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九帝述略

南宋九帝述略

刘福新

宋高宗

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去。赵构即位。

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权。

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求和,杀害岳飞。

公元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禅位于宋孝宗自称太上皇。

宋高宗是南宋初年投降派的首领。南宋政权初建,他曾起用抗战派李纲为宰相,但不久即赶走李纲,同宠臣王博彦、黄潜善等人放弃中原,从南京应天府逃到扬州,一意享乐。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旧历二月,金兵奔袭扬州,他狼狈渡江,经镇江府到杭州。迫于舆论压力,他不得不罢免汪伯彦、黄潜善等人。

期间,曾发生政变,逼迫宋高宗退位。后来,宋高宗得以“复辟”。他继续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诉自已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穷,所投日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要求金朝统治者“见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进军。对于抗金战争却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随后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并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镇海),漂泊海上,逃到温州(今属浙江)。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兵撤离江南后,他才又回到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后将临安定为南宋的都城。

他把金朝派到南宋进行诱降活动的秦桧引为亲信,任为宰相,竭力压制岳飞等将领的抗金要求。当绍兴十年(1140)各路宋军在对金战争中节节取胜时,宋高宗担心将领功大势重、尾大不掉,又怕迎回钦宗后自己必需退位,于是下令各路宋军班师,断送了抗金斗争的大好形势。十一年,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朝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不久,他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遂同金朝签定了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以换取金承认自己在淮河、大散关以南地区的统治权。

宋高宗禅让以后,又活了许多年,死时81岁。

我曾写过一篇历史学术论文,内容是明朝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为何没有衰亡,其中有一段专叙明景帝朱祁钰与宋高宗赵构两人的人品区别:

明景帝不涉阴险。明景帝执政八年,总起来看,不负祖业,不涉阴险,信任忠臣良将,力战自强,功绩是不可抹杀的。他持大政,始终信任于谦等人。激励众将奋勇杀敌,这是无可指责的。但也引起了他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他越杀敌,敌人就越想送回英宗,因为瓦剌看到了景帝不好对付。

景帝即位后,虽说有点贪位薄兄,略有失德,但在民众看来,那是皇帝的家事,况景帝对英宗无残害行为,比起明成祖处置建文帝来真是仁暴悬殊。再若将景帝与南宋高宗赵构做一比较,更形成鲜明对照。赵构不仅偏安江南一隅,苟且偷生;而且为了不迎回徽、钦二帝,天天说迎驾,天天言求和,当把金人打急了时,杀猛将迟滞战事,输送金银财物讨金人欢喜,故意在金人面前显露:一旦把二帝送回,南宋朝廷就不一定再那么驯顺了。这种冒屈己迎驾之名行恋位忘亲之实的诡计是景帝做不出的,所以景帝比之宋高宗,其功罪不可道里相计。英宗被掳而明朝仍然全盛,景帝不行诡计实在是明朝的造化。

插图1:南宋抗金名将岳飞

伪皇帝刘豫(不属于南宋皇帝,仅仅插入此史事)

刘豫在大名府称帝,号齐帝。

卖国求荣。

宋孝宗

宋孝宗,御名赵昚(shèn),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德芳之后裔。生于建炎元年十月廿二(公元1127年11月27日,崩于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从这时开始,宋朝的大权重新回到赵匡胤后代手中。我们都知道,赵匡胤的胞弟赵光义从兄长赵匡胤手中接过了政权,不管历史上曾传扬的“烛影斧声”是不是真事,但从此以后,皇帝是由赵光义的子孙来传承了。之所以,赵匡胤这一支得以即帝位,是有原因的。宋高宗赵构在扬州逃亡时受到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独子又在苗刘之变后死去。而英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后基本被金一网打尽。

宋孝宗时,有朱熹。

与金国继续议和。

宋孝宗禅让于光宗。

死时,68岁。

宋孝宗赵眘号称南宋贤主。他主要的贡献是:对金朝称侄不称臣,给岳飞恢复名誉。

孝宗登基后,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

孝宗是南宋能力最强的皇帝。

高宗一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孝宗不愧是太祖的后人,一反高宗时卑躬屈膝的投降路线,一心想恢复中原,他的这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秦桧为相十余年,将朝中的主战派,迫害,打压殆尽。所以孝宗一朝帅不过张浚这样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邹宏渊。手下只有一个虞允文可堪大用。还要和主和派斗争,特别是孝宗当了27年皇帝,前25年高宗一直健康的活着,一直影响着他。高宗坚决反对主战,甚至对孝宗说,等我百年之后,你再为之。以孝顺著称的孝宗不可能一点都不听。孝宗为人勤政,节俭,孝宗朝是国力最强的时候。可惜孝宗碰上了小尧舜金世宗这样的明君,金国虽然对宋采取守势,但没有内乱。宋和金此时属于绝对的均势,平衡没有被打破。所以都无法消灭对方。相比两宋的其他皇帝,孝宗更让人同情些。

孝宗以身作则崇尚节俭, “勤俭过于古帝王”。日常生活的花费很少,常穿旧衣服,不大兴土木。平时也很少赏赐大臣,宫中的收入多年都没有动用,以至于内库穿钱币的绳索都腐烂了。他经常告诉身边的官员说:“士大夫是风俗的表率,应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风俗。”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插图2:北宋军事形势图


宋光宗

李后专权。

宋光宗是宋朝所有皇帝中中比较昏庸的一位。登基做皇帝以后,已经43岁。宋光宗体弱多病,又没有安邦治国之才,而且光宗听取奸臣谗言,罢免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又由当时著名的妒妇,心狠手辣的李皇后来执政,奸佞当道,朝政从宋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宋光宗自己却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

光宗历来就与孝宗不和,宋孝宗逊位后他长期不去探望。乃至孝宗病逝他也不服丧。因此,大臣韩侂胄和赵汝愚经过太皇太后允许,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让位于太子赵扩,自己闲居临安寿康宫,自称“太上皇”。

宋宁宗

太子赵扩主持完宋孝宗的葬礼,就登基做皇帝,是为宋宁宗。

与金和约。割两淮;年银300万两。

将丞相韩侘胄用锤砸死。

金朝国势渐衰,蒙古族政权兴起。

宋宁宗在位30年,终年57岁。

插图3:南宋时期军事形势图

宋理宗

1205年出生,1264年逝世于临安。原名赵与莒,1222年立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时间是从1224年到1264年。

赵昀本不是皇子,只是宋朝皇家远族,他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他的前任宋宁宗死后,宰相史弥远矫诏废太子赵弘,立贵诚,即是此人。

他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一直到1233年史死,他才开始亲政,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了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执政后期,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

1234年南宋联蒙古国灭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死后庙号理宗。庙号定为理宗,原因就在于他对程朱理学的推崇,他是理学官学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位君主,其庙号可谓名至实归。

理宗病重时,曾下诏,征求全国名医为自己治病,但无人应征。理宗病逝,死后葬于会稽附近的永穆陵。他死后不过十五年,其陵墓,包括南宋其他几位帝王和后妃的陵墓,被一个叫杨琏真珈的僧人盗发,理宗的尸体因为入殓时被水银浸泡,所以还未腐烂,盗墓者便将其尸体从陵墓中脱出,倒悬于陵前树林中以沥取水银。随后将理宗头颅割下,送交北京大都元朝统治者,其躯干则被焚毁。这是宋理宗生前万万没有料到的。理宗的头颅直到朱元璋攻占大都后,才在元大都的皇宫中被找到,朱元璋命人将理宗颅骨重新安葬于宋陵遗址,并对被毁坏的陵墓进行了修复。

宋度宗

宋度宗,名赵禥。

宋理宗无子,收其为养子,先后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立为太子。理宗于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淳”。

度宗即位后,孱弱无能,甚于理宗。

既立,耽于酒色。

封贾似道为太师,倍加宠信,将朝政统统委托给他。贾似道见度宗比理宗还要昏庸,就更专横跋扈,目无天子,稍不加意,就以辞官相要挟,度宗唯恐他不辞而别,总是卑躬屈膝地跪拜,流着眼泪挽留他。特授贾似道平章军国重事,许他三日一朝。后来放宽到十日一朝,而且每次退朝,度宗总要离座目送他走出大殿,才敢坐下。又为他在西湖葛岭建筑了绝精美的住宅。贾似道大肆淫乱,至使朝政昏暗。

而忽必烈夺得蒙古汗位,稳定内部之后,即派兵侵犯大宋四川地区,并沿汉江南下。于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包围襄阳,1269年又围攻樊城。贾似道却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以至襄樊被围攻了三年,形势十分危急。后来,度宗知道了,追问贾似道。贾似道仍然隐瞒真相,说:“蒙古兵已经退去,这是谁造的谣?”度宗回答是一个宫女告诉他的,贾似道就将那宫女杀了。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同年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献城投降。消息传来,贾似道假装率军出征,胆小无能的度宗偏死死拖住贾似道,不让他出征。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度宗因酒色过度,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遗诏由太子赵显继位。

此人不可救药,在位10年,死时35岁。

宋恭帝

太子赵显继位时,仅有四岁。

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昰7岁,全皇后所生的赵显4岁,俞修容所生赵昺3岁。

谢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昰年长当立,但贾似道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显被立为帝,是为恭帝。

此时外患迫在眉睫。

他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

他即位,由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军国大权依然在贾似道之手。

当时蒙古统治者忽必烈认为,皇帝年幼,奸臣当权,正是统一中原大好时机,岂肯错过?元朝大军己得中国北半部,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樊城的控制权之后,渡过长江向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进发。谢太后一面在全国通令“勤王”,一面向元军乞和。势如破竹的元军在击破各地的防线,相继降服了长江中游诸州。1275年,贾似道率领的3万大军在芜湖与元军对战大败,不久,谢太后和宋恭帝在全国人民的压迫下不得不杀死贾似道,不过为时晚矣,宋朝已寿终临寝,灭亡的形势已经不可避免了。同年年中,元军已经占领了江东(今日的江苏省)大半的领土。1276年1月18日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同年,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赵显向元军投降。

宋端宗赵昰

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赵显向元军投降之后,陆秀夫、张世杰拥立吉王赵昰为皇帝。当年赵昰11岁。

不久,死。

又立赵昺为皇帝。

帝昺

南宋残余势力在福建、广东抗元,到了广州崖山。

期间,文天祥被俘。

1279年,大臣陆秀夫被元军逼的走投无路,抱着南宋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有一本历史专著叫做《宋宫十八朝演义》,所谓宋宫十八朝,即宋朝一代,包括北宋的九个皇帝和偏安的南宋九个皇帝。

其实,南宋第七个皇帝宋恭帝赵显时已经结束,后来的两个小皇帝只不过

是赵氏王朝的残余势力罢了。所以,叫做宋宫十六朝未尝不可。

宋恭帝赵显即位,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

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宋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

宋室江山是太祖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南宋   临安   明朝   蒙古   绍兴   朝政   宋朝   太后   太子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