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秦灭国之战-秦灭燕国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是被边缘化的一个国家,人们知道燕国是从“乐毅伐齐”、“荆轲刺秦”、“图穷匕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开始的,下面简单说一下燕国:

在中国版图的北部有两个小国:古蓟国和古燕国,存在于殷商时期,《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周本纪》则载:“(武王褒封)帝尧之后于蓟”,基本可推断,古蓟国和古燕国一个是黄帝后裔封国、一个是尧帝后裔封国。

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重封其弟姬奭(shì)于燕地,燕国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大概在春秋中期时,蓟国为燕国所灭。

由于历代燕王迂腐地、不懈地追求先祖的仁德和王道,使其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一直作为陪衬存在,显得与其他诸侯国“格格不入”,这在唯“周天子号令诸侯”的西周时期及“尊王攘夷”的春秋时期,燕国尚能稳拥“疆域”和自保。

战国时期,燕国是唯一一个保留着周天子正宗血统的姬姓诸侯国。燕国八百年(前1044年―前222年),乐毅伐齐可谓燕国昙花一现之辉煌,也就出了燕昭王(前311年―前279年在位)这么一代雄主。

燕国一直强大不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地理位置比较偏远,气候寒冷,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军力不强,不善于外交,缺乏战略眼光,君王更无“野心”,属于边缘和“从属”之国,与中原各国不甚深交(战国七雄,秦、楚、燕属于边缘之国,赵、魏、韩、齐属于中原之国);其二,因循守旧,天子血统、仁德王道禁锢了历代燕王的思维,始终秉承着遥远的传统,依然坚持原来的自我,不屑去变革,不屑去创新,甚至木讷地相信天下不会灭燕;其三,燕国统治者领导能力较弱,以至于政治制度不稳定,常年处于内乱状态。

燕国版图

鼠目寸光的燕王。前403年,三家分晋,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各国展开了新一轮的变法图强,大致有:魏国李悝变法、齐国邹忌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赵国胡服骑射,而燕国没有经历变革则直接跨入了战国时代,对应现在叫“跟不上时代步伐”。

晋国解体后,燕与赵国毗邻,前312年,赵国派军队护送公子职回国即位,即后来的燕昭王,燕、赵本该睦邻友好,但秦赵长平之战后,燕国趁火打劫,从背后狠狠地给赵国插上几刀,前256年(燕孝王时),燕国拔取了赵国的昌城,燕国第一次得手后,燕赵之间的长期友好关系被打破,两国之后交手八次,燕国是屡战屡败,国力大衰,所以,当秦军兵临易水时,荆轲刺秦王已属飞蛾扑火之举。

知识拓展一:燕长城。燕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建的长城之一,也是我国万里长城母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燕昭王时期,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之威胁(以东胡为主),燕大将秦开效仿赵国,动员军民修建了西起造阳,东到襄平的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

燕长城

知识拓展二燕国“五都”。周武王封其弟姬奭于燕地建立燕国后,都城名字及位置均无记载,现经考古为“琉璃河遗址”,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7区1号,此燕城称燕之“中都”;燕国吞并蓟国后,蓟国国都蓟城就成为了燕国都,称“上都”;燕桓侯时(前698年―前691年在位),山戎不断南下侵扰燕国边境,燕国于前692年将国都迁至临易;前657年,燕襄王将都城从临易迁回到蓟城;春秋晚期,山戎再次侵扰燕国边境,燕国又将都城从蓟城迁至临易;燕昭王平定子之之乱(前320年―前314年)后,在易水高筑武阳城,作为燕国都城,称为“下都”;其中,上都蓟城是燕国的宗庙所在地,房山琉璃河之中都是燕国的兵营和驻军基地,下都武阳城是燕国的行政中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燕王喜放弃蓟城,退至襄平。

燕国“五都”位置图

燕国国祚八百年间至少有燕城(中都)、临易、蓟(上都)、武阳城(下都)、襄平五座都城,由此可看到燕国动荡不安之另一面。

若无荆轲刺秦王,世间谁知樊於(wū)期(jī)。秦灭燕国,第一个闪亮登场的人物是樊於期,关于樊於期为什么叛秦,有两种说法:一是嬴异人(后改名嬴子楚,嬴政父亲,即秦庄襄王)与吕不韦在从邯郸逃回咸阳的路上,遭异人之兄嬴傒追杀,樊於期救下了异人和吕不韦,从此樊於期追随吕不韦,随后听说嬴政不是异人所亲生,乃吕不韦之子,这一切为吕不韦“移花接木”之计,这对于“义士”出身的樊於期而言,吕不韦无异于“纳妾盗国”,樊於期与吕不韦决裂。

前241年,在楚国春申君黄歇的主导下,赵、楚、魏、韩、燕五国“合纵”伐秦,联军一度攻秦至咸阳仅七十里。

前239年,秦国为了向五国复仇,吕不韦遣十万秦军攻打赵国,其中,老将蒙骜和张唐率军五万为先头部队,嬴政的异母弟成蟜和樊於期率领五万秦军作为后援,赵国派大将庞煖成功阻击了蒙骜、张唐军,蒙骜派人向成蟜求援,樊於期趁机鼓动成蟜造反,史称“成蟜叛乱”,成蟜本人逃亡到了赵国,而樊於期则逃至燕国。

二是樊於期即是桓齮,在秦灭赵之战中,桓齮两次出征赵国均遭遇了失败,桓齮恐回国后被秦王追责,选择了叛秦逃亡燕国。

根据《史记》记载:“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从秦王嬴政能下令将樊於期的父母、亲人、族人一并处死来,以及嬴政对樊於期恨之入骨之程度来看,非是“家事”,定为“国事”,但两种说法均为“叛”,一是“叛乱”,一是“叛逃”,二者皆是嬴政所深恶痛恨的,我个人比较倾向桓齮就是樊於期之说法,桓齮与樊於期名字谐音、年龄、在燕时间相吻合。

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早年在赵国为质,与嬴政可谓儿时玩伴,在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大势已成之时,燕王喜为了让秦国手下留情,于前232年派太子丹入秦为质,但嬴政对太子丹并不友好,致太子丹怀恨在心,并逃回燕国。

前228年十月,秦军克邯郸,俘虏赵幽缪王,赵国灭亡,燕国顿时失去了赵国这道屏障,秦国兵峰直指燕国南境,燕太子丹震惧,著名刺客荆轲献计,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人头和燕国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樊於期因为嬴政杀害了其父母想找秦王报仇,但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成功,樊于是自刎献首级以成全荆轲。

前227年,易水河畔,燕国琴师高渐离击筑(古代的一种弦乐器)、荆轲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场面十分悲壮,荆轲与秦舞阳携带燕督亢图和樊於期首级入秦。

秦王嬴政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荆轲和秦舞阳。面对威严的秦王,秦舞阳色变振恐,被嬴政察觉,《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史记.刺客列传》:“秦王谓轲曰:‘取武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奉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èn)之”。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秦灭燕。秦王嬴政对燕国派人行刺非常恼怒,便派将领王翦、辛胜率军大举攻燕,燕王喜与赵国残余势力的代王嘉共同发兵反击秦军,秦军在易水之西大败燕、代联军。

前226年,王翦率军一举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与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退保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再败燕太子丹军,此时愚昧的燕王喜听信代王赵嘉之言,斩杀了燕太子丹,将其首级献于秦国,但秦王嬴政并没有“谅解”燕王喜而保住燕国。

前222年,秦军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燕亡后,秦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位置图

司马光: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

注释:

昌城: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

秦开:燕昭王时大将,可能大家并不熟悉秦开,但他孙子很出名,就是和荆轲一起去刺杀秦王的秦舞阳的爷爷。秦开在辽东郡的北境修筑了一个军事建筑,当时叫“障堠之城”(瞭望之城的意思),是今沈阳城的雏形,秦开亦成为沈阳城的“缔造者”。

造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独石口镇以北滦河上游闪电河一带。

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蓟城:大致在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

临易:即“南阳遗址”,位于今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镇南阳村南。

武阳城: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高陌乡。

襄平: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西五到街、金银库一带。即辽阳市建城的开始。

督亢:燕国一块膏腴之地,今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一带。

秦舞阳:燕国武士,燕国名将秦开之孙。

衍水:今辽宁省辽阳市东北太子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舞阳   辽阳市   秦国   秦王   易水   辽东   都城   燕王   长城   战国   太子   后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