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精明”的魏明帝,为何在托孤的问题上摇摆不定?

前言

东汉末年开始,自秦汉以来维系近四百年的统一王朝分崩离析。在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中,有识之士们在寻找并重建适应新形势的政治与思想体系。“变”与“乱”不仅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社会与思想特点,也为魏明帝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背景基础。本章从明帝身世经历、社会与思想三个方面展现魏明帝思想的背景。

一、魏明帝身世与经历

魏明帝曹叡为曹魏正式建国后的第二位君主,从黄初二年被立为太子登上帝位,到景初三年驾崩,在位十三年。他的即位过程与即位后面临的局面都并不顺利。

经历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到三国鼎立局面确立的半个世纪,曹魏政权通过两代的积累,巩固了三国鼎立局面中实力最强的地位。虽然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但政治军事都已趋于稳定,明帝曹叡正是出生于此时。他是甄后所生,《三国志》中记载他“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裴注中又有补充:“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于尔三世矣。’至于原因史书中则讳莫如深,只提及甄氏对郭氏等受宠而自己失宠的境况颇有怨言。但对比其他史料我们不难发现,甄氏最初是袁熙之妻,邺城被破时文帝“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于是纳为妾室,即位后封为皇后。甄氏生于光和五年即公元183年,而文帝生于中平四年即公元187年。到被赐死的的黄初二年,甄氏已年近四十,人老色衰。最初是因色事人,色衰而爱弛,加之应对失当,造成了甄氏被赐死的变故。

虽然《三国志》将此变故对明帝造成的影响只模糊记载“以其母诛,故未建为嗣。”但不难推断甄氏被赐死这一事件极大的影响了明帝与文帝的关系。然而在文帝驾崩之前仍然立明帝为太子,原因有二:

第一点原因较为明显,文帝缺乏其他更好的继承者。史料中记载文帝生有九子,从表面看并不缺乏太子人选,但文帝九子中赞哀王、东武阳怀王、清河悼王和广平哀王早夭,长大的只有五子。而在剩下的皇子中,黄初七年文帝驾崩时只有明帝一人成年。少帝登基会影响政权稳定,因而文帝不得不选择唯一的成年皇子明帝作为继承人。第二则是明帝在甄氏被赐死风波后的表现可称无可指责。

虽然史料残缺不全无法复原明帝在黄初二年到黄初七年之间的具体表现,但从现存的几则记载中仍可揣度一二。“后不获已,乃敬事郭后,旦夕因长御问起居”,“世语曰:帝与朝士素不接,即位之后,群下想闻风采。”明帝尽心侍奉郭皇后,安分守己,同时谨守皇子本分不参与朝政,不再做出忤逆文帝的行为。以上种种令文帝逐渐改变态度,认为其对母后被赐死一事不再抱有怨言,最终在驾崩前夕将明帝立为皇位继承人。

但魏文帝在立嗣同时指派曹真、陈群、曹休、司马宣王四位重臣为辅政大臣,令人起疑。从历史上典型的几位为其设立辅政大臣皇帝——如西汉刘弗陵与曹魏曹芳——的情况中不难看出,他们多因年幼即位,先皇才为其设立多位辅政大臣。但明帝即位的时候已二十三岁,为他设立四位辅政大臣显得不合常理。且通过分析各位辅政大臣情况,也不难看出,曹休与曹真均是皇室宗亲,且在武帝文帝时期立有军功位列大将军之职,位尊权重。

陈群和司马懿则皆为世家大族子弟,陈群是文帝心腹文臣,为文帝设立九品官人法这项重要选官制度;司马懿为武将,也有卓越军功。设立四位位高权重的皇室宗亲、文臣武将作为辅政大臣,定然会对刚登基的明帝造成极大掣肘。且参照前文所述明帝即位前不接朝臣的表现,他即位后的权力困境不言而喻。

文帝为何要在立明帝为继承人的同时,又为其设下此困局已无从得知,但可大胆推测此中定然包含对明帝的怀疑与不信任,否则也不会在只有明帝一位合适继承人的情况下,于驾崩前夕才选定太子。无论文帝为明帝设立四位权臣辅政是出于何种考虑,都为其即位后的施政带来诸多困难。而明帝如何处理这一困境,在十三年的统治时间里维持了魏国较为稳定的朝局;同时其政治与学术思想有特点,对魏国乃至魏晋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

自秦汉以来,凡是王朝建国后必然实行诸多中央集权的措施,以维护政权的稳定与统一。曹魏处于三国战乱时期,君主集大权于一身不仅是趋势更是客观形势的要求。但弊端也较为明显,一旦皇帝能力不足或者耽于享乐,大权旁落至亲信(外戚、宦官)手中,前文论述明帝即位时面临四位权臣辅政的局面,因此迫切需要收揽权柄。而曹休与曹真也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于太和二年和太和五年相继去世。四位辅政大臣仅剩陈群一人未出都城,但并未掌握军权,因而对明帝的权力影响有限。

二、魏明帝政治思想的的保守特点

虽然明帝一朝时基本维持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国内外局势均趋于稳定,但战事却从未停息。魏明帝于黄初七年五月即位,八月孙权即遣兵进攻江夏郡。由此开端至魏明帝驾崩时,魏蜀吴三国进行了大小七次战争,此外与北方少数民族鲜卑、羌等也有数次战争,对内则有孟达与公孙渊的叛乱。魏明帝在位期间战事几乎从未停息,连年征战不休,但无论在对内还是内外的战事中,明帝在战争中都体现出保守的思想特点。

魏明帝在魏蜀吴三国战争中始终坚持保守防御观点。战争均是吴蜀两国对魏国的主动进攻,其中太和二年与青龙二年更是两国联合出兵。明帝时期北方胡人中主要是鲜卑首领步度根与轲比能数起风波。自东汉末年鲜卑首领檀石槐帝国瓦解以后,鲜卑部族轲比能与步度根兴起掌控了北方大片地区,双方在武帝文帝时期数度交锋,“至黄初五年,步度根诣阙贡献,厚加赏赐,是后一心守边,不为寇害,而轲比能众遂强盛。”太和五年,轲比能率部至幽州贡上名马,示意归附,但在青龙元年,“比能诱步度根深结和亲”,并州刺史毕轨出兵威慑,与轲比能军交战不利。

于是步度根与轲比能两部联合,侵犯边境,至此明帝才派将军秦朗讨伐,轲比能部将反叛,魏军胜利,步度根也被轲比能所杀。青龙三年,明帝派韩龙刺杀轲比能,拥立其弟,终于令北境平定。与魏蜀吴三国间的战争相似,轲步二人反叛前,明帝一直采用“务欲绥和戎狄,以息征伐,羁縻两部而已”的保守措施,未曾主动出击。

在对内战争中,明帝依然延续保守思想。公孙氏自东汉末年起就掌控辽东地区,虽然公孙度与公孙康都向曹魏政权示好,且接受了曹魏的封号,但实际上公孙氏一直是名义上归附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致力于统一的曹魏政权对相对独立的辽东应早有兼并之意,但条件一直不成熟。孙渊成年后于太和二年夺取叔父辽东太守之位,魏明帝此时即位不久,大臣刘晔上书认明确指出“公孙氏汉时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而世权日久。

今若不诛,后必生患。若怀贰阻兵,然后致诛,於事为难。不如因其新立,有党有仇,先其不意,以兵临之,开设赏募,可不劳师而定也。”作为相对独立的地方政权,其存在对中央始终是不稳定因素。然而魏明帝并未采纳,而是承认了公孙渊辽东太守的地位。

此后,明帝也一直以羁縻政策对待,而公孙渊则一直怀有二心,与孙权互通使臣暗中来往,但又担心与孙吴相隔太远无法相互照应。因此斩其来使,明帝于是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但在加封时,公孙渊对明帝来使十分不恭。到青龙元年,明帝认为统一时机成熟有意征讨公孙渊,排毋丘俭担任幽州刺史,屯兵辽东边境,但接战不利,于是公孙渊自立为王,正式反叛。青龙二年,派司马懿率领大军征讨公孙渊,激战两月终于攻破襄平城,杀公孙渊父子,辽东平定。平定公孙渊也成为司马懿一项重要功绩。

三、魏明帝禁浮华的措施与意义

曹魏政权历来反对浮华交游之风,武帝、文帝两朝皆有打击,终于明帝一朝演变为“太和浮华案”这一打击浮华交游之风的重要事件。

在曹操时期,就已处死以孔融为代表的一批名士以禁止浮华交友这一行为。文帝也有相似论调,魏文帝《典论》:“桓、灵之际,阉寺专命于上,布衣横议于下,干禄者殚货以奉贵,要名者倾身以事势,位成于私门,名定于横巷,由是户异议,人殊论,论无常检,事无定价,长爱恶,兴朋党。”并有大臣刘馥上书,恳请整顿太学,严选老师与学生,“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浮华交游,不禁自息矣”。

表明对华交游行为的反对态度。而至魏明帝时期,则发生了著名的浮华案。浮华案起因为,太和六年建安老臣董昭上书痛斥浮华交游之风,称“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脩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歎,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魏明帝随后立即下诏“帝于是发切诏,斥免诸葛诞、邓飏等。”

在此之前的太和四年,魏明帝已下过《策试罢退浮华诏》,称经学废弛“将进用者不□德显乎,其令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传士策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对浮华交游的行为表达过不满,因此在董昭上书后迅速罢免浮华交友分子,并在整个明帝时期都不予录用。

此次罢免的共有十五人,其中包括有四通八达三预之称的夏侯玄、诸葛诞、邓颺、何晏、李胜、丁谧、毕轨以及刘熙、孙密、卫烈等人。细查罢免众人情况,以太和年间交游清谈领袖人物何晏、邓飏和夏侯玄最为有名。时人称“是时何晏以材辩显於贵戚之间,邓飏好变通,合徒党,鬻声名於闾阎,而夏侯玄以贵臣子少有重名,为之宗主,求交於嘏而不纳也。”而明帝对他们的态度多不予欣赏。何晏是汉末大将军何进之孙,随母亲尹氏入魏宫,是曹操宠爱的养子。史载何晏与文帝关系紧张,所以在文帝在位时期都未被录用。到明帝时,何晏的境遇有所改善,但只从“无所事任”变为冗官。

何晏年少时就以才学闻名,因而明帝令其吟诗作赋,但并不尊重。“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夏侯玄,字太初,出生于著名的夏侯氏家族。不仅数代军功显赫,同时有良好的文化积淀。黄初六年时年十七岁的夏侯玄继承父亲爵位,弱冠便为散骑黄门侍郎。

在曹魏时期,“散骑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选。”时人评价夏侯玄“朗朗如日月之入怀”。但他因与明帝皇后之弟同坐时面露不悦之色,被迁为羽林监,政治上也不得志。邓飏同样年少得名,明帝时担任尚书郎,因事免官,浮华案之前担任中书郎一职。诸葛诞明帝在浮华案中对其态度也较为严厉:“言事者以诞、飏等脩浮华,合虚誉,渐不可长。明帝恶之,免诞官。”而在明帝期间被打击并不予录用的何晏等人却恰是“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

这一时期思想界经历了从儒学到名理学至玄学的发展过程,夏侯玄崇尚自然,何晏提出“贵无”与“无名”观点,皆为魏晋玄学形成时期的重要人物。魏明帝通过浮华案将此批士族子弟兼名士打压,止住社会上交游清谈的风气,实际上也阻碍了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但其后曹爽主政时,明帝时期的浮华党人却成为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其思想也得到认同并广为传播。综上所述,魏明帝只是暂时用行政手段将此风气打压,在明帝去世后具有早起玄学思想的浮华党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引领思想界的发展。

结语

对待学术思想上,魏明帝从维护政权稳固目的出发推崇儒学,打压后来成为玄学思潮创始人的浮华党人。客观上促进儒学思想的传播,阻碍玄学思想在其朝代的形成与发展。但用行政手段只能暂时抑制,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膨胀,玄学思想最终在曹芳时期得以形成,并成为魏晋时期的主流思想。此外正统玄学并未完全抛弃传统儒家思想,而是将其融合改造为适应统治着要求的新统治思想,儒学也得以继续为统治者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辽东   公孙   太和   玄学   摇摆不定   浮华   大臣   政权   精明   夏侯   时期   思想   魏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