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实践,赢得二战输掉冷战都因同一原因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苏联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社会实践,诞生于俄国又与过去的俄国完全不同。

苏联国旗降下之前

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最终组建了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而在面对极为凶险的外部干预和国内反对力量时,俄国共产党表现出了强大的组织和战斗能力,最终艰难地克服了外部干涉,获得了初步的自由。但是,俄国相对于西欧的落后仍然是全面而显著的,工业化的需求强烈。

俄国革命

因此,苏联探索出了一条重要的现代化模式,即通过集体化控制了农业生产,而后用工农业的剪刀差获得现代化的原始资本,继而开始了急速的工业化运动。这是一条之前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发展路径,因为当时所有的现代化国家也有将农业集中化的模式,但更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外殖民获得的原始资本积累。在计划的模式下,苏联可以集中资源用于快速工业化,并且无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当然,对于苏联而言,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日子过得不错,由于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苏联获得了大量美国技术和管理的支持,这也让苏联的工业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苏联的一五计划开始就展示了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发展能力,工业产值急速增长,到了1940年,苏联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英国、法国和德国,位列欧洲第一。苏联的重工业有其显著,生产能力迅速超越了日本这类现代化的后发国家,接近欧洲这类先发国家。这种工业增长,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苏联工人

当然,这背后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确立,在经历了与布哈林的路线斗争和“大清洗”运动后,斯大林体制高压已经深入苏联社会的方方面面。经历了政治斗争规训的苏联人丧失了足够的主动性,社会已经死板和僵化。与此同时,苏联也回到了过去沙俄帝国的老路上,重回从彼得大帝以来就开始的地缘政治斗争,而意识形态则让苏联人难以简单通过传统结盟的方式获得安全,在经历了西欧绥靖后,苏联与意识形态死敌德国达成了谅解。在二战前夕,苏联推动“东方战线”的建立,控制了波罗的海三国,参与瓜分波兰,这些都是十分典型的沙俄帝国地缘扩张。在这个意义上,沙俄帝国复辟了。

苏军与德军在波兰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军事入侵。在历史近四年的东线战争中,苏联和德国流尽了鲜血,苏联人经历了1941年下半年的规模空前的失败,经历了反攻的艰辛,苏联最终战胜了德国。尽管在4年的卫国战争中苏联一直以5:1到4:1的交换比与德国抗衡,直到1945年这一数字才降到1:1,但苏联之前的工业支撑了对德作战的需求,如果是沙俄,根本无法承受1941年那样的损失。苏联的体制非常适应战争状态下的庞大需求与严酷环境,并坚持到了德国倒下。

苏联二战损失巨大

二战的成功也造就了苏联在二战后空前的地缘优势。苏联不仅获得了战略纵深,还获得了一系列东欧国家的控制权,这些优势让苏联的势力深入东欧和中欧,这种势力范围也得到西欧和美国的承认。伴随着美国接替了欧洲主导世界秩序,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和超级大国之间核战争的不可想象让苏联和美国进入了冷战状态。

冷战

苏联的体制在战后初期也实现了快速恢复,在50年代伴随着经互会的组建,苏联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达到了13%左右。然而,苏联僵化体制下无视消费者需求的硬伤也在逐步体现,军工最大化生产在冷战的环境下被合理化和固化,市场规则被完全无视。在冷和平的时代里,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也丧失了自我纠错的能力,除了赫鲁晓夫偶发的、不着边际的有限改革,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改革基本上完全停滞,军工最大化生产这一发展路径被固化,侵吞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财政和资源。

苏联计划经济有意识的资源错配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困境,增长速度持续放缓。而没有市场竞争机制,苏联的大量资源被进一步浪费,这种浪费甚至在80年代初让苏联出现了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极端的低效自然无法满足增长的需要,50年代末,苏联工业产值增长速度降到了10%左右,60年代降到了8.5%左右,70年代进一步下降到4.5-7.5%的水平上,而且生产质量非常堪忧,资源整合效率极低。如果不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及其后石油危机的爆发让苏联获得了巨大的石油收入,苏联在70年代末就已经面临极为严峻的经济形势。在1980年,苏联一半左右的外汇收入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粮食与食品。

事实上,苏联即便是在最好的时期里,也是用美国一般左右的经济总量维持着与美国相同的军费及相关领域开支。而长期的资源错配导致的民心不稳,伴随着东欧民族主义情绪的出现,使得苏联开始疲于奔命。而美国在里根政府的战略规划下,美国开始秘密资助波兰的团结工会、阿富汗的游击队开展活动,让沙特增加石油产能压低油价,限制欧洲对苏联技术出口并输出假情报扰乱苏联的发展规划,收缩西方对苏联的贷款。这让苏联经济自身低效的情况下逐步入不敷出,甚至金价走低时还大量输出黄金以平衡收支。西方的战略挤压让苏联本身毫无还手之力,即便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也无力扭转整体经济低效的局面,最终戈尔巴乔夫在形势困难的情况下选择政治改革,结果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前夕经济也趋于崩溃

因此,苏联的诞生、浴火重生和死于非命,很大程度上都是与高度集中的体制带来的好处与恶果息息相关。苏联能够扛得住纳粹的全面入侵,却挡不住和平的竞争,其历史实践确实发人深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苏联   沙俄   俄国   西欧   波兰   欧洲   德国   美国   冷战   体制   年代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