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之乱与社会重塑:探究明代猺乱与教化之功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就导致中国历史上所有封建王朝都要面对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如何治理少数民族的问题。

少数民族治理问题在五代十国时期犹为突出,而自明朝开始,各少数民族反抗明朝统治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其中以广西“猺人”的反抗最为激烈,而明朝统治者平息叛乱的手段中,效果最好的并非武力,而是礼仪的潜移默化。

历史上的“猺人”

据传说,瑶族人是上古时代的九黎族的一支。历史上九黎族的首领是蚩尤,当年蚩尤带领九黎族与黄帝争夺天下,失败后被杀。

而蚩尤领导的九黎族大部分融入了黄帝所领导的炎黄部落,而瑶族人因对蚩尤的忠心,不愿融入炎黄部落,便开始从原来的居住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流域开始向南迁移。

后来,瑶族人向南迁移到了如今的湖南、湖北地区。两湖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且湿润,降雨较多,而且这一地区湖泊、河流较多。

得天独厚的环境,为瑶族人的原始农业生产提供了舍不得条件。瑶族人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直到后来的宋元时期,中华大地战乱不断,而这一时期的战争主要发生在两湖地区。

瑶族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再次开始南迁,而此次迁徙,瑶族人将活动区域扩展到了广东、广西地区。

到了宋元时期,两广地区已经达到“南岭无山不有瑶”的程度。可见在这一时期,瑶族人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瑶族人的人口发展,也激起了他们复仇火焰。其实,瑶族人始终没有忘记蚩尤被杀的仇恨,因此他们始终在与中央政权在进行对抗,这也是他们难以融入中华大家庭的原因之一。

中央政府对瑶族的政策

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夏、商两代的统治中心仅限于中原,并没有关注到边疆少数民族。而西周时期,领土虽然有所扩张,但对于少数民族以防御为主,防御的对象则是以戎狄为主。

而秦汉两代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边郡边县也管理少数民族,还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设立“道”和“属国”两个特殊的行政单位以加强管理。被困匈奴十九年的苏武归汉后,获封的官职就是“典属国”,也就是负责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占领巴中地区,以巴氏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酋长,不仅赐婚,并赐予“不更”的爵位。这实际上采取的是让少数民族自治的方式,而在少数民族活动区域,则以其习惯法作为法律准则。

到了隋唐时代,封建统治者清醒的认识到武力无法征服瑶人,所以对瑶族地区开始实行“羁縻州”制度,只要瑶族人承认中央王朝的统治,就可以获得高度的自治权。

而到了宋代,当朝统治者开始区别对待瑶族人:对于偏远的边疆地区的瑶族人继续实行“羁縻州”制度;而对于散居在山区的瑶族人,则在其中选择勇敢、有智慧、能令瑶族人信服的人,授予他们官职,让他们来管理瑶族人;另外,还在汉化较深的瑶族人聚居区实行汉法和郡县制,这里的瑶族人与普通的宋朝百姓相差无几。

元代时期,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自治权较以前有所减少,但面对蒙古人的铁蹄,瑶族人只能臣服。

直到建立明朝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妄图通过“改土归流”将少数民族地区彻底纳入中央管理,可是这一政策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从明之世,少数民族的反抗活动就没有停止过。

明代“猺人”叛乱

明朝建立之初,采用的依然是元朝的土司制度。表面上是给予了瑶族人以高度的自治权,但这一制度有着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朝廷所封的土司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地方豪绅。中央政府给瑶族人的特权,逐渐成为了土司们骑在广大瑶族人身上作威作福的“保护伞”。

明朝期间,共在广西设立了三十三个土司州和四个土司县,在这些地方,土司就是当地的“首领”。

在土司管辖的区域里,土司们肆意妄为,他们可以随意增加赋税、加派劳役、抢占土地,更有甚者,视人命为草芥,随意杀戮百姓。

明朝派驻当地的官员对此现象不仅不进行管教,还借此横征暴敛,官吏贪污成风。当地的瑶、壮各族人民苦不堪言。

正所谓“官逼民反”,在这种民不聊生的情况,当地各族人民愤然揭竿而起。

最先爆发的是广东罗定的刘茅三造反。刘茅三本是靠打家劫舍为生的山贼,但他借助瑶族人对明朝的不满,于洪武十三年起兵造反,不过他的造反被朝廷迅速镇压了。

刘茅三的起义虽被镇压了下去,但在他的影响下,洪武年间江西、广东等地又多次暴发瑶族人叛乱。

叛乱镇压之后,明朝统治者不得不改变原来放任自流的土司制度,而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始设立州县,这些州县的官员仍由瑶族的头领担任,他们官职仍然可以由其子孙继承,不过继承的前提是必须获得朝廷的册封。这就为后来明清两朝改土归流埋下了伏笔。

永乐年间,永乐大帝一生征战,威镇西南,明朝与瑶族人度过了一段难得的“蜜月期”。

后来,仁宣两朝,在永乐大帝余威的震慑下,瑶族人稳定了许久,但随着大明迁都北京,明朝对瑶族人约束大不如以前,而且随着镇守太监制度的施行,镇守太监的贪婪,再次激起了广大瑶族人民的仇恨。

瑶族人民的仇恨在正统年间彻底爆发。正统二年,广东瑶族人在广西流贼的帮助下攻陷新兴县城。

正统十一年,泷水县发生骚乱,当地瑶族人在首领赵音旺的带领下攻破县城,杀死抚瑶判官冯述。后来起义军攻入化州,当地土知州杀死明朝流官千户汪义,这次瑶族起义牵连甚广,声势也极大。

正统十四年,广东发生黄萧养叛乱。此时正值“土木堡事变”,朝廷忙于应付蒙古人,无暇顾及南方,这才令瑶族人逐渐做大。

由此开始,两广地区的瑶族人互相呼应,广东围剿,广西反;广西征剿,广东乱。明朝忙于应付,前后用了十多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瑶族人叛乱。

其实,在大明统治的276年里,瑶族起义事件不胜枚举。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当数大藤峡起义。这次起义,瑶族人民以大虅峡为中心,从明太祖的洪武年间,一直到明熹宗的天启年间,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可以说大藤峡起义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年间。

大藤峡起义前后持续二百余年,大明朝廷为此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这场起义严重削弱了明朝在广西的统治,最后起义虽然失败,但却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代平定“猺乱”,离不开教化之功

明代初期及中期,接连不断的瑶族人起义,在明代中后期却逐渐销声匿迹。其原因除了明朝的武力镇压之外,还有就是大明朝廷的教化之功。

而其中教化之功最显著的当属陶鲁以及丁积。

陶鲁本是新会县丞,后因镇压大藤峡起义有功,最后擢升广东按察使。

虽只是一介武夫,可陶鲁却极具先见之明,其认为要彻底消灭盗贼,必须先文教教化。

陶鲁不仅如此想,更如此做了。

首先,陶鲁的军队打到哪里,他就把学堂建到哪里。他希望通过建立学堂,既安抚当地百姓,又让当地的地方官有事可做。

其次,陶鲁在新会的压门建立大忠祠,用以祭祀与南宋末代皇帝一起殉国的三位忠臣文天祥、陆秀夫、张士杰以及杨太后。

陶鲁希望通过祭祀南宋忠臣,在潜移默化中对当地进行“忠于朝廷”的教化,在百姓心中树立起“忠臣孝子人人敬”观念。

而跟陶鲁相似,丁积虽然只是新会县令,但他却希望通过教化来改变瑶族人对朝廷的反叛。

首先,丁积改革新会的徭役制度。将新会县里甲户们为免服徭役而缴纳的白银进行具体的规定,这有效的防止了衙门里胥吏对百姓进行勒索盘剥。

其次,丁积在新会县推行洪武礼制。他编撰了《礼式》一书,在书中他将洪武礼制中有关冠礼、婚礼、祭礼等礼仪中每一道程序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来。他想能通过《礼式》一书让百姓懂得基本礼仪。

再次,丁积还亲自定期,当着新会县父老的面,举行祭祀神灵的仪式。

最后,丁积为一些重要的陵墓和庙宇安排了专门的看守人员,并提供祭田,以便保证祭祀可以定期举行。

总之,明代瑶民的平定得以最终平定,虽然离不开明朝的武力,但地方官吏的才华之功也不可忽略。

也正是在明代地方官吏的不懈努力下,瑶族人民才得以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黎族   瑶族   明朝   土司   叛乱   广西   广东   朝廷   明代   少数民族   地区   地方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