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曾经的故土,见证第一个中俄条约的地方

尼布楚,俄罗斯称为涅尔琴斯克,位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曾是中国领土,1689年,中俄双方使团在尼布楚城签订条约,同意两国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并将尼布楚地区割入俄国版图。



尼布楚俄罗斯远东重镇赤塔以东305公里处,有座像尘埃一样普通的西伯利亚小城涅尔琴斯克。这个俄罗斯地名对中国人来说恐怕很陌生,不过300多年前,中国与西方正式签订的首份条约就产生在此地。它就是尼布楚。

位于俄罗斯的外贝加尔边疆区境内,被俄罗斯称为涅尔琴斯克,在涅尔恰(Nercha)河畔。在清朝初期属于中国蒙古族的游猎地,后来被沙俄侵入并建立据点,改称“涅尔琴斯克”。

1689年,中俄双方使团在尼布楚城签订条约,同意中国和俄罗斯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并将尼布楚地区划入俄罗斯国版图。


尼布楚是大陆性气候显著。1月平均气温-33--26℃,7月17-21℃。年降水量240-400毫米。大部地区有多年冻土。有铜、煤、铁、金、锡、钼、铅、锌等矿藏。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有铁路支线同西伯利亚大铁道相接。有电机、酿酒厂、肉类联合企业及机械化养禽厂。


尼布楚中国和俄罗斯贸易中心之一。尼布楚的布京宫当地的名胜风景,内有雅致的壁炉,盘旋的楼梯,漂亮非凡的拼镶式地板,大幅彩色玻璃画,还悬挂了当时从巴黎买回的世界最大的镜子。宫内还有音乐厅、家庭博物馆和藏书3万册的图书馆。到尼布楚旅游的人,都要去那里参观。


尼布楚呈鲜明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干燥又漫长,夏季多雨。7月南部平均气温在16-19度之间,北部则达不到16度。南部年总降水量为350—650毫米,山地在600—1400毫米之间,北部降水量只有300—500毫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8月。夏季,伊尔库次克市由于受贝加尔湖的调节,气温较凉爽,这里成为避暑的胜地。


尼布楚矿物资源主要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与贵金属、萤石、煤、泥煤、各种建筑材料以及矿泉水等。铁矿石产地集中在北部地区,该地区还出产铜、钛、磁铁矿、钼矿的等。西部和北部地区生产大量的煤矿石。黄金、锌-铅矿石的矿层多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赤塔州共有24处含是石煤与泥煤的矿层,总储量达69亿吨,较大的煤矿分布在贝-阿铁路沿线地带,如这一地区的阿莆萨特煤矿区,尼布楚工业的主要部门为矿山开采(黄金开采、辉钼开采、含铅矿开采、煤业开采)、黑色冶金业、机械制造(机床、压缩机制冷设备的生产)、林业、木材加工业。

尼布楚的白银储量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在俄罗斯名列前茅。自1704年开始,尼布楚矿场作为沙俄唯一的矿场开始生产白银。最早产出的银子被用在献给彼得大帝的银帆船杯上。帆船模型在当时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礼品。到2009年1月为止,涅尔琴斯克船杯仍然还被保存在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内。

继建成银矿之后,尼布楚附近陆续又建起了很多工厂。每个工厂都配有流放监狱,住满了从各地来的苦役犯。著名的俄罗斯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被流放到当地。虽然条件有限,但尼布楚人并不愁吃喝,根据资料记载,从前那里的50个村民一天能捉4000头野羊,捕鱼更是容易事。尼布楚很早就是中国和西伯利亚贸易的重要通道,中国商队带去最多的是茶叶。

1689年清朝和沙俄在这里签订《尼布楚条约》,以后成为中俄贸易中心之一。另一方面,以被流放者为主的移民涌入和矿产的发现,使之成为外贝加尔的主要城镇。西伯利亚铁路落成后赤塔取代了尼布楚的地位。


从16世纪后期沙皇伊凡雷帝时开始,沙俄开始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殖民过程。1636年俄国人到达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这个地区成为了俄国人的殖民地。 当俄国的势力接近清代中国时,便发生了军事冲突。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抢夺粮食和貂皮。

1652年(清顺治九年),俄国人东入黑龙江,“驻防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章京海色率所部击之,战于乌扎拉村”。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之后中俄之间发生多次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

1657年,沙俄派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在边疆人民奋起抵抗下,清政府曾一度派兵收复过雅克萨。并曾多次敦促沙俄进行谈判,可是俄方却置之不理。

1685年,清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派将军彭春5 月22日从瑷珲起兵约两千人,分水陆两路围攻雅克萨。

1685年5月25日在凌厉的攻势面前,侵略军被迫投降,答应撤退,但当清军一离开,又偷偷开进雅克萨城重建据点。第二年,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经过几个月的战斗,侵略军头子托尔布津被击毙,俄军伤亡惨重,雅克萨城指日可下。这就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萨之围”,并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中国举行边界谈判,十一月,清政府为表示谈判诚意,宣布无条件停火,停止攻城。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尼布楚条约》正式签字。两国在雅克萨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后于1689年8月27日,俄罗斯全权代表陆军大将戈洛文和清王朝全权代表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国舅佟国纲在尼布楚签定的边界条约。

条约有满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本,以拉丁文为准,并勒石立碑。碑文用满、汉、俄、蒙、拉丁五种文字刻成。根据此条约,俄国失去了鄂霍次克海,但与清帝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此条约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划分俄国和中国,但没有确定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

1693年,俄国派使节赴北京觐见要求通商,由于其使节行三拜九叩礼,康熙皇帝非常高兴,特准俄国在北京建“俄馆”,每三年可以派200人商队入京逗留80天,其他国家不得享受此待遇。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间的条约。签订这个条约的中国政府是清朝廷,但使用的国名是中国。比如中国首席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就是说,他是中国皇帝钦差,行使中国主权。《尼布楚条约》对疆界划分与两国人民归属的称谓,使用的是“中国”与“中国人”来称呼。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取代此条约,确立了俄罗斯和中国的疆界。历史学界认为,中俄《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它遏止了俄国向东方的侵略扩张。中国方历史界一般给予《尼布楚条约》正面评论,认为该条约是两个主权国家的正常边界条约,是平等条约。而俄罗斯历史界一般则不这样认为,认为后来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才是真正的平等条约。

清初属中国蒙古族游猎地区内。位于贝加尔湖以东,石勒喀河支流尼布楚河口附近,今俄罗斯境内涅尔琴斯克。尼布楚,由尼布楚河得名。亦作“尼布潮”、“尼布抽”等。《盛京通志》记载,此城“在江城西北二千余里”,原为我国蒙古族茂明安等部游牧区。清初,沙俄侵入其地,建立据点,改称“涅尔琴斯克”,遂成为黑龙江中上游一带殖民势力的中心。

尼布楚见证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的签定,也让沙俄在此有了立足之地,从此开启了掠夺蚕食我国领土的步伐。愿国家越来越强大,被人欺负凌辱的历史不再出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尼布楚   额尔古纳   沙俄   条约   蒙古族   西伯利亚   俄国   俄罗斯   故土   中国   见证   地区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