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总吨位排行世界第三的沙皇俄国,为什么不是海军强国?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国土面积世界第一的沙皇俄国败给了领土面积只有其1/60的蕞尔小国日本。

其中震惊世界的对马海战,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东乡平八郎,经此一役,一战封神,获得了“东方纳尔逊”的称号。

庞然大物一般的沙皇俄国无法想象会败给日本,日俄战争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的较量,沙皇俄国虽然很重视海军的发展,海军军舰的总吨位位居世界第三。

但俄国本身依然是一个陆权国家,所以依旧习惯用国土面积来丈量国家实力,为什么说这种视角,让沙皇俄国无法正确评估日本的实力? 本文将重点从海权的角度去看待日俄战争。

在日俄战争之前,虽然日本的海军扩军计划,引起了俄国人的注意,但是俄国人并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一方面东正教让俄国人有一种救世主情结。

另外一方面俄国的主要对手是大英帝国,即便在甲午战争以后,在俄国人眼里日本还是一个“东方国家”,这在当时就是落后的代名词。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沙皇俄国的国土面积过于庞大,资源总量远超日本,如果以陆权国家的视角来看是没有错的。

在日俄战争之前,包括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内的整个俄国高层对日本不屑一顾,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海军将领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认为日本根本没有胆量单独挑起战争,所以在外交上格外强硬。

除非俄国在欧洲爆发战争,否则日本是不会轻举妄动的,日本陆军在欧洲的情报非常清楚当时俄国高层的想法,但是他们对日本一无所知,即便是在远东离日本最近的太平洋舰队也是如此。

轻敌的代价

1904年2月6日,日本与俄国断交,今天开了这是一个非常异常的举动,但这并不妨碍“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上的歌舞升平。

2月8日,俄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斯达尔克上将,正在为他的夫人举办生日派对,俄国不少上层权贵到场庆祝,舰队全体指挥官和旅顺的各界要人齐聚一堂。

包括远东总督阿列克塞耶夫,整个海军俱乐部非常热闹,这场晚宴把旅顺的海军基地灯火通明,突然,从港口方向传来一阵轰隆隆的炮声,窗上的玻璃剧烈震动。

紧接着窗外接连闪现出无数道光亮,总督阿列克塞耶夫热烈地向斯达尔克上将致谢,感谢这突如其来的“礼炮”,斯达尔克以为是副官故意制造的“惊喜”,欣然接受了上峰的感谢。

可是这并不是什么庆祝礼炮,日本海军趁着司令夫人晚宴的机会,在夜色中偷袭了俄国的军舰,还未交战,就先损失了1艘重型巡洋舰和2艘战列舰。

其中俄国花重金从法国订购的“皇太子号”战列舰被重创,等到俄军搞清楚状况,准备反击之时,日军已经消失在夜幕中,无影无踪了。

这一次偷袭,让俄国太平洋舰队遭遇重创,多艘主力战舰损坏,失去活动能力,只能龟缩在旅顺港口被动防守。

日俄战争正是以这种方式开始。《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日本海军的偷袭就是“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

斯达尔克作为俄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对日本发动的偷袭竟然浑然不知,给日俄战争带来一个灾难性的开始,俄国海军中并不是所有将领都像斯达尔克这样。

2月6日,日本与俄国断交当天,俄国海军中将马卡洛夫就已经察觉到了异常,他曾经致电俄国海军部,提醒他们提防日本舰队的偷袭。

但是那些昏聩的官僚们对于马卡洛夫的提醒置若罔闻,根本就没当一回事,反而对他冷嘲热讽,马卡洛夫是俄国著名海军将领,一个天才级别的海军军事专家,海军基层官兵中威望很高。

但当时的沙皇俄国官僚主义盛行,一些尸位素餐的贵族把持这关键岗位,官僚主义盛行,傲慢和轻敌的思想在这些人中弥漫,太平洋舰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俄国人忽略了日本在海军方面的优势,因为如果只论海军军舰的吨位,俄国三大舰队的总吨位是日本联合舰队的3倍,但是远东地区,这种优势瞬间就没有了。

海军装备与海权强国

尽管俄国十分重视海军的发展,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时期的三大海军的总吨位堪称世界第三,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沙皇俄国已经是一个海权强国。

所谓“海权”可以理解为,国家的立国之本是否关键依靠海洋,海权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都与海洋息息相关。

在日俄战争之前,虽然沙皇俄国的海军实力其实并不弱,但俄国没有海权优势,相反俄国海军的战略困境还非常明显。

因为地缘的关系,三大海军无法合兵一处,发挥最大战斗力,所以俄国海军的实际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无论俄国选择优先发展哪支海军,都会让其陷入“三难”的境地。

无论选择哪个区域优先发展,另外两个区域的对手都会找机会,让其顾此失彼,在帝国主义列强林立的时代,没有哪一次战争是单打独斗的。

当俄国优先发展波罗的海舰队的时候,英国会在黑海和远东给俄国找麻烦,当优先发展远东的太平舰队的时候,英国又会在欧洲和黑海有所行动。

日俄战争更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俄国和日本都需要各自拉拢了盟友,欧洲各国更是各怀鬼胎,俄国与盟友法国在欧洲的利益一致。

但是俄国在远东的利益与法国的关系不大,与德国的关系也不牢靠,还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德国甚至希望日本可以在远东削弱俄国,从而减小在俄国在欧洲的压力。

而英国、美国作为海权国家,在对付俄国的问题上,与日本的利益相对一致,不仅帮助日本提高战舰和海军技战术水平,还为其提供战争贷款,正是有了不菲的战争贷款经济的支撑,日本才能和庞大的俄国掰手腕。

历史上俄国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出海口,本质上就是在与海权国家竞争,俄国自18世纪初,彼得大帝时代开始就一直在寻找通往世界大洋的出海口。

但是悲催的是,俄国所有的出海口,都因种种原因而无法舒畅的通向四大洋。

北冰洋区域,因为气候极端恶劣,常年冰封无法航线,且海岸线离俄国的人口和工业中心过远,俄国无法在此找到进入世界大洋系统的通路。

波罗的海区域,俄国拥有其东南海岸线,但是同样由于气候的原因,只有南部海域全年不冰封可以通航,但是俄国的海军基地利耶帕亚与德国边界太近,所以极易遭到德军的封锁。

在黑海区域是内海,不但奥斯曼土耳其可以限制俄国通航,黑海海峡虽然与地中海相连,但是这里是多国公约限制下的地区,俄国军舰要想进入地中海阻力很大,极易遭到英国海军的封锁。

而在远东的日本海区域,虽然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以及强占得来的旅顺港两个港口,但是位于欧洲的圣彼得堡太遥远。

同时日本海大半由日本的各个岛屿以及朝鲜海峡所环绕,也限制了俄国海军通往太平洋,虽然有太平洋舰队,但是活动区域主要在黄海和日本海附近。

在俄国眼里,日本虽然是一个蕞尔小国,但是日本和英国、美国一样,从来不缺出海口,直接可以面向太平洋。

日本的海权优势

海权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所有利益几乎都在海洋上,商品的进出口需要通过海洋,所以军事力量与也必须分布在海上。

控制关键的航道和特定海域的制海权,所以集中精力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既能服务于军事需求,也可以保护其海上经济利益。

陆权国家的发展不全依赖海洋,而是通过铁路向周边国家辐射,那么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的代价非常高,目的往往偏向于防守,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西伯利亚铁路

还会影响陆地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对沙皇俄国来说,就有点“穷兵黩武”的味道,军事需求与经济需求相互矛盾。

除了没有像样的出海口之外,庞大的陆地面积也是沙皇俄国海权困境的原因,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陆军,财政状况根本无法支撑三大海域舰队力量同时、同等发展。

再加上当时的沙皇俄国的经济主还是以农业为主,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并不充分,财政问题就会非常突出,除了陆军要拿走大部分资源之外,俄国的三大舰队之间也需要相互争夺资源,即便是在战争期间,与很难拧成一股绳。

俄国海军的内耗

1905年爆发的对马海战,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惨败的一个主观原因是,沙皇尼古拉二世本来命令,从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中抽调精兵强将前去支援。

但是由于俄国海军内部的派系斗争,波罗的海舰队总司令彼里吕耶夫中将便将抽调精兵,变成了清理门户,因为俄国三大海军的是存在竞争的,谁会把自己的精兵强将拱手送人呢?

舰队内的各种老油条、混子以及临时招募的新兵,缺乏战斗经验和训练,甚至还包括一些有革命党嫌疑的成员,都被彼里吕耶夫趁机“扫地出门”。

从一定程度来说,太平洋第二舰队根本就不是什么精英远征军,而是“劳改远征团”,其结果可想而知,临时组成的太平洋第二舰队变成了乌合之众,综合素质和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海权国家的制度优势

那你说日本海军内部就没有派系斗争吗?当然有,矛盾是无处不在的,问题在于斗争本身是否有利于战争胜利,在日俄战争之前,日本海军内部也存在派系斗争,萨摩藩出身的往往能身居高位,虽然日本海军和陆军一直矛盾不端。

但是海军内部的和俄国完全不一样,因为只有一只联合舰队,由日本海军省直接领导,在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之后,还是二把手的山本权兵卫,就在海军大臣西乡从道的支持下,对日本海军进行了改革。

俄国人是很难想象当时身为海军大佐的山本,竟然可以让8个将军和89个校官卷铺盖走人,据说手段非常强硬。

山本权兵卫(右一)

他在桌上放着一把短刀,挨个接见这些不适合打仗的军官,直接宣布他们下岗,不管是将军的怒吼,还是普通军官的苦苦哀求,他都无动于衷。

他清理的这些人包括萨摩藩同乡、前辈和还有明治维新中立过功的军官,甚至在日俄战争之前,山本权兵卫临阵换将,让已经退休的东乡平八郎担任总司令,让秋山真之和岛村速雄担任其参谋。

这就是日本作为海权国家的优势,俄国的三大海军军舰的总吨位,虽然排名排名世界第三,不但在空间上无法形成合力,在组织架构上也无法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海权国家的技术优势

纵观历史上的海权强国,不仅有强大的海军、同时还从海洋上获取了丰富的经济资源,并且为了发展强大的海军,催生了各自时代的技术创新。

形成了正循环,强大的海军可以用来侵略获取殖民地,所以海权国家的经济需求和军事需求是高度重叠的。

例如: 16世纪的西班牙的“无敌舰队”、17世纪“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后来崛起的大英帝国几乎都是这样,甚至可以说,如果主要经济利益不在海洋上,很难发展出一支真正强大的海军。

因为没有内在驱动力,强大的海军必然带有进攻和侵略性,如果只是用来防御和威慑,那么要求就会低很多,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最新的技术和军事战术往往会滞后,就以无线电技术为例子。

伽利尔摩·马可尼

1896年,意大利科学家、工程师伽利尔摩·马可尼发明了一种无线电装置,并且获得专利,从此成为西方公认的无线电之父。

然而在无线电领域,还有一个被人们遗忘的俄国人—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他在1894年,就研制出了第一台无线电接收机,是俄国人公认的无线电之父。

遗憾的是,英国人更早把这项技术用于军事,尤其是海军作战,俄国海军并没有将其用在实战中,在对马海战中就可以看出来。

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

海军战术与技术脱节

1905年5月27日,日军巡洋舰“信浓丸”号在对马海峡南部海域,发现了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并立即给海军大本营发电报。

总司令东乡平八郎收到电报后,立即派出联合舰队主力包抄俄国舰队,但事实上俄国舰队已经截获了“信浓丸”号发出的电报。

而且还装备了德国最新制造的无线电信号干扰设备,俄军完全有能力实施干扰,从而阻碍日本舰队的行动。

但是总司令罗哲斯特文斯基对电子战一无所知,竟然没用这个设备,当他意识到自己失误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

俄国在海权上最大的劲敌就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日俄战争爆发之时,英国正是凭借着对世界海洋关键航道的控制。

让俄国海军陷入战略被动,迫使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长途跋涉,在英国的干扰下,沿途无法及时补给,在航行大半年之后,变成了强弩之末。

对马海战巨大的战损比,日本能够在只损失3鱼雷艇的情况下,让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全军覆没,纵观世界海战史也是一个奇迹。

但是在打赢俄国海军方面,靠的不完全是运气,而是海军装备的硬实力,在武器硬件方面,日本得到了英国的大力支持。

日俄海军的武器装备对比

俄国太平洋舰队在日俄战争之前总吨位大约19万吨,俄国太平洋舰队拥有七艘战列舰、八艘巡洋舰、13艘鱼雷艇和两艘炮艇。

再加上俄国西伯利亚舰队的两艘巡洋舰、两艘水雷巡洋舰以及12艘鱼雷艇和五艘炮艇,都驻扎在旅顺海军基地,在战舰数量上和吨位方面,日本略有优势,但是并不明显。

日本海军的真正优势在于战舰性能方面,甲午战争以后,日本海军省二把手山本权兵卫,在海军大臣西乡从道的支持下。

推出了野心勃勃的“六六舰队”计划,需要打造六艘排水量1万吨以上的战列舰和六艘准万吨级装甲巡洋舰。


战列舰和巡洋舰的配合作战,与坦克和装甲车有相似之处,战列舰主要负责火力输出,所以就会装备大口径火炮和装甲。

大吨位会限制其移动速度,而巡洋舰有非常好的防御能力,特点是航速快、机动灵活,能够在恶劣气候条件下长时间进行远洋作战,日本海军成体系作战的思维以及在日俄战争已经初见端倪。

但当时的日本造军舰的能力跟不上,就向英国定制了一批“敷岛级”战列舰,无论是在装甲、火力密度、命中率上都进行了优化。

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尤其是旗舰“三笠号”,采用了德国克虏伯公司的渗碳钢甲,6英寸(152.4毫米)的克虏伯硬化装甲,可以抵挡12英寸口径主炮(305毫米)的穿甲弹。

所以望用大口径舰炮击穿敌舰的主装甲带来击沉敌舰已经全无可能,如果想要击沉,除非交战距离够近。

在2000码(1828米)以内,瞄准足够准才行,这个距离太近了,两艘航速为18节的战列舰不到2分钟就会相撞,除非是要同归于尽,否则不会在这么近的距离交火。

所以大口径舰炮的优势就被拉平了,加上装填和发射速度慢,反而比不上中口径速射炮,只要装备数量足够多的速射炮,反而作战优势明显,日本的六六舰计划,就是朝这个方向发展。

俄国舰队的航速也普遍低于日舰,平均航速只有14节,而日本海军可以达到18节,在那个战列舰排队对轰的时代,航速快就意味着能抢占有利的作战阵型。

日本在战争爆发之前,在武器硬件方面做了充足的准备,除了6艘性能卓越的战列舰之外,日本还定制了6艘准万吨级装甲巡洋舰。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又在开战之前紧急抢购了2艘意大利制造的装甲巡洋舰。客观的说,就战列舰而言,双方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但俄国的巡洋舰确实拖了后腿,直接影响了俄国海军的统一作战,航速就是一个硬伤,俄国舰队大多都是一些航速慢的旧式军舰。

最快的一艘巡洋舰航速18节和战列舰的航速一样,关键是吨位只有0.6万吨,装甲不够结实根本不经打,日本的巡洋舰航速都在20节以上,最快的浅间级”巡洋舰航速高达21.5节,是准准万吨级的装甲巡洋舰,性能首屈一指。

这也就为什么,在1905年爆发的对马海中,日本联合舰队敢于冒险抢占T字形阵型的原因,面对在眼前U形大转弯的日本海军。

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没有打出什么致命的伤害,而日本在对马海峡中以逸待劳,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给俄国海军致命一击,整个日俄战争,俄国海军的总吨位损失了大约60%,海上力量遭遇重创。

可是说俄国海军在黄海海战和对马海战上的惨败是多重因素叠加的造就了,日俄战争也是近现代海战中的一个分水岭。

全文完,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请顺手点个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俄国   沙皇   海军   总吨位   航速   战列舰   巡洋舰   太平洋   军舰   日本   舰队   强国   战争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