游玩,而是被贬谪流放到这里的。

尽管环境恶劣、水土不服,他却是靠着乐观豁达的性情和才情在海南玩出了花样。


一贬再贬至海南,穷途末路不改豁达心性


在古代,官员遭受贬谪,就会往南边流放,越往南越偏僻,条件就越差。

海南在最南边,是流放的最高级惩罚。那时的海南岛,虽然在宋朝的统治之下,却没有多少汉人,岛上居住的都是黎族人。

吃喝都成问题,除了海什么都没有,还要被毒蚊虫蚁啃咬,不饿死也会病死,所以许多官员宁愿杀头给个痛快,也不想被流放到这样一个蛮荒之地。

但是苏东坡偏偏被贬来到了这里,几百个被贬谪的官员里面,他是唯一的一个,也是被贬得最远的一个。

他也不是一开始就直接被流放到这个非人的地方,说起来也怪他自己太豁达、乐观了。

人家被贬谪是远离故乡,郁郁寡欢,不是病弱,便是积恶成疾,他却贬到哪里就玩到哪里,完全没有为此苦恼抱怨过,反而像游山玩水,顺便搞基层建设。

被贬到黄州时,没钱吃牛羊肉,把有钱人眼里低贱的猪肉拿来,又是捣鼓东坡肉,又是自己酿酒,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吃遍山珍海味,养的白白胖胖的。

再读他的诗,哪里有半点困顿,穷苦之意?全是豪放之气、肆意快活。

什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到惠州,已经很南边了,他却说自己吃荔枝吃上了瘾,不介意长期留在岭南,都不想回去了。

真想对苏东坡说:你是痛快了,凸显了自己不畏艰难、通达开放的心情,又赚了一波好名声,你想过陷害你的人是什么心情吗?

朝中看苏东坡不顺眼的官员本来就嫉妒他的才华,心中怨恨难消。

本来费尽心思陷害你,就是为了让你不好过,结果你快活得像个神仙,那我们岂不白干了?

这可不行,喜欢吃是吧,那我让你流放到一个连吃的都没有的地方。

所以就一贬再贬,越贬越远,最终到了海南。


苏东坡去的地方是海南的儋州,也就是如今的儋州市。

要知道,那个时候苏东坡都已经有60岁的高龄了,还要如此长途跋涉,先到雷州再渡海去儋州,一个不留神,可能在路上就一命呜呼了。

苏东坡自己也清楚,这次贬谪与以往不同,一去可能是生离死别,于是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很明显,他知道自己年龄大了,去了荒芜的海南,很难在有生之年回来,已经跟自己的儿子诀别了,连后事都交代了,遗言也留了。

他做好了死在海南的打算。

在海南岛上荒野求生,对于一个60岁高龄的老年人来说,不亚于酷刑。

环境差到什么程度呢?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唯有一幸,无甚瘴也。”

吃的喝的没有,住的房子没有,病了药也没有,什么都没有,冬天没法取暖,夏天没法冲凉,这日子怎么过?

真的是穷途末路了。


但你以为他自此就不再潇洒快活吗?那你就错了。

没有饭吃,那就去海里捞海鲜吃,他发现了新的美食——牡蛎。

有这样的记录: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他发现牡蛎真是太美味了,于是写信告诉自己的三儿子苏叔党,而且还专门叮嘱,千万不要让朝中的那些士大夫们知道了,不然恐怕他们要争着跑来海南,跟他抢这个人间美味呢。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开玩笑,真的不得不被他的幽默和乐观打败。

不止如此,他还会玩得很,把椰子壳劈开,改装成帽子带上,拉风到不行。不仅自己玩儿,还给贬到雷州的弟弟苏辙寄过去一个,苏辙收到后也是玩性大发,写了一首诗:

“垂空旋取海粽子,束发装成老法师。”

哈哈,敢情这幽默乐观是家族遗传吗?

这哪里是流放,明明是度假!


海南岛的艰苦求生:交友、养生、行医、研墨,都不耽误


如果你读书苏轼的诗和札记,你会发现从中体现出来的乐观和快活,往往会让人以为他的生活条件似乎没那么差。

但事实上,他在海南岛上吃了不少苦头。

苏轼是这么记录的:

“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

又潮湿又热,夏天像蒸桑拿,冬天像浸在冷水里,想想都难受。更别提他的房子还漏雨,床板儿也被白蚁蛀了洞。

但即便是这样,朝中奸佞的小人依然不放心,还要派人去察看苏东坡的近况,只要发现他过得不够惨,就继续往死里整。

海南的太守张中,就因为让苏东坡住了官舍,被罢免革职。

被赶出官舍的苏东坡又没有地方住了,他只能到椰子林自己动手建房子,好在当地的居民都热情地来帮他。

好不容易茅屋落成,他给自己的新家取名“槟榔庵”,便又开始写文抒发快意人生,依然不见有半点儿抱怨:

“初至僦官屋数椽,尽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仅免露处,而囊为一空,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为一笑而已。”

没地住还没钱,怎么就不足道?他怎么还能笑得出来?


对苏东坡来说,生活除了一贫如洗,也没别的毛病了,日子倒是轻松自在,他就没闲下来过:交友、养生、行医、研墨,样样都没落下。

说到交友,这位名震天下的大才子人气是真的旺,四处逢源,到哪儿都要出去交际一番。

除了前面提到过因为帮他而丢了官职的太守张中,他最爱拉着当地的居民百姓一起高谈阔论。

别人没什么文化,不想理他,他就让对方讲鬼故事,一边啃着芋头一边拉着别人讲。

有一次,他顶着大西瓜在田边走路,一个70多岁的老太婆,问他:“翰林大人,你过去在朝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像一场春梦?”

这话换别人听来,估计要尴尬死了,但苏东坡却哈哈大笑,给老太婆取了个外号“春梦婆”,从此就这么一直称呼她。

还有养生,倒也是神奇,连饭都没得吃,怎么养生呢?

他在自己的札记中记录了《辟谷之法》,说有个人发现,黎明的时候动物都会将头转向阳光,仿佛要将阳光吞食下去,于是这个人也模仿着动物吞食阳光的动作,自此便不知道饥饿为何物。

“元符二年,儋耳米贵,吾方有绝食之忧,欲与过行此法,故书已授。”

没钱买米吃,都被逼到去吃阳光的地步了,他还能把这个当做养生辟谷,这乐天派简直了!

此外,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苏东坡还一直在练瑜伽。

越原始的地方就越迷信,海南当地的居民生病了,都是请江湖术士来看病祷告,却不知道如何用药。

曾经在杭州建立了第一所公立医院的苏东坡,决定改变这种风俗,不仅将常用病的一些药方分享给他们,同时自己还经常去乡野采药,甚至记了满满的几本医学笔记。

他最得意的是,自己找到了古医书上治疗风湿的荨麻,因为名字不同,别人从未找到过。谁能想到,这位大文豪竟然还能行医问药?

不管在哪里,苏东坡从来都是笔耕不辍,在海南也一直产出诗词文章,还把《尚书》和陶渊明的诗给注完了。

但海南的条件太差,连吃的都没有,就更别提好的笔墨了,于是,苏东坡决定自己研制。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有位制墨专家专门到海南岛来,说是跟苏东坡学制墨秘法,回去之后,他的墨价就比别人贵两三倍。别人以为是苏东坡传授了他什么秘诀,去问他的儿子苏过怎么做,真实的情况是,那位专家,不过是借着苏东坡的名气卖墨而已,而苏东坡却差点把房子给烧掉了。

原来苏东坡也有不擅长的事情啊!

难怪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真的太能找乐子了!

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甚至家里连墙壁都没有,他依然能够活得如此快活,这心胸真的非常人能及。


以一己之力,发展海南的文化事业


我们总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苏东坡却能够做到,穷的时候也在兼济天下。

当时的海南是个未开化的蛮荒之地,而大文豪苏东坡的到来,将中华文化移植到了这片海岛,从此海南的文化教育不再是一片空白。

他在自己居住的载酒堂开展讲学,一时间掀起了读书的热潮,整个海南的读书人纷纷慕名而来,不远千里到儋州听他传道授业解惑。

其中有一个学子,名为姜唐佐,他跟着苏东坡学习了6个月,颇受苏东坡赏识。苏东坡评价他的文章是“文气雄伟磊落,倏忽变化”,他的言行则“气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风。”

后来,姜唐佐不负所望,考上了举人,成为了海南有史以来的第1位举人,此前从未有人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如此成就。姜唐佐后来又过了殿试,被赐为进士。


可惜的是,苏东坡离开海南之前,曾写下半首诗赠予唐佐: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还对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意思是等你高中,就为你把这首诗补完。

然而当姜唐佐考中科举之后,苏东坡已经与世长辞了。最后是由弟弟苏辙为他补足了这首诗的下半篇:

“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1100年,也就是苏东坡在海南呆了三年之后,他被大赦北归,离开前他写了一首《别海南黎民表》,里面有这样的一句: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他已经把海南当成自己的家乡了,用尽全部的心力去经营,开创文风,授业劝学。苏东坡真的做到了“进退不过是一时之事,只有文化的薪尽火传才属于不朽”


直到今天,儋州古城中的东坡故居,已经成为一处游览的景点胜地。

走进载酒堂,看到书院的大殿和两侧展览着他的书稿墨迹、文史资料,想象他在这里读书讲学的样子,我仿佛看到千年前他播下了一颗种子早已开了花,仿佛听到那蛮荒之地,因为苏东坡的到来,传出了朗朗读书声。

再看着石碑上刻的字,是苏东坡对自己人生功业的总结: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儋州的短短三年,对他而言,却是人生功绩重要的一部分。

再回想起他这一生颠簸途中,心志不改,一直保留着乐知天命的豁达,他的幽默、他爽朗的笑声,我内心的感动不禁要夺眶而出。

看着大殿中东坡讲学的彩雕人像,我突然很感激现代的技术,它让每个人心目中的东坡先生有了生动的模样。

“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是苏东坡开启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先河,在他之后,海南考中科举的人才越来越多,经统计,之后宋元明清几代里,还能共出过767个举人,以及97个进士,这都离不开苏东坡的巨大贡献。

是苏东坡让海南从蛮荒之地变为人杰地灵之地,下次去海南,不如也去儋州看看,在这文化故居里感受一下文化传承的力量,和东坡先生对对话吧。而且,如果你能完整的背出6首苏东坡的诗来,还可以免门票。


结语

你会发现一个怪事儿,苏东坡有很多家乡。

他本出生四川,在杭州任太守时,百姓说杭州是他的第二故乡;可当他到了惠州,又说自己“不辞长作岭南人。”最后他到了海南,又留了一句诗“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每到一处,每一处的百姓都争先恐后当他的家乡人,因为苏东坡真正的把百姓放在心里,“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一路贬谪,一路建功立业,文化、民生、医药,凡民之所求,他无不有所建树,这就是他作为士大夫的使命感。

“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海南的三年,只是他伟大人格的一个缩影,苏东坡的精神彪炳千古,在我看来,他是历历代代中国人的故乡人,是我们所有人的英雄。

————————————————

相关阅读:

苏东坡的通透:比李白亲民,比杜甫幽默,比陶渊明乐观


我的其他精彩文章:

《诗经》:直白露骨的“性爱”描写,伦理教科书是淫诗?

娇妻变糙汉,你敢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讲的是基友情?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的竟是一个女人找女人的故事


—————————————————

我是@正则思,执着于经典的学习者,欢迎关注我,一起学习、思考,记录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蛮荒   海南   儋州   雷州   海南岛   东坡   惠州   岭南   豁达   乐观   年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