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国壁纸在英国社会衰退的现象背后,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英国社会,“中国风”热潮从17世纪开始到18世纪中后期结束,中国壁纸作为英国社会的奢侈品,在18世纪持续热销追捧,这一现象在19世纪落下帷幕。

在18世纪“中国风”艺术以各种方式出现时,英国社会都会有非常夸张的热情反应。

与此同时,这种对中国风的夸张追求和赞扬使英国社会的作家、评论家、经济学家等人感到困惑。

随着流行风尚的改变和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国力和文明停滞不前,西方文明已经高度发展,英国社会失去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追求,中国风逐渐衰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英国国民意识提高,对奢靡物质生活和英国文化的批判思考,对奢侈品消费提出质疑和批评

基于中国壁纸在英国社会衰退的现象,从多方面分析中国壁纸在英国社会衰落的原因。

对中国壁纸品味和艺术性的质疑

中国壁纸以及中国风格(使用中国元素和工艺)的装饰风格在欧洲持续超过一个世纪的时尚,尤其是大多数英国人都至少有一个中国房间,房间里装饰有中国壁纸,进口或是仿制的中国风壁纸,到18世纪末,这种风格的壁纸出现在英国各种大小的房子中。

中国壁纸在乡村别墅的展示标志着新消费者革命的参与,并成为英国重商主义者的一部分。

此时期该主义者认为英国为扩大对国外商品的购买将货币输出国外,但原则上,购买的外国产品总额不大于在本国出口产品总额。

这部分制造商仿制中国风产品试图来替代进口的外国商品,威胁到原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美德,更使贵族能够豪华享受的特权下移到平民百姓。

英国进口的奢侈品中国壁纸挂于四壁供人观看欣赏,不仅成为实用日用品,也成为审美的工艺品。

整个18世纪,英国社会的评论家、艺术家、历史学家都对这种风靡中国壁纸的现象进行攻击,对中国壁纸的品味和艺术性提出了质疑,制作单色版画的杰出雕刻家约翰·巴普蒂斯特·杰克逊无情地攻击公众对于中国壁纸不可理喻的追捧。

他批判了“选择中式风尚的储君”,指责他们“追求的口味会促进怪异,畸形和丑陋,并拒绝健康,和谐和美丽。真正明智的人会讨厌这些劣等的画作。”

这么无情地攻击中国壁纸,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壁纸热销影响了其版画生意。

此外,艺术家们对于中国壁纸的艺术性进行批评,认为毫无艺术性可言,是一种大量流水性的作业,平面化,人物形象差别不大,认为中国的画工是智慧的机器,并非纯粹的创作,艺术水平极低,认为中国壁纸的商品性高于艺术性。

当时英国贵族女性对中国壁纸的喜爱,即使认为中国壁纸俗气品味很低,也有不受控制的消费欲望,在1749年,“蒙塔古给她姐姐的信中承认她在在嘲笑中国风俗气的同时采用中国壁纸的时尚样式”。

中国壁纸作为商业化的文化商品,在蒙古塔的蓝袜社活动带领下将女性与时尚与中国房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般是粘贴在卧室、更衣室和会客厅的空间,这些区域都是与女主人相关联,女主人可以在这里接待她们的亲朋好友。

因此,中国壁纸的使用具有明确的女性内涵,影响了男性领域,一部分男权主义者认为“中国房间的出现是根植于感性和肤浅的女性品味。

一位当代的作家讽刺了中国房间,原有壁板被装饰有小鸟,动物和鱼类、人物的中国壁纸所取代,并且认为这些图像不仅颠覆了自然秩序,而且颠覆了男性的主权和婚姻

对奢侈品消费的思考与批判

16世纪英国政府颁布抑奢法案是维系社会等级秩序和限制人们过度消费超越本身的社会等级,维护贵族特权。

但很快英国人在17世纪初期抛弃了抑奢法案,随着社会变革,商业革命和农业革命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时期英国社会新增了很多腰缠万贯新贵们。

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品味和身份地位,大兴土木,挥金如土,模仿和追捧他们的上层社会的贵族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所使用的物品,购买各种新式商品和东方奢侈品,相互攀比,整个英国社会皆是如此,相互竞争,各种奢侈之风盛行。

英国人疯狂消费奢侈品的行为,引发了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英国社会对奢侈消费的大讨论,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乔治·贝克莱,对于这种奢靡之风的批判。

他认为随着海外扩张贸易带来的外国文化会对英国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并且认为这些海外的奢侈品对英国社会的发展是有害的,相当于罗马帝国被懒惰和奢侈毁灭一样。

大部分社会评论家认为奢靡之风会破坏英国社会等级秩序和美德,将奢侈与邪恶联系在一起看待,此时英国社会将中国壁纸已经与享乐、昂贵以及奢侈划上了等号。

但是消费社会的出现不可否认促进消费市场的需求,引发消费热潮,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公众意识的增强,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观念产生变化,英国社会经济学家、社会评论家等将奢侈消费与世界商品的联系起来讨论。

将英国处于世界中心的地位来看待,新的认识即中国的奢侈品输往英国,视为英国的物品同时也是世界的物品,奢侈消费的讨论不再是仅限于对新贵们奢靡腐败生活的批判,而是英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包括心理学关注的焦点

新崛起的新贵们对于奢侈品的追捧,带动了消费热潮出现,商业和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激发了新式的消费品的出现,正如奢侈品中国壁纸的影响下,奢侈消费引发流行风尚,英国工厂学习中国工艺仿制中国风壁纸,美感、精致和便捷性满足人们不同层次多样选择,促进英国经济发展。

18世纪20年代,笛福认为,“英格兰“勤奋的制造业从业者”,也就是她的工匠和贸易商们之所以能够生活幸福并不缺钱花就在于这种贸易带来的好处:就是这种贸易让我们的人民能在家中享福,它是这里人民幸福的源泉;

正因为节俭并非英格兰的民族品行,所以他们赚了很多钱,也花了很多钱;因为他们努力工作,所以他们生活幸福,吃喝不愁,穿着暖和的衣服,并且住着舒适的房子!

不过度的奢侈消费其实是一种感官享受,同时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商业的繁荣,购物者也不再局限于上层社会的贵族们,购物者之间与经销商之间,交易过程也是一种社交文化,奢侈消费形成了流行风尚。

需要高雅文化空间来展示自己的品味和审美,例如沙龙、中国房间等场所,社交和流行时尚的也满足人们对于便利和舒适的生活品质追求,奢侈消费的过程形成新的消费文化体系,体现生活品质和审美的变化过程。

中国风热情减退

中国风并不是一直在英国社会普遍流行的,英国社会对中国风的热情在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逐渐减退,这并不意味中国风在英国完全消失,而是中国风这股热情退去,英国社会关注的重点不在中国。

因此对于的追捧也逐渐落下帷幕,一些评论家认为这种风格缺乏逻辑和理性,而其他人则认为这种不准确和异想天开的风格是对真正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嘲弄。

首先主要原因在于1839年至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中英两国国力悬殊,中国政府很快关闭了出口和进口的大门,帝国主义侵略和资本主义的压榨,以及广州十三行遭遇毁灭性的火灾

广州作为全球性的贸易中心地遭遇巨大打击,营商环境发生剧变,广州生产商受搬迁、贸易制度、政局动荡等方面的影响,每况愈下,那时欧洲社会对中国已经失去了早期的浪漫幻想和兴趣。

罗伯特·福特这样说道:

“然而当一经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我们看不到一个迷人的仙境,而是发现中国与其他国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中国社会很久以前就进入了文明时代,西方社会当时处于边远荒凉地区。但是,如今这些西方国家的文明已经快速发展。但中国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英国社会对中国幻想的破灭,落后的文明与中国各类艺术商品遭到英国社会的轻视,中国艺术不如以前流行。

其次是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生产和生活的舒适便利让人们怀念以前的古典主义,追求沉稳、内敛的艺术风格,审美趣味逐渐转向了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有着庄重肃穆严谨的特点,与洛可可风格的繁琐精巧不对称特点不匹配,中国风格不如古埃及风格更能融入严谨内敛对称规范的艺术风格。

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技术创新和工艺革新,英国市场不仅生产和进口的中国壁纸,不止是供于精英贵族的使用,而且满足欧洲中产阶级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的需求,但是英国社会审美口味和对产品需求的改变。

与洛可可风格繁华华丽的奢华追求不同,转而喜欢简单朴素风格,英国工厂顺应市场流行,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壁纸的设计为中世纪和徽章等文艺复兴风格,将花卉、叶子等自然主义的复杂图案减少为一系列正式、对称的形状,生产符合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产品

中国风热情减退最后的一个原因,中国壁纸逐渐衰退可能与摄影技术的发明有关,东方早在18世纪对于西方而言是一个神秘的国度,来到东方的西方商人、传教士以及旅游家都会写下游记,描绘记录下中国的风土人情、动植物、生产制作等真实的图像。

欧洲人早期认识的东方都是通过游记的图像以及东方商品如中国壁纸上所描绘的真实的中国景象。

18世纪的中国壁纸的热销反映了西方了解东方的好奇心理和对东方艺术品的热忱,西方积极扩大商业版图对于中国壁纸的需求可能更多倾向于了解和认识中国的真实情况,但19世纪摄影术的发明,代替了中国壁纸的视像记录功能,能够直接拍下真实中国的各种画面。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中国   壁纸   世纪   社会   英国   艺术性   国风   奢侈品   奢侈   现象   风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