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在慈禧生辰写对联讽刺她的“一代狂儒”,算不算时代英雄

民国六年的一天,北大礼堂里,留美归来的北大教授胡适正在台上讲演他文学改良的观点,胡适当时是北大最年轻的教授,风光无限。

这时坐在台下的一个人站起来,大声嘲讽到:“本就是良,还改什么良?难道要改良为娼吗?”说完就拂袖而去。

这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硬刚胡适的人不是别人,他就是被称为“清末‬怪杰‬”的一代大家辜鸿铭。


辜鸿铭

辜鸿铭出生在马来西亚,祖辈由福建泉州惠安县迁居南洋,父亲是当地一个橡胶园的总管,母亲是个金发碧眼的西洋人。他自幼就天资聪颖,极具语言天赋,橡胶园主非常喜欢他,收他为义子,带到英国学习,从小就让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长大后他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精通9国语言,是清末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学及东方华学的第一人。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他邀请来北大教授英国文学。

辜鸿铭从来就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当时的中国备受列强欺负,华人在西方自然被人瞧不起,辜鸿铭就用自己的方式捍卫着华人的尊严。

一次在英国伦敦的公交车上,辜鸿铭拿着一份当天的《泰晤士报》在看,旁边的人仔细一看,竟然发现他拿的报纸是反的,于是全车的人都嘲笑他装模作样,不懂装懂。

辜鸿铭却不经意的说,“这个是‬个‬什么‬报纸,太‬简单‬了,就得‬倒着‬看‬。”‬说完就用一口纯正的伦敦音将报纸上的内容读出来,引得车上的人大吃一惊。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上学期间遇到轻视他的人:英国人他用英语骂,法国人用法语骂,德国人用德语骂,用拉丁文骂人对他来说也是小菜一碟。

因为骂人太多而获得西方尊重,成为当时西方社会受人敬仰的大师,辜鸿铭算是古往今来第一人。

刚到中国的辜鸿铭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英文秘书),大家都知道他是位坚定的保皇派,可他却不是谁的牌位都拜。

慈禧生日的时候就有官员向他求诗去拍马屁,谁知辜鸿铭当众作了副对联:

“天子‬万年‬, 百姓‬花钱‬;

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袁世凯去世时,全国下令哀悼三天。可辜鸿铭却在这三天请了戏班开堂会,敲锣打鼓的唱了三天。

而辜鸿铭和胡适的恩怨,起源于两人的立场不同:辜鸿铭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胡适却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胡适

辜鸿铭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教育,却用最奇葩的方式捍卫着传统文化。

因为是混血的原因,他的头发是黄色的,他就用这头黄色的头发戴着瓜皮帽,留着清朝标志的辫子。在北大授课时,有学生因为他的辫子向他发难,他立马回怼到:“真正的枷锁在心不在形,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里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他还请了一个洋人当仆人,经常带着这位洋仆人一起去北大上班,主仆两人一个黄辫子长衫马褂,一个身着洋装跟在后面提包伺候,这种强烈对比,形成了当时北大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所以当大力提倡白话文,摒弃文言文,宣扬个性与自由,民主与科学的胡适出现,辜鸿铭就跟他杠上了。

胡适在一次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荷马的诗,辜鸿铭嘲笑胡适的英文发音是下等人的口音。

在学校召开新文化改良的会议时,他讥讽道:

“‬现在的人,包括那些自以为是的文学教授,用词作文都不通。譬如说“改良”吧,以前的人都说“从良”,字典里也只有“从良”这个字词,指的是娼妓弃邪从正,没有说“改良”的。“改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你既然已经是“良”了,还改什么?难道要改良为娼吗?”

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辜鸿铭立马写了篇《反对中国文学革命》,指名道姓的反驳胡适。

胡适又化名“天风”写了两篇文章调侃、讽刺辜鸿铭,辜鸿铭看了后当面对胡适说:

你‬写‬的‬那‬文章‬,真‬不‬怎么样‬。

学生质疑他既然如此拥戴传统文化,为什么还要教授英文,不是自相矛盾吗?辜鸿铭笑笑,耐心的说:

我‬教‬你们‬学习‬英文‬,不是‬造就‬一些‬美国化‬或‬西方‬化‬的洋‬奴‬,而‬是‬要‬造就‬一些‬对‬国家‬有用‬的中国‬人。望‬各位‬同学‬知‬我‬苦心‬!

正当大家都在期待这场“辜胡之争”的后续如何的时候,辜鸿铭却离开了北大,校园里再也看不到那个带着瓜皮帽,梳着黄辫子,有些孤傲的瘦老头了。

关于辜鸿铭离开北大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胡适和他的学生罗家伦对辜鸿铭的排挤,而胡适反对辜鸿铭,不止是因为两人立场不同,由此产生的私人恩怨,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辜鸿铭的国际影响力太大,不利于“新文化运动”的推进。

当时的西方社会流传着一句话:

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电视剧《觉醒年代》里的辜鸿铭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英国作家毛姆,印度诗人泰戈尔等人到了北京,都曾亲自拜访过辜鸿铭,正是因为这些名人对辜鸿铭的尊崇和敬重,让胡适们对他有所忌惮。

这个执拗的老头,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对于辜鸿铭的评价,负面的是:拖长辩、小脚癖、老怪物、好骂人、顽固守旧、尖酸刻薄。

我却觉得,他更像是那个时代的“孤勇者”,因为学惯中西所以对比之下他更推崇中国文化,这点本身无可厚非。

可因为他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意识里的华夏文化是和封建社会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他来到中国以后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封建制度的支持。所以当有人对之前的制度提出反对的时候,他选择坚定的捍卫他的信仰。

他没有体会当时中国底层百姓的疾苦,没发现一场从未有过的变革正在这片儒家文化的土壤里酝酿,所以他也算是生不逢时吧。

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有三条著名的辫子:

代表政治野心张勋的辫子;

代表文化象征王国维的辫子;

代表复古守旧辜鸿铭的辫子。

这三位的共同点就是都有着自己的坚持,忠于自己内心,且勇敢,只可惜与时代的发展轨迹相悖。

在世人眼中,辜鸿铭是个偏执孤僻的老头,我却坚定的认为他是那个时代孤独的勇士,历史的浪潮滚滚而来,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如海水般涌入当时的中国,我们几千年的文明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否定。

这个时候这位“孤勇者”却勇敢的站出来,告诉人们不要妄自菲薄,要认清我们的优秀之处,不可盲目追求舶来文化,这等精神和坚持,在当时极速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尤为难能可贵。

他把玩世不恭,嬉笑怒骂当作守护传统文化的武器,世人只看到了他的怪诞和保守,却不懂他的幽默和初心。

时代的变迁总会为一些人物蒙上悲剧的色彩,辜鸿铭无疑是才华洋溢的,因为怀才不遇,所以恃才傲物。

在今天这个中西文化早已交融的时代,还会有多少人记得那个穿着大马褂,梳着长辫子的傲气孤独的老头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新文化运动   胡适   橡胶园   生辰   英国   英文   辫子   对联   传统文化   中国   慈禧   北大   教授   英雄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