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历史(三十三)-首辅张居正

若是写明朝某位人物的传记,写谁最好?张居正。推荐理由是什么?粉丝最多。在历史圈有这么一个说法:10个明粉里有4个张居正粉,1个严党,1个徐党,1个心学门人,1个东林党人,1个阉党人,剩下1个是崇祯粉。

张居正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他的粉丝认为是成功的。从当时来看,效果算是立竿见影,不管是人事、财政还是军事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延续了明朝的寿命。

张居正改革的具体举措一是节流,二是开源。节流就是给大明瘦身,对干部实行考成制,考成不是考勤,是让每位官员列年度计划,年底考核,完成不了就下岗。这一项改革,无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都干过。开源就是增加税收,因为大明越来越胖,财政越来越紧张,甚至入不敷出了。怎么增加收入?张居正创造了一套鞭法,所谓“一条鞭”,应该写为“一条编”。当时苛捐杂税种类繁多,而且以实物征收为主,张居正的鞭法就是变复杂为简单,每家每户也不用交公粮了,也不服徭役了,直接算个简单账,根据人口与田亩计算出每户每年交多少两银子。

何来开源?准确的讲,不叫开源,而是疏通下水道。过去税赋种类繁多,民间避税成风:人头税?少上户口;土地税?少报亩数,全国近半数土地被隐藏了,而明朝税收又高度依赖农业。所以,张居正决定清查土地和人口,重新恢复税收秩序。张居正改革能大幅度增加政府收入的根源是他让部分已经不纳税的土地和人口重新纳税,扩大了税基。

另外还可以对江南的商业收税,还可以针对富人收税。但是这属于改革禁区,很容易踩到既得利益者阶层的底线。

当大明王朝再缺钱的时候怎么办?找软柿子捏,针对农民加税。当农民被压的喘不过气时,声称“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李自成就成了全民救世主。每起义一座州县,朝廷便损失一州县的税基,明军打了败仗需要更大的投入才能翻盘,但越来越少的税基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进入恶性循环,明朝崩盘了。

张居正改革阻相比王安石,几乎是零阻力。因为张居正是独裁模式,他一人掌握所有大权,万历皇帝是他的学生,什么都依仗他,大臣又惧怕他手握的重权,所以改革才能势如破竹。

张居正改革跟王安石变法有什么不同点?张居正是光杆司令,几乎是一人在战斗,连他的学生都倒戈了,他死了,他的改革也就死了。而王安石是形成了一个党派,他在不在位都不影响变法的推行,王安石死后多年,新旧两党还在交替执政。两者的本质差别,其实在于皇权对待改革的态度,万历皇帝对改革无感,而王安石时的宋神宗呢?是他想改革。

张居正为什么不培养接班人呢?太过专权,事无巨细,统统自己处理,谁都信不过,也不想放权。长此以往,到了年老时呢,又感叹朝中无人能帮他。理论上,皇帝就是他最好的接班人,可是呢,皇帝让张居正伤着了,对政治没半点兴趣,30年不上朝,不仅不上朝,仿佛是自闭症患者,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万事不理。

张居正太想把万历皇帝栽培成尧舜之君,为万历皇帝定下了日常生活的规则:9岁小皇帝每月只用9天上朝听政,其余时间,则去文华殿上课学习。结果适得其反,这娃在被扼杀了所有童趣之后,连起码的同情心也没有了,等亦师亦父的张居正死了,他还要掘张居正的坟。

明朝灭亡有个客观因素,就是明朝接受世界先进军事体系没有周边民族快,没及时制造和使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又没学会科学的作战模式。明朝虽然号称万国朝拜,但是经济、科技交流基本是空白的,因为有海禁。

明朝时期丝绸之路几乎是荒废的。一是沿途有不少蒙古部落,不太平,维稳成本太高,而大明的军事战略以守为主。二是明朝经济重心是农业,不重视贸易。三是明朝地区发展重心在北京、南京,太靠东,丝绸之路属于西大门,这就如同你住小区东半区,那么就很少走西大门。

当时的明朝太闭塞,几乎不知道外面发生着什么,张居正能力再强也是有想象力天花板的,他不知道除了土地之外还能从哪抠到钱。明朝什么时候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是传教士们偷渡到中国以后,给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扇窗户。

第一个到中国的传教士是沙勿略,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也是耶稣会创始人之一。明初,天主教在世界各地开花,包括我们的邻居印度、日本,可就是进不了中国,教皇就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沙勿略。这哥们登陆了离广东很近的上川岛,然后联系蛇头准备偷渡过来,就在这期间,染了疟疾,死了。

传教士来到中国,人生地不熟,怎么打开局面?擒贼先擒王,最高效的套路就是想办法见到皇帝,若是皇帝都信天主教了,自然就遍地开花了。

第一个敲开故宫门的传教士中国名字叫利玛窦,敲门砖是两座自鸣钟。当时宫中是采取铜壶滴漏来计时,自鸣钟的出现瞬间颠覆了满朝文武。但这玩意需要定期维修保养,于是皇帝任命利玛窦为钟表维护人,可以自由出入宫中,还有薪水。

他还带来了一张世界地图,对明朝上下的震撼,差不多相当于今天外星人在我们面前展开了银河地图,此时的中国人才知道,哇,原来地球是圆的,还有美洲大陆、澳洲大陆的存在。但是呢,大家对这个地图不是很满意。

大家无法接受中国处于世界东方的事实,于是利玛窦遵照万历皇帝的吩咐重新绘制一张大地图,为了迎合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利玛窦把子午线向左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地图的中央,这种调整被后来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沿用至今。

地图对大家最大的冲击是大地变成了圆球,从面到体。地球一词就是利玛窦创造的。这张地图叫《坤舆万国全图》。

当时就有个人非常认可利玛窦,甚至膜拜的五体投地,此人就是“我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徐光启。


上海的中心区域徐家汇的“徐家”就是他家,徐光启的墓地在这里,其子孙聚居于此,并逐渐繁衍,“徐家汇”的地名便由此而来。

利玛窦来中国的目的是传教,结果呢?中国人对他的传教没兴趣,对他的见识有兴趣,特别是他的铁粉徐光启,开始了跟班式的学习,通过利玛窦去了解欧洲先进的点点滴滴,包括历法、数学、物理……。徐光启的想法是借助西方科学兴盛国家。

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使我们开始与世界接轨。比如明朝之前的农历不怎么准,传教士带来了先进的天文历法,就可以对我们的农历进行优化,我们今天用的农历,就是历代传教士帮忙校正的。

徐光启在数学领域是奠基人一般的存在。利玛窦送过他一本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在此之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几何”,还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几何”,有几分哲学和文学色彩,从徐光启开始,“几何”成了一个数学专业名词。这本书可谓是现代数学之基础,俩人联手翻译成了中文。一直到今天,我们熟悉的三角形、点线面、直角、锐角、钝角、平行线等几何词汇,都是在这次合作中由徐光启在翻译中确定下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10

标签:天主教   大明   明朝   传教士   万历   中国   几何   皇帝   地图   历史   利玛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