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和迁洛后北魏“开国爵”制度在都城的情况变化

文|清幽说

编辑|辑录君


畿内一般称司隶或司州,长官为司隶校尉或司州刺史,在太和迁洛之后改司州为恒州。

司州与恒州

如果认为恒州即为畿内的范围是有待商榷的,太和迁洛之后,司州曾有分割,恒州仅为一部。

据《公孙邃传》:“后高祖与文明太后引见王公以下,高祖曰:‘比年方割畿内及京城三部,于百姓颇有益否?’”

文明太后卒于太和十四年,公孙邃卒于太和十九年,因而“割畿内及京城三部”当发生于太和十四年之前,马志强、张悼认为,此三部为太和中新立之司州,原司州南部的雁门郡划归肆州,以及原司州的东部新立燕州。

燕州分恒州置,当在太和迁洛改司州为恒州之后,洛州太和十七年改司州,雁门郡改属肆州也在太和十八年,因而所发生之事均在太和十八年迁洛之后。

但公孙邃高祖与文明太后对话必然发生在太和十四年之前,只有新司州的设立在此时,据《穆亮传》,“于时,复置司州。

时萧赜遣将陈显达攻陷醴阳”,《高祖纪》,“(太和十二年)萧赜将陈显达等寇边,陈显达攻陷醴阳”,《南齐书•陈显达传》,“(永明五年)上遣显达假节,率征虏将军戴僧静等水军向宛、叶,雍、司众军授显达节度”。

永明四年即太和十年,然而瀛州之置据《地形志》当在太和十一年分冀定二州置。据此,孝文帝司州之立当在太和十二年,故《南齐书魏虏传》这段材料时间有待商榷。

因而此时“割畿内及京城三部”所指为何仍有待商榷。

但可以确定的是太和中于平城重置之司州在太和迁洛之后改置之时,所割隶至少为三部,即肆州之雁门郡,恒州,燕州,故而我们可以试探讨太和十八年迁洛之前的司州疆域。

黄惠贤认为,“平城时期司州范围很大,包括迁洛后的恒、燕、朔三州和肆州的雁门”,据《食货志》,“(太和八年)司州万年、雁门、上谷、灵丘、广宁、平凉郡”。

又《穆罴传》,“又除镇北将军、燕州刺史,镇广宁”,《地形志》东燕州有平昌、上谷、徧城三郡,徧城武定中侨置。

按《孝庄纪》,有“燕州之上谷”,《侯刚传》,“刚以上谷先有侯氏,于是始家焉。正光中,又请以(侯)祥为燕州刺史”。

《元罗侯传》,有“遂家于燕州之昌平郡”,《隋志》,“昌平,旧置东燕州及昌平郡”。

又《水经注》“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治,《魏土地记》曰:‘去平原五十里,城南二百步有尧庙’”,又前述太和迁洛,改代郡为东代郡,故燕州太和中当有昌平、上谷、广宁、东代四郡。

《魏书•官氏志》:“(天赐四年)取八国良家,代郡、上谷、广宁、雁门四郡民中年长有器望者充之”。

据上可知太和迁洛之前可考者当有万年、雁门、上谷、灵丘、广宁、平凉、东代、昌平以及五原等郡,太和迁洛后析置司州,割雁门郡隶肆州,割司州东部广宁、东代、上谷、昌平四郡置燕州,改万年为代郡,恒州辖代、灵丘、平凉等郡。

毋有江探讨排除东部燕州后平城司州所辖郡县,认为司州先后设有“代郡、善无郡、凉城郡、繁峙郡、桑乾郡、高柳郡、灵丘郡,平齐郡、内附郡”等郡,在初设时领有八国以及代郡、广宁、上谷和雁门四郡。

因而由上述论述可知,太和时期的畿内已与司州相合,与太武帝时期亦有所不同,可见畿内变化,这种变化与北魏逐步汉化密切相关

关于《食货志》与《元和志》关于北魏畿甸记载不同,笔者在此提出另一种可能,以待商榷。

《魏书•地形志》以天平、武定疆域为基础,周一良曾批评“不据太和延昌之制,而取东西魏分裂以后武定(543-549年)时地理。

已入西魏之地域,又采较早之‘永熙(532-534年)绾籍’,参差重复,脱落讹误,不一而足。

读北魏史书,地形志殊难凭信,较之南朝侨州郡县之纷纭错杂,尤不易理董也”。

魏收以此反推魏世土宇,不难发现天平武定之世恒州范围与《食货志》所载畿内大体相合,笔者猜测恐北魏前期本无畿内,汉化改革后,以后期畿内反推前世,以求合法性耳。

其主依据有二,一是北魏前期司州地位的弱化,几经废置,二是畿内封爵。

尽管太祖天兴元年迁都平城后即设置司州,但司州除设司隶校尉和中正外几无属官,如治中、别驾等州官太和后才见记载。

前引高祖曰:“司州始立,未有僚吏,须立中正,以定选举”,可见十二年孝文帝复置司州时是“始立”,非“复置”,另《元和志》“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

孝文帝迁都洛邑,改置恒州”,亦为孝文帝置司州,可见在北魏统治者眼中之前所设置司州与此时所置之司州性质完全不同,在北魏畿内以分部统民、三都大官等机构僚属管理,司州相当于摆设,故而言始立。

另参考中原官制传统,畿内仅设司州,这从太和迁洛之后孝文帝罢州置郡、改封畿内之地可证。

但畿内之地是可以分封虚封爵,如邢颖“世祖时假平城子”,可见北魏前期对畿内并无多少概念。

因而在太和十二年孝文帝重设司州之时,北魏才开始有了畿内的概念,太和迁洛之后,改封之事就可说通。

太和迁洛之后的畿内

太和迁洛之后,由于畿内无封,自太和十八年开始,围绕畿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封、罢州置郡以及设置四中郎将,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太和迁洛之后的北魏畿内范围。

但是“畿内无封”是指封实封爵,虚封爵也是可以封授,如薛胤“袭爵镇西大将军、河东公属开革五等,降公为侯”,因而本文所说的畿内无封,仅指开国爵在畿内的情况。

综上,我们可以基本确定太和迁洛之后改洛州为司州,改平城司州为恒州,改河南郡为河南尹。

经过太和十七年至二十年一系列改封、罢置州郡之后,北魏以洛阳为中心的畿内最终确立。

目前可考,司州先后置东南西北四中郎将府,并辖河南尹、荥阳郡、颍川郡、汲郡、河内郡、河东郡、北乡郡、东郡、平阳郡、河北郡、建兴郡、正平郡、高涼郡、安平郡、恒农郡、渑池郡、石城郡、鲁阳郡等郡。

在本文中笔者讨论了北魏前期在平城以及迁都洛阳之后的畿内,以改封和畿内封爵出发还原北魏畿内范围,由于《魏书•食货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对于北魏畿内记载的不同,笔者提出两种看法。

一是因为《食货志》中所描述畿内与《地理志》中恒州辖域大体相当,或以为魏收以天平武定之恒州疆域逆推北魏前期之疆域,北魏前期本无畿内,直至太武帝统一北方才逐渐确立畿内,即《元和志》中所述之畿内。

二是北魏畿内存在一个扩张的过程,《元和志》中所述之畿内为太武帝统一北方时畿内,而《食货志》为道武帝天兴迁都平城制定畿内,随着北魏统一北方,为更好统治地方,畿内逐渐扩大。

关于北魏后期的畿内,笔者根据“畿内无封”以及《地形志》中罢州郡记载、《灵征志》司州的记载等内容来还原北魏后期的畿内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太和   北魏   武定   广宁   平凉   公孙   都城   显达   灵丘   疆域   高祖   情况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