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玄称得上是古代的改革家嘛?

#头条创作挑战赛#

咱们之前写过夏侯玄,详见这两篇:

夏侯玄:曹魏最大牌的名士是谁?(针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他提出了哪些纠正措施?)

夏侯玄:夏侯玄为什么没有听从劝说入蜀?(司马师要杀他的根本原因是?)


夏侯玄曾提出“限制中正官权力”、“除重官”、“改服制”等措施。


在传记里没有详细展开他的具体对策,这篇咱们就来深入解读一下,也让大家重新认识夏侯玄和他的支持者曹爽,再来评价他们到底是纨绔子弟还是真正的改革者?


就从这篇《时事议》开始把。


魏室之隆,日不暇及。五等之典,虽难卒复,可粗立仪准,以一治制。今之长吏,皆君吏民。横重以郡守,累以刺史。若郡所摄,唯在大较,则与州同,无为再重,宜省郡守,但任刺史;刺史职存,则监察不废。郡吏万数,还亲农业,以省烦费,丰财殖谷,一也。

夏侯玄提出削减郡县官员数量(数万冗官),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减轻百姓负担。

在古代敢于对既得利益开战的又有几人?!

简单介绍下东汉的的地方结构,刺史+郡守+县

夏侯玄主张直接裁撤郡守这一层,只派任刺史,如此一来,可以释放多少官员呢?

数万人!

这些人可以安排他们去种田,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省开支,又能增产粮食。

光凭这一条,如果夏侯玄能做到,足以跻身古代改革者强榜之列。

而且夏侯玄不是盲目裁撤,他考虑的十分周全,一下子把郡守都裁撤了会不会影响地方治理呢?

且看夏侯玄的分析:

大县之才,皆堪郡守,是非之讼,每生意异,顺从则安,直己则争。夫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顺从乃安,此琴瑟一声也,荡而除之,则官省事简,二也。

大县县令的才干,比得上郡守,两者能力差不多。

但是两者经常会争论是非,常常产生不同的意见。咱们在这篇如何评价孔融?孔北海的名头又是怎么闯出来的?曾写过太史慈入京申诉,就是因为郡守和州刺史的意见不同。

朝廷不胜其扰,中央大佬们很多时候也没有办法分辩地方上的曲直,被迫出台一项政策,先接到谁上报的奏章就信谁的(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

现在把郡守这个层级干掉,也就省去了很多纠纷。

夏侯玄对地方的弊端看得十分透彻,郡里的太守老爷高高在上,坐享一县的成果,繁难的工作却由下面的县令来做,但遇到官吏提拔,太守却可以捷足先登。而真正为民办事的官吏却被留在下面始终得不到升迁。

今承衰弊,民人凋落,贤才鲜少,任事者寡,郡县良吏,往往非一。郡受县成,其剧在下。而吏之上选,郡当先足。此为亲民之吏,专得底下,吏者民命,而常顽鄙。今如并之,吏多选清良者造职,大化宣流,民物获宁,四也。

如果把太守都撤销了,那些为民做主的县令是不是更容易被朝廷发现,提拔了嘛?

还有更多好处。

又干郡之吏,职监诸县,营护党亲,乡邑旧故,如有不副,而因公掣顿,民之困弊,咎生于此。若皆并合,则乱原自塞,三也。

郡守们位高权重,往往利用职权照顾、回护朋党亲戚和乡邑的旧交故友,如果谁不合意,便借官府的名义去整治。民众艰难困苦、凋弊,祸害就产生在这里。如果把它们合并到州一层,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根治。

古代还有个很大问题就是通讯手段不发达,往往地方上的事情,中央很晚才能知晓。如果遇到刻意瞒报,更是无从了解地方详情。

若省郡守,县皆径达,事不拥隔,官无留滞。三代之风,虽未可必,简一之化,庶几可致便民省费,在于此矣。

撤除了郡守这一层,县里便可以直接通达上层,事情的上传下达便不会壅塞堵滞。

此外,夏侯玄还为新的体系打了两个补丁。

1、根据人数来合理设定官职:制使万户之县,名之郡守;五千户以上,名之都尉;千户以下,照旧称为令、长(令长如故)

2、业绩好,能力强,就让他挑更大的担子,其所治理的人口、权力也随之增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所牧亦增。

牛不牛,这不就是官员任用的合理制度嘛?(此进才效功之叙也)

能力越强,职责越大,如此官职与才干可以匹配,治理和功绩井然明朗,任免升降就不会乱了。

此外,夏侯玄还严厉抨击了九品中正制,因为曹爽被定性为逆贼,因为夏侯玄的很多改革措施史官都没有记载在其传记中,而是放在了一些较为偏僻的角落,夏侯玄对九品中正制的意见就放在了与司马懿的书信上。

曹魏以来,中正官权力过大,人物的升迁取用,全在中正一句话上,各地中正官一手包揽本地士人的选拔权,造成地方世家豪门势力膨胀。

中护军夏侯玄言曰:岂若使各帅其分,官长则各以其属能否献之台阁。台阁则据官长能否之第,参以乡闾德行之次,拟其伦比,勿使偏颇。中正则唯考其行迹,别其高下,审定辈类,勿使升降。台阁总之,如其所简,或有参错,则其责负自在有司。官长所第,中正辈拟,比随次率而用之。如其不称,责负在外。然则内外相参,得失有所,互相形检,孰能相饰?斯则人心定而事理得,庶可以静风俗而审官才矣。

总结​一下:

官员的升迁选拔,不再由中正官一家说了算,而是由尚书台决定。中正官只考察人物品德,再由其上级领导负责能力的评级,最后由尚书台拍板。这样的话,选拔人才的权力就从中正官收回到了中央。

如果曹魏真能按照夏侯玄的建言进行改革,也许后来的西晋的人才不会断档的如此严重,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西晋有拿得出手的名将嘛,五胡乱华惨剧​也许就可以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郡县   太守   夏侯   中正   台阁   官长   郡守   县令   刺史   称得上   古代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