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晚年统治昏聩,相比康熙的美名,为什么大家会诟病乾隆?

在清朝史中,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打造了一个“康乾盛世”,它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了。康雍乾三帝更是大名鼎鼎,康熙帝平三藩,挫败外敌,开拓疆土;乾隆帝是精明能干的政治家,中国近代版图的奠定者,更是“康乾盛世”最顶峰的缔造者。可是再英明的皇帝,也都有犯错的时候。除了雍正帝离世的较早,在晚年康熙帝和乾隆帝的臭名可谓人人皆知。

为什么康熙帝和乾隆帝在早年时励精图治,到了晚年就像变了一个人呢?

纵观历史,大多数晚年时的皇帝早已经没有了年轻时候的远大抱负,开始贪图享乐,昏庸无能。为什么康熙帝和乾隆帝晚年时的“臭名”能给历史上留下浓墨的色彩呢?同样是晚年统治昏聩,但在很多人的眼中,乾隆帝的名声要比康熙帝差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先看看这位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帝,他的为何名声不好呢?其实康熙帝的晚年算不上真正的“昏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晚年的康熙帝思想过于保守,早已没有了年轻的励精图治。康熙帝还对大臣说:“今天下太平,以不生事端为贵,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此意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康熙帝早年时功成身就,到了晚年又功成身退,变得安于现状。形成了一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早年的康熙帝又是何等功绩,才会在晚年时这般心态呢?

康熙帝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长达61年之久。他的一生可谓是精彩绝伦。幼年登基的康熙帝,朝政被以鳌拜为首的大臣把持,其皇祖母也没有为他撑腰,可以说幼年时候的康熙帝过的并不如意,他也一直在养精蓄锐。到了康熙帝成年时,他才开始发力。从运用智谋除掉鳌拜这颗毒瘤,又开始大力削藩,收复了台湾省,征服了葛尔单,稳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康乾盛世。

不仅如此,康熙帝还是清朝皇帝中,唯一一个研究西方科技的皇帝。如果康熙帝晚生几十年,清朝的结局会不会就变得不一样了呢?在几十年的皇帝中,康熙帝似乎一刻都没有休息,为了朝廷中的事情忙前忙后,一路坎坷不断。到了晚年的康熙帝便开始放纵了,逃避现实,反对改革,在处理朝政的问题上,更是采用了道家的理念“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对待社会上的一些矛盾,康熙帝也不再用武力镇压,而是得过且过,一副敷衍的姿态

可能是康熙帝也累了吧,在晚年不想再折腾了,而是开始好好享福了。但社会的矛盾却是一直存在的,并没有得以解决,清朝也陷入了权力斗争的困境,封建统治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社会动荡的局面更是稳步上升。

最让康熙帝头疼的问题还是储君之争。胤礽在两岁就被立为太子,康熙对其也是宠爱有加,但胤礽像是叛逆期的孩子那般,一直和康熙对着来。而胤礽旁边又有着索额图不断挑唆他们父子俩的关系,结果呢,胤礽两次被废立,这可给康熙气坏了,本来人老了身体不好,被这么一气,几乎是病入膏肓。

太子被废了,其他皇子也不省心,个个都想争一争皇位。八皇子带着十四皇子笼络朝中的大臣,二皇子和三皇子也各有优势,只有四皇子省心一点,不争不抢。康熙帝看着这些皇子为了皇位争的头破血流,都是亲兄弟,如今变成了仇人,这种心酸,也只有康熙帝自己能体会到了。

再者就是官场上的腐败。康熙帝晚年时期,对朝廷官员的管束也极为松懈,各种严重的腐败剥削开了,老百姓和地主,皇族与官僚阶级的矛盾日益增加。而且康熙时代的俸禄也少,为了利益的官员对百姓下手,有了金钱的官员为了往上爬又买通上级,官官相护,严重影响了清朝的财政。康熙也知道这种情况,但对于他来说,这些问题要交给下一任皇帝来处理了。

还有就是满汉之间的斗争。由于官场腐败,社会矛盾加剧,从而引发了民族斗争。满人之间还比较团结,不相互打压,那满人想要获得利益也只能剥削汉人了。汉人之间虽说关系不好,但只要上升到民族斗争中,汉人就会抱成一团,集体反抗满人。汉族人数多,但并不在优势,因为他们的官级不高。康熙帝还是比较向着满人的,所以在一些重要的位置上,康熙帝只会让满人去担任,但满族人少,碍于康熙帝的威严,并不敢大规模针对汉人。康熙帝对此也是不管不顾,帝王权术就是这样,只有两边持平,才能保证皇帝的地位不受影响。

这样一看晚年的康熙帝只是缺乏了斗志,加上性格有点懒散,不想处理朝中事,一心想着颐养天年。更何况,后面还有雍正帝接康熙帝的烂摊子,并且雍正帝还很好的接住了,这些事情都被很好的解决。雍正帝仅在位十三年,对内对外都有很好的政策,国富民强,甚至赚取的白银更是达到了6000万两。

到了乾隆帝继位,更是王炸开局。有着康熙和雍正打下的江山,也没有祸乱朝纲的臣子,更没有受到哪位亲王,太后的限制。一路上顺风顺水,可为什么乾隆帝的名声还会那么差呢?甚至比康熙晚年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康熙帝幼年登基,和朝政的辅佐大臣斗争;雍正登基之前和他的几个兄弟斗争;而乾隆帝登基就十分顺利了,雍正已经给乾隆铺好了路,再加上乾隆帝本身天资过人,他统治期间的大清风调雨顺,百姓生活和谐安康,还统治了新疆,云南等偏远地区。

在功绩上已经远超康熙帝和雍正帝了,但晚年的乾隆帝就变了,可能是老了的原因,不在有年轻时的励精图治,变得贪图享受,生活奢靡。这些并不足以证明乾隆帝的名声不好,乾隆帝究竟是做了什么怨天尤人的事情才导致臭名昭著的呢?

其一就是宠信“大贪官”和珅。和珅本事内务府中地位低下的拜唐阿,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和珅接触到了乾隆帝。和珅的精明能干很快就得到了乾隆帝的赏识,从此和珅的官途一路平步青云。乾隆帝晚年的时候,对和珅更加宠信,那时的和珅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和珅从一个小小的卫官,走到了授大学士的位置,一路上几乎没有阻碍。在和珅专权的二十多年里,他一方面结党营私,擅权弄政,导致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另一方面则贪污受贿,而晚年的乾隆帝心思早已不在朝政上,每天就是游山玩水,享受生活。

据统计,和珅在位期间贪污的银子有几亿两白银,还有数不清的珍宝和土地,基本算是富可敌国了。和珅的贪污也带坏了官场的风气,使得朝廷上下的官员纷纷效仿和珅,以权谋私,朝廷腐败,社会动荡不堪。

其二就是乾隆帝“爱玩”。乾隆帝中老年的时候,他的生活也是越发奢靡,多次巡游各地。他每次出游的时候,就会带一大批臣子和爱妃,路上的花销,人力和物力都是用的国库。北方玩腻了,又想去南方玩,于是在一个江南官员的邀请下,乾隆帝开始了他的江南之旅

他这一去变一发不可收拾,前前后后一共去了六次江南。当时他的随从多达2000人,每人都配上马匹,生活物资就用骡车或者骆驼。有时候嫌陆上行程慢,又斥巨资打造了很多艘大船走水路。乾隆帝的六下江南,总计花费了2000万两白银

当时一年的税收不过3000万两,还要给官员发俸禄,地方上也要有足够的银钱和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可以说乾隆帝玩了六次,百姓一年的劳作都白干了。江南的官员为了讨好乾隆帝,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有的官员还趁机贪污行贿,而百姓还得装作一副生活美满的样子迎接乾隆帝,导致江南地区的百姓苦不堪言,都不想让乾隆帝来游玩了。

其三就是连年征战。乾隆帝在晚年的时候,由于官场腐败,贪污横行,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被激化,全国各地的起义接连不断。乾隆帝不得不发兵镇压农民起义,国库空虚的清朝更是雪上加霜。乾隆五十三年,安南阮氏发动叛乱,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地位。

乾隆帝又对安南用兵,但因为清政府常年征战,士兵没有得以修养,加上经费不足,军心散乱,这场战争并没有清朝并没有占到很大便宜。而安南因为封建统治下的皇权至上思想,最后还是议和了。清朝的大规模对外用兵,导致国力逐渐衰退,一个庞大的帝国又盛转衰,开始了下坡路。

其四就是“闭关锁国”政策了。后世的我们都知道,清朝的灭亡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有很大关联。但这个闭关锁国的政策却是从乾隆时期开始的。从一开始的四口通商,到后面只开放了广州一个口对外贸易,而且还限制了对外贸易的种类,真是生怕清朝的粮食被卖到外国

当时的英国使者出使清朝,希望清政府能和英国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奈何乾隆帝自认为可以“自给自足”,看不上英国的东西,便拒绝了英国的请求,阻断了中国与外国甚至世界接轨的机会。

而在那个时期,世界各国争先恐后的进行工业革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而乾隆帝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使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以及武器装备远远落后西方列强,导致后面的清朝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犯。

其五就是“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在乾隆年间达到了顶峰,据统计乾隆年间有关文字狱的案件达到了一百三十多起,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多的文字狱案件。而很多案件,没有充足证据,大多是乾隆帝的自我判断为标准。但实际上,大多数因为文字狱受害的人并没有想推翻清朝的统治,很大一部分人只是表达了对清朝统治的不满,结果乾隆帝不去加以改正还直接把他们处死。

这一举动彻底寒了天下学子的心,搞得天下文人墨客,人人自危。最后文字狱还被一些官僚当成打倒政敌的工具。清朝的文字狱,给中华民族思想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败坏了官场上的风气,导致很多人才白白流失,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直到嘉庆帝上位才废除了文字狱,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清朝的衰落已经没办法阻止了。

总的来说,乾隆帝因为晚年时候的腐败,导致了清朝国内矛盾激化,乾隆帝也没能很好的解决。加上乾隆帝的接班人嘉庆帝没能处理好这些问题,清朝变得逐步衰落,因此也受到了长达几十年的屈辱。也正是从乾隆帝之后,清朝灭亡的局面不可收拾,加上乾隆帝晚年的腐败无能,导致乾隆帝晚年比康熙帝的名声差了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乾隆   晚年   雍正   康熙   昏聩   文字狱   满人   皇子   美名   清朝   官员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