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朝的衰落和商朝贵族的分化


| 史谈a

编辑 | 史谈a

前言:

本文所说的商王朝,是指殷商王朝,因为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鼎盛的阶段,所以称为“殷商”。

在我们的印象中,商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其实商朝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农业和手工业,国家开始有了一定的中央集权。

我们现在说“六王之乱”,其实说的是夏朝末年,夏朝末期发生了一次大的内乱,叫做“九世之乱”,这次内乱导致夏王朝迅速衰落下去。



商朝时期社会结构非常复杂,随着中央政权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商代贵族内部也发生了分化。

因为分封制度的存在,导致贵族内部形成了一个个政治集团,在商人眼中,这些集团都是异族,所以为了巩固统治他们就想出了种种方法来分化贵族集团。

商汤与夏桀

夏朝末年,由于夏桀昏庸无道,致使天下大乱,在这次内乱中,商汤作为商的后代,他并没有像其他贵族那样去支持自己的父兄,反而是帮助了夏桀。

因此,夏桀得到了商汤的帮助后,更加地骄横暴虐,到了夏桀去世时,已经到了他统治时期的末期,此时的商王朝也已经发展得相当强大,但是在商汤去世后,商王朝内部开始出现分裂。

商汤的弟弟仲虺在与夏桀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商汤去世后,他的儿子伊尹和仲虺联合起来打败了夏桀,此后商朝逐渐走上了发展道路。

商朝经过三百年的发展之后,到了帝乙时期,商王朝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在这段时期,商王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分封诸侯。

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之后,他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有一个更加安稳的生活,于是便分封了诸侯,而这些诸侯们在建立国家之后,为了显示出自己的地位和权威。

在他们的统治下,商朝贵族之间逐渐分化出了许多不同的等级,这些等级中除了王族、功臣和异姓功臣以外,还包括一些其他贵族。

商朝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显示出自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因此它采取了一种封君、封臣、封子、封弟的分封制度,这种分封制度不仅在当时非常先进,而且也为以后封建王朝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商纣

商纣王就是前面说的“帝辛”,他的父亲就是商朝开国君主武丁,武丁时期,商朝国力达到了鼎盛,但是商人毕竟是商人,他们没有处理好与东方各个部落的关系。

到了纣王时期,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商人的对外政策已经发生了转变,开始积极主动地去和东方的各个部落交好,目的就是为了分化他们。

纣王时期有一个名叫箕子的人,他在商朝时期就已经为殷商王朝服务,现在又成了商纣王的臣子,他多次劝谏纣王不要滥杀无辜、不要穷兵黩武、不要发动战争。



但是商纣王始终不听他的劝告,最终箕子被囚禁起来,直到商纣王死后,箕子才得以出狱。

箕子被囚禁之后,就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族人开始了漫长的东征西讨之旅,周人是殷商王朝的敌人,他们的祖先也曾经被商朝灭亡过,后来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周朝,箕子带着周人去了东方,并且在那里建立了新的国家。

周人在中原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之后,就开始对殷商王朝进行征讨,但是箕子与周人之间有很深的矛盾,箕子作为殷商王朝的臣子,他是不会去帮助殷商王朝的。

因此在箕子东征西讨的过程中,他几乎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家人。

周人在商纣王时期就已经开始对殷商王朝进行征讨了,但是殷商王朝已经腐朽不堪,根本就无力对抗周人,因此在箕子东征西讨之后,商朝最后被周人灭亡。

周人

商代后期,商纣王的叔叔比干因为劝谏纣王,被商纣王砍了脑袋,后来比干的儿子也因为劝谏被商纣王砍了脑袋,商王朝再也没有出现过忠臣,周人兴起之后,也没有去劝谏纣王,而是不断的征伐天下,成为了真正的天下之主。

到了周成王时期,周人实力大增,在这个时候,周人想要和商人分庭抗礼,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分化商人的办法:

1、周人先把自己的贵族分封到各地,然后再从这些地方派兵镇压商人,在这个过程中,周人不断向商人灌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思想。



2、周人还和商人约定,一旦商朝军队击败了周朝的军队,那周朝就会给商朝一定的土地。这个时候商朝为了拉拢周朝,于是就和周人订立了盟约。

在这个盟约中,商朝保证了周朝的安全,而周朝则保证了商朝的安全,不过,这个盟约只是一个空头支票,商朝并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

在这种情况下,商朝和周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在周成王时期爆发了著名的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奴隶主发动的大规模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牧野之战之后,周人直接控制了商王朝的国都朝歌,而当时的纣王则被周人派往了洛邑,并封赏了他。

自此之后,周人也正式成为了天下之主,而商朝则彻底衰落。

西周的兴起和西周初期的政治

我们知道,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鼎盛的阶段,但是这个时候,国家的政治结构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

因为在这个时期,诸侯们依旧不断地进行战争,而且周人的祖先也因为战争而死在了战场上。

在这种情况下,西周统治者认为应该做一些事情来巩固统治,于是他们就在商朝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变。



比如:他们将原来的分封制度改为“分封制”,让王室和贵族们各分一部分土地,然后封给那些有功的贵族,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削弱商朝贵族们的势力,这一做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分封制”,也为西周初期的政治奠定了基础。

因为西周统治时间很短,所以西周统治者并没有能够在周王朝建立后很好地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且由于周王朝统治的时间太短,所以为了巩固统治,周王朝也不得不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维持国家的稳定,而这些措施也正是“分封制”的具体表现。

据历史记载,周王在位期间,他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分封”,在他的命令下,他将自己的族人和亲戚们分封到了各个地方,然后让他们管理那里的事务。

而周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削弱那些商朝贵族们的势力,以此来保证自己在商朝时期所得到的那些土地能够稳定地继续管理下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其实是为了避免国家陷入战乱之中,而实际上,周王这么做也是为了平衡各个诸侯之间的势力。

西周的衰落和东周的崛起



商末,纣王荒淫无道,将国都迁到了朝歌,后来商朝还在朝歌附近建造了一个新的都城,叫做“东周城”。

周武王灭商以后,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都附近,建立了西周王朝,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成王和康王继承了王位。

成王年幼,康王继位之后,由周公辅佐,周公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分封制,在当时的社会中,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封地或者封地。

所以周公就将这些人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称为“侯”、“伯”、“子”等,这些诸侯就是后来的周王室成员。

而周公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是非常犹豫的,因为他觉得西周有自己的力量还没有完全控制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周公把周王室分封到各地去以后又将这些诸侯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

战国时期和秦的灭亡

商朝到了周代,封建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封国越来越多,分封制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周代分封制,是把土地分为若干个部分,封给不同的人,然后每个人再分封给自己的儿子,这样就形成了层层分封。

这种制度造成了许多问题,首先就是分封的土地不能控制在自己手里,周天子的权利也被削弱了,其次是各个封国为了防止其他国家攻击自己,往往在封地上设置重兵保护自己。



还有就是周朝的礼法制度越来越严苛,诸侯之间互相攻伐也越来越严重,到了周代末期,周王室已经成为诸侯们讨伐的对象。

另外由于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对地方诸侯的控制能力,各个封国开始联合起来攻打周天子,最后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就打了起来,秦国也是其中之一。

秦国之所以能在战国初期脱颖而出,原因之一是它在战国初期能够采取“连横”战略,即联合其他诸侯国来对抗秦国,这样秦国就可以在诸侯之间寻找利益点。

而秦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采用的策略就是“远交近攻”,先联合东方的齐国和赵国来对抗楚国,然后再联合西方的秦国来对抗楚国。

这样一来就使得秦国有了一个稳固的后方,秦军在与楚、赵、齐三国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使得秦在战争中迅速壮大起来。

最后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军更是开始向北扩张,逐渐吞并了大片土地。

到了秦孝文王时期,秦国已经拥有了关中平原和山西地区,这为秦国长期向东扩张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殷商时期贵族内部已经分化成了若干个政治集团,每个政治集团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分化异族,而异族要想稳固统治,就必须要联合其他贵族集团。

所以在商代晚期,商王朝内部的贵族集团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这个利益集团是中央政权的威胁,从个人角度来看,这个利益集团也是商人自己的威胁。

在这个利益集团中,最具有战斗力的就是商王室和贵族,所以商代后期就发生了“五帝三王”时期最重要的事件:王族和贵族之间的战争,从结果来看,这场战争结束后,商朝内部出现了新一轮的贵族分化和王权强化。

参考文献

1. 杨洪勇,《商代中期的朝臣阶层》,中原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瑞民,《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演变》,华夏出版社,2001。

3. 刘瑾,《商代封建国家的政治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王朝   商朝   秦国   贵族   商汤   殷商   周朝   西周   诸侯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