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为何会失败?荆轲在临死前说出了真正原因

文:激流文史

编辑:激流文史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在纵横几千年的历史中,备受人们关注。乱世出英雄,战国七雄哪个国家几个值得探讨的人物。

其中最有戏剧效果的便是那一年秦王尚未完成一统大业遇到的一桩轶事——荆轲刺秦王。

这是载入课本的一段历史,以至于荆轲刺客之名广为人知。但是很奇怪为什么荆轲完全不敌秦王,反而被连刺8剑呢?真的是他太菜了吗?

初出茅庐小少年,意气风发异国游

荆轲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人,也是当时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他这一生的经历可谓是精彩至极。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彼时年轻气盛的他仗着自己一身好武艺在路经榆次时与当时以剑术闻名的战国末期剑客宗师盖聂谈论剑术。

少年意气风发自觉自己剑术高超,难免在与盖聂讨论剑术时言语有些不当,导致了盖聂对其怒目而视。

旁的人不明所以,只觉得二人探讨片刻似乎不欢而散,待荆轲出去以后,有人上前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

盖聂便解释道:

“方才我同他在剑道上有所交流,可惜他在一些地方仍存在不当之处,我难免有些严苛;你要是想见他,就去找找看吧,我方才用眼瞪他,当下他怕是不敢留在这里了。”

这一找才知荆轲已经离开榆次了。

荆轲的离开或许是对盖聂这位剑道宗师难免存着一分敬怕之心,其实在这里是可以窥见所谓少年大抵是自觉厉害,其实实际实力尚且不能称之为剑客

所幸少年意气,烦心事也忘得快。伴随着荆轲自身喜爱游历的性情,他终于来到了这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地方——燕国。

荆轲的游历进程凭借自身友好的人格魅力几乎可以说一路没有什么曲折。在他到燕国以后,甚至和当地的狗屠夫以及在基筑上造诣颇深的高渐离结交,可谓是相谈甚欢,短短一段时间内更是互相引以为知己。

荆轲在历史上闻名的特点中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那就是他嗜酒,自从有了宰狗屠夫和高渐离两位知己后,他们三人便常常相约于在燕市喝酒,三人一喝酒,那便是要喝得尽心,在兴致颇高之时,似醉非醉之间,高渐离便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唱歌,二人甚至不会在意此时居于何处。

二者浑然在二人的世界里沉浸相和,旁若无人。而喝多了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自然是哭的哭笑的笑。

当然并不说荆轲就是沉迷酒色财气之徒,他虽说嗜酒,可他为人稳重。从他游历诸国而结交的朋友的也可以看出来,上到贵族豪杰下到鱼贩樵夫,只要是当地贤士豪杰,品德高尚之,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他都愿意与之为友。

这点从燕国隐士田光面对他的友好态度也可以知道荆轲此人自有一番风骨。

有志直指一方事,欲救大厦将倾国

后来历史的进程演变到燕太子丹逃回燕国,本该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突然意识到了秦国的野心——秦国想要吞并六国。他于是去向他的老师鞠武请教解决办法。

二人根据秦国的地势和综合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鞠武选择了给太子丹推荐一位人才——便是前文所说的田光。

太子丹和田光的会面来得很快。为此太子丹做足了恭敬的礼数,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并跪下来拂拭座位给他让坐。

田光是多么聪慧的人,他直说:

“有一种马叫做骐骥,它壮年的时候,一日可行千里;可是一旦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马也能超过它。如今您只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景,却忽视了我现在已经精力衰竭了。所以为了负责,我不能冒昧地替您谋划,但是我认为我的一位挚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

这也是荆轲和田光的前缘所致,引射出了荆轲和太子丹的后续之缘。

田光于是又去见荆轲,而田光这样的人物更是在嘱托自己的期望和目的后,刎颈自杀。为了保证自己和太子丹见面所言,力求除了太子丹和荆轲二人知道一切外世界上再无人知晓。

荆轲和太子丹的谈话正式开启了一幕历史大剧。

太子丹以自己恭敬的一面面对荆轲,说道:

“田先生尚且不知道我不上进的一面,这才令我有机会见到您,我想这是上天对燕国的仁慈。如今秦王的野心横贯六国,若是不能占尽天下的土地,一统六国,他的野心大抵是得不到满足的。如今韩国已破,他又在攻打楚国,向北逼近赵国。假以时日,待赵国臣服,下一个被进攻的就是燕国。如今诸侯皆畏秦。为今之计是想办法以势诱惑秦王,或者挟持他,或者杀死他。这才是破局之计。希望您能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荆轲沉默许久,才说道:

“此等国家大事,以我的才能,恐怕并不足以胜任。”

然而太子丹可谓是一片诚意,最后荆轲答应了。此后太子丹可谓是对荆轲十分看重,以最好的礼遇款待。

好景不长,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攻破赵国的都城,赵国亡。

按照预期下一个秦国的目标无疑就是燕国。太子丹开始慌了,于是荆轲提议用秦王感兴趣的樊于期的人头进献秦王以此搏一个刺杀秦王的机会,毕竟秦王不是那么容易可以见到的,没有十足的诱饵根本不可能近身。

尽管太子丹并不想杀害樊于期,可是在荆轲的分析时事后,这位饱受太子丹关照,又间接递给秦国合理理由攻打燕国的人选择自刎以成全这场计谋。

于是一切都已准备完毕。此时易水岸边,饯行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最后一次和着拍节唱歌,正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此行再不回头。他深知刺杀秦王既是为了报复秦国的侵略,也是为了保护楚国的利益。

荆轲的行为使得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得以凸显,表明政治斗争往往不是简单的黑白对错问题,而是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和权力争夺。

方到秦国,荆轲带着厚礼,手中所持正是樊于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当然内藏这图穷匕见的主角,匕首。秦王听到燕国来人示好投降,自然是高兴的,他穿上礼服,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在咸阳宫召见燕国的使者。

图穷匕见是一计,不畏生死作宿命

当时只见荆轲捧着樊于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一同前进,不知是后者实在怯懦还是怎么缘故,竟在走至殿前阶下时突然脸色大变。众人不解,荆轲回头见状掩饰道:

“他此前没有见过天子,第一回难免有些紧张。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

秦王令其递上地图,荆轲上前递上地图,随着地图展开至尽头时,早准备的匕首显露出来。荆轲趁机把持秦王,欲拿匕首直刺。

可惜尚且没有近身时,秦王已经反应过来了,迅速抽离。一时间,荆轲追秦王,秦王绕柱跑的画面令大臣们措不及防

由于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的大臣们没有携带任何兵器,正当危急时刻,秦王拔剑反攻,保命的意志和被愚弄的愤怒冲上心头,直直向荆轲攻去,竟是直接将其左腿砍断。

很多人好奇怎么荆轲偏偏就是刺不中秦王呢?

其实《史记》和《战国策》都曾记载,荆轲在刺杀秦国之前,并没有与人对战的经历,这导致他极度缺乏实战经验。

随着荆轲倒下,他深知此行已然凶多吉少,为了达成此行目的,于是举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可惜匕首只击中了铜柱。这下被屡次挑衅的秦王更是怒极反笑,接连攻击荆轲,剑剑入肉,连刺八下。

弥留之际,荆轲想到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想到了易水岸边那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倚在柱子上大笑,摆出不堪姿态,嘲讽秦王,大骂道:

“我此行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胁迫你归还诸侯们土地以此回报太子。”

这便是荆轲最后道尽的话语。

荆轲被派往秦国行刺秦王,但最终未能成功。可他行刺秦王的计划和行动是极为勇敢和谋略性的。他精心策划,伪装成亲信,进入秦国皇宫,并且准备好了攻击秦王的刀。

然而,最终行刺失败,荆轲自己也被捕并处死。可是这种悲壮的结局却令他在当时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以至于荆轲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一种中国传统“忠义”和“爱国”精神的代表。荆轲忠于国家,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了国家的利益和生存而奋斗。

悲哀的是荆轲的行刺秦王是导致秦楚之间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纵然荆轲失败了,但这无疑激起了秦国对楚国的报复,导致了楚秦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秦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事迹更是被后人赋予了众多的文学形象。从戏曲、小说、电影到现代的各种艺术形式,荆轲的形象在文学和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传承,展现了其中文化的创造力和魅力。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泱泱华夏,人才辈出。人们会称赞拥有足够强大功绩的英雄,也会尊敬足以在历史留痕的人物。他们可以不仅仅是造成屡战屡胜的战局,也可以是以凡人之躯成就人类极限的特例。

荆轲的存在示意的是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依旧可以令世人铭记。纵然他失败了,但是他的这份心意足以令世人明白他的觉悟。所以人们称赞他,这才是荆轲之名流世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战国策》

《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秦国   剑道   秦王   楚国   易水   史记   剑术   匕首   太子   原因   地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