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国顶级富二代,他抛下一切选择出家,临终前留下四个字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他出生名门,家世显赫,一落地就享受滔天富贵。

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文艺圈里的“带头大哥”

他风流倜傥,处处留情,一生两个妻子两个儿子。

然而,三十八岁那年,他却选择放下尘世中的一切:地位、金钱、权势、家庭,毅然决然地剃了度、出了家。从此皈依佛门,常伴青灯古佛,了此一生。

他,就是中国油画的先驱之一,话剧的奠基人,西方乐理传入第一人。他叫李叔同,法号,弘一法师

图|弘一法师——画像参考

一、名门庶子,天资聪颖

李叔同的身世,在现代人看来,是尤其尴尬的。

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曾是清朝同治四年的进士,曾为吏部主事,后弃官继承家中盐商祖业,成为津门巨富。

家世如此显赫,李叔同却没沾到多少父亲的光。因为他的母亲,只是父亲用来延续李家香火纳的一名小妾,无权无势。

李叔同,是李世珍六十来岁才得的“晚来子”,家中排行老三。

据说李叔同出生时,有只喜鹊口中衔着一截松枝飞入产房。那时的人大多迷信,喜鹊又是祥瑞之鸟,人们纷纷说此乃大吉之兆,此子有福。

李老爷大喜过望,替这个儿子取名文涛,字叔同,宠爱有加。

图|李叔同少年照——画像参考

可那又如何?李老爷毕竟是半截身子快入土的人,总不能庇佑这个庶子一辈子。况且他尚在时,其他几房太太,就因为小妾生了儿子心中嫉妒,对李叔同连同他的生母处处为难,脚下使绊。

那个年代讲究的就是一个嫡庶有别,妻就是妻,妾就是妾,等级森严不可逾越。因此,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李叔同的性格就沉默寡言,自卑异常。

五岁时,李老爷去世。李叔同和母亲在李家的日子愈发难过。幸亏李老爷还有良心,临死前嘱托二儿子李文熙,长兄为父,让他好生教导幼弟,育他成才

李文熙谨遵父命,给三弟启蒙。他采取的是严厉的中式教育,日常功课不得马虎,言行举止不得逾越,一旦李叔同言行有失,便训斥责骂。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李叔同的天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没有半点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而是一派死气沉沉。

但李叔同的确是块读书料子。八岁时,李叔同拜名儒云庄先生为师,学习经史子集,书法金石。十三岁始习训诂之学,攻各朝书法,书名初闻于乡。

这孩子如此争气,母亲喜出望外,盼望着他参加科举应试,功成名就,光宗耀祖。

但李叔同不这么想。他厌倦了。此时的李世珍,是个叛逆青春期少年。

十五岁时,他读《左传》《汉史精华录》有感,写下“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浮华名利,权势地位,皆是眼前云烟。

十六岁时,他爱上了唱戏,整日流连于梨园戏场,兴致来了还去客串,并与名伶杨翠喜来了一段“旷世之恋”。

李叔同谈起恋爱时异常认真,不仅给人家姑娘捧场,还指导她的唱腔和声段,亲自送她回家,打得万分火热。

图|清末名伶杨翠喜——画像参考

名门少爷和下九流谈恋爱,李叔同能接受,李家不能接受。即便是庶子,那也要官家小姐作配,一个唱戏的,怎么敢攀他们李家的高枝?

二哥李文熙大为光火,就连李叔同的生母也不干了。

老太太以死相逼,让李叔同和杨翠喜分手,母命不可违,李叔同只能老实听话,与杨翠喜断了往来。初恋就此无疾而终。

十八岁时,家里给李叔同安排了一门婚事,对方是茶商之女俞氏。李文熙这个哥哥也算阔气,从家产里拨出三十万供李叔同家用。

当时国外的新思潮、新风尚正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各种新兴事物强烈冲击着这个古老的国家。李叔同对西洋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买了一架钢琴,开始学习作曲——这是他与音乐结下一生之缘的开始。

公元1897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戊戌变法。李叔同赞成变法,他也希望这次改革能够改变腐朽的清朝,让国家走上富强之路,人民过上安乐生活。

图|梁启超,字卓如——画像参考

然而,戊戌变法受到守旧派的阻扰,只维持了百天。

光绪帝被慈溪软禁,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戊戌六君子”从容就义。介于李叔同之前的“亮眼”表现,外界也传李叔同是康、梁同党。

为了躲避灾祸,李叔同带着妻子、母亲迁居上海,另立门户。

图|戊戌六君子——画像参考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离开天津,对李叔同而言,也许并不是祸。至少,他终于离开了那个古板、迂腐的家,有机会去见识外面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

二、自立门户,名满上海

来到上海之后,李叔同迷茫了一段时间。戊戌变法失败,他看清政府愈发不顺眼,不想科举。经商?家里的生意有哥哥,他作为少东家,花钱就行,别的不用操心。

最后,作为顶级富二代,李叔同选择了玩乐

由于家里在上海有钱庄,李叔同在上海的生活可谓阔绰异常。他以富家公子的身份,和沪上名流交往,与那些只会吃喝玩乐的富二代相比,李叔同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才气

当时,上海有家文社,名为“城南学社”。学社向外界征稿,举办比赛,李叔同三次夺得魁首。

城南学社的主事人是许幻园。他见识到了李叔同的才气,惊为天人,与他结为莫逆之交,带他进了上海文坛。

二十岁时,李叔同住到许幻园家的“城南草堂”。在那里,他认识了几个朋友: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号称“天涯五友”。

几人天天别的正事不干,要么聊诗词歌赋、人生理想,要么吟诗弄月、醉生梦死,顺带每周出版书画报纸。

图|弘一法师与蔡小香合照——画像参考

李叔同日子过得惬意,但家里人受不了了。大好男儿,不想着应试科举,建功立业,天天宅在家里,跟着一帮“狐朋狗友”鬼混,怎么对得起历祖历宗?!

恰逢此时,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朝西润了,整个中国被折腾得乌烟瘴气。“城南学社”没顶住社会环境的压力,解散了。

图|慈禧太后——画像参考

文人雅士做不成了,科举应试实在没那兴趣。那就上学去吧,学习新知识。

二十二岁,李叔同进入南洋公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师从蔡元培,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成为同窗。

图|蔡文培,字鹤卿——画像参考

李叔同在南洋公学的日子照样惬意。他是风度翩翩,英俊潇洒的名门公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极得蔡元培的赏识。

蔡元培鼓励他,不要辜负老天给他的天赋,日后他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

结果还没等蔡元培看到李叔同成才,这师徒俩就先出事了。原因是南洋公学中,新旧两派冲突剧烈,校方禁止学生阅读部分杂志、报纸,禁锢学生思想。

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一套,来这上学不就是为了接触新思想吗?蔡元培据理力争无果,一气之下离开学校。

蔡元培走了,部分学生和积极教师也不干了,跟着一起退学、辞职。李叔同也在其中。

二十四岁,李叔同与许幻园、黄炎培等人在上海成立“沪学会”,开办补习班,举行演说会,提倡婚姻自主等新思想。

李叔同发挥特长,创作了新戏《文野婚姻》的剧本,写了大量诗歌,谱写了《祖国歌》等广为流传的歌曲,开设“乐歌课”。

图|黄炎培,字任之——画像参考

他还化名李广平,翻译《法学门径书》《国际私法》,留名中国法学史。

混到这个地步,够可以了。就在李叔同春风得意,前景一片大好之时,一个噩耗传来——他的母亲去世了。

父亲离世太早,哥哥严厉板正,嫡母对他不屑一顾。那个家里,母亲是李叔同唯一的慰籍。李叔同扶母亲灵柩回到天津,准备安葬。

可他的母亲是妾室,李家族人不许灵柩从正门进入。李叔同一改常态,不惜得罪所有人,也要走正门。

此时,在世人眼中看来,李叔同是当之无愧的大孝子。但是马上,李叔同的所作所为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李叔同拒绝为母亲举办传统葬礼,而是办成“现代”葬礼,没有披麻戴孝,没有哭声遍地,没有锣鼓喧天,没有迎宾开道。所有人只需穿黑色衣服,到场之人不必携带礼金,人到情到心意到即可。

世人纷纷指责李叔同不循祖制,目无家法,为人轻浮放荡,李叔同却早已暗暗下定决心:他早就厌倦了这个腐朽落后的国度,繁文缛节,规矩祖制处处限制着他,让他不得开心颜。

他很早就想逃离,碍于母亲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如今母亲去世,该是和一切说再见的时候了。

三、留学日本,遁入空门

1905年,李叔同留下妻子和两个孩子,独自远赴日本留学。这年,他二十六岁。

李叔同化名李岸,来到日本,考入东京美术学院油画科,与同学一同创办“春柳社”,此乃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

并且,李叔同还是中国话剧反串第一人。1907年,春柳设首演话剧《茶花女》,李叔同反串茶花女一角,艳惊四座。除了演戏在行,舞台剧的美术设计也是李叔同一手包揽,这个班子要没了他,真不能成。

图|李叔同饰演茶花女——画像参考

学业有成,政治理想李叔同也没落下。他在日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借话剧演出大肆抨击丑恶的帝国主义,并把每场演出的所得,全部寄给祖国灾区人民。

昔日的那个一掷千金的纨绔公子,已经成了过去式,现在的李叔同,是个忧国忧民、一心为公的革命者。他渴望做出一番事业,不为证明自己,而为祖国,为广大的劳苦大众。

不过,在日期间,有一件事令李叔同触动很大。他的好友,彭乃,忽然选择出家。这对李叔同今后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叔同自幼与佛有缘。他的父亲李世珍信佛,他的嫡母也信佛,耳濡目染,他很小就会背佛经,长大以后也爱逛寺庙。更重要的事,他感觉,只有身在寺庙,他的心才能获得安宁。

活在红尘之中,处处都是桎梏,都是痛苦,亲人好友不断离去,或是生离或是死别。

1912年,“天涯五友”之一蔡小香病逝;1913年,“天涯五友”中与李叔同关系最好的许幻园找上门来,告诉他一个噩耗:他破产了,两人后会有期,随后踏着大雪离开。

李叔同站在雪中伫立良久,感慨人世无常,离别多过相会,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聚。遂大笔一挥,写下那篇脍炙人口,流传百年的送别名曲——《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图|李叔同送别许幻山——画面参考

1917年,李叔同因身体不适,烦恼诸多,便按照书本上所记载的,尝试断食。

断食18天后,李叔同焕然一新,没人知道他在这次断食中悟到了什么,只知道,自那之后,李叔同已经半只脚跨进了佛门。

也许只有位于生死边缘,才能体悟到生命的真谛。至于什么才是生命的真谛,人不知道,佛陀知道。

既然如此,那就出家去吧。

1918年,大年三十,李叔同来到虎跑寺,拜了悟和尚为师,得法名演音,号弘一。

当年8月19日,李叔同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剃度出家。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师。自那之后,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与佛有关。

至此,弘一法师的身上,再也看不到李叔同曾经的影子。据说弘一法师入座之前,总会轻摇几下才会下座,他说,若有飞虫落于其上,他贸然坐下,岂不犯了杀生之罪?

生活之上,弘一法师崇尚至简至朴。他的好友夏丐尊曾去看望他,弘一法师居住的环境极为简陋,所用物品全都破烂不堪,僧衣缝了又补,刷牙只用柳条,吃饭只吃青菜,凡事亲力亲为,不借他人之手。

图|夏丐尊,字勉旃——画像参考

但弘一法师的节俭,只针对自己。他拥有的已经太多,幼时他身为名门庶子,虽不受族人喜爱重视,但衣食无忧,生活富贵。

然而就在一墙之隔的外面,无数百姓正在饿死冻死,比起他们,自己何其幸运。

那时中国已经陷入战火之中,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弘一法师虽然已经遁入红尘,不问俗事,但听闻日军侵华,百姓深受战火之苦,还是愤慨不已。

他开放寺院,收留无家可归的难民,开讲佛典,宣扬抗日理念,典当财物,换取粮食,救济难民。哪怕这些只是杯水车薪,弘一法师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1942年10月,弘一法师前往开元寺,讲《八大人觉经》。10月2日,弘一法师渐示微疾。这一次,他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

友人送来昂贵的西药奎宁,说是可以治疗疟疾,弘一法师却坚定拒绝,他说此药对他无用,他不需要,还是转赠给真正有需要的灾民。

1942年10月10日,弘一法师写下四字:悲欣交集。除此此外,再无他言。

图|弘一法师临终墨宝——画像参考

10月13日晚8时,弘一法师安详离世,享年63岁。

这位名门庶子、民国才子、音乐家、艺术家、书法家、教育家。佛学大师,在这一刻,终于求得了他想要的圆满。

总结

后世有很多人质疑,弘一法师临终时写下的“悲欣交集”四字,正是还未开悟的表现。若是已经了悟,如遇生死,怎会悲伤?

他悲,是因为世人都还活在这万丈红尘之中,不得解脱;他欣,是因为他即将跳出六道轮回,前往永生极乐之处。如此,怎能不悲?怎能不欣?

佛陀曾云:悲即是喜,喜即是悲。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世人皆在红尘之中沉浸染透,早已不识本心,却又反过来对弘一法师指手画脚,说他尚未了悟,岂不可笑?

至少,在弘一法师放下红尘诸事,遁入空门的那一刻起,他的觉悟,就已经比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高得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南洋   庶子   学社   名门   临终   画像   话剧   上海   中国   民国   法师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