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AI已来,智能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突破,是人工智能的里程碑,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思维、经济、政治和社会传统结构和机制。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重大突破,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科技使得机器可以像人类大脑一样具备思维的能力,并由于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耕耘,带来了一系列可惊可叹的技术成果。今天的人工智能不仅可以琴棋书画、吟诗作赋,还可以以物理形态从事体力劳动,甚至成为令人畏惧的塔那托斯(古希腊神话中的死神)。所有的一切,都以极高的效率进行着。由抽象到具象,从内容生成到逻辑推理,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继承人类思想宝库,并从人类尚未开发的领域中获取灵感与经验的通才型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简称AIGC)的突破,是人工智能的里程碑,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思维、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传统结构和机制。人工智能具备基于高准确性和规模化的数据,形成了包括学习、抉择、尝试、修正、推理,甚至根据不同环境反馈来调整并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它可以突破线性思维框架并实现非线性推理,也可以通过归纳、演绎、分析,实现对复杂逻辑关系的描述。人工智能正在全方位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决定性元素,而人类开始进入如何面对与人工智能共处和互动的新时代,即智能时代。


那么,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传统的经济模式将带来哪些革命性的改变与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又将有哪些新变化?


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 朱嘉明


01

人工智能改变的经济模式



在智能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人工智能改变了经济增长模式。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线性的,表现为时间与增长对应的固定比例。今天的经济增长模式则完全改变,原先的线性增长中会不断分叉。


这种变化,具体表现为:第一,人工智能带来的这场革命,颠覆了过去人们对经济增长的理解,因为它改变了经济增长函数的辩证关系。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内生因素。


第二,人工智能颠覆了传统经济结构。自工业时代以来的劳动力、土地与资本等资源禀赋,因为人工智能而丧失了天然的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不仅成为了与传统劳动力并存的的经济活动主体,而且具有显而易见的低成本特征。因为人工智能没有人类基于个体和家庭的需求欲望和消费偏好,不需要支付工资、医疗保险、失业金和退休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也不可能有所谓的工会。特别是,人工智能具有自我学习能力,不再需要所谓的职业培训。进一步说,因为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本性,加速管理的智能化转型。最为主要的是,人工智能的成熟与发展,一方面改造甚至颠覆传统行业和部门,另一方面会形成全新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最终形成智能时代的产业结构。


第三,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也表现在对就业的影响上。当考虑到人工智能作为生产主体时,经济学家们对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思考再一次被刺激了。没有储蓄的人工智能既不能投资,又对通货膨胀没有反应,本身日渐式微的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又无法界定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还存在确定的联系,这就导致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各类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是否可以被视为同质的,还是在概念和构造上异质的?或者说,它们是替代就业的,还是也存在用以辅助就业的?另外,应该如何考虑人工智能与资本的关系?人工智能加入人类活动是否会影响当前人类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影响其收益?以及是否可以利用税收政策来缓和相关的负面效应?在认识到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长期贡献的同时,这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第四,与其他数字技术类似,人工智能技术往往具有将高固定成本让位于低边际成本的成本结构。因此,当考虑到大量的应用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平均成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我们所使用的非常有价值的低价或免费服务,不论是微信还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已经按其边际成本进行了合适的定价。同样,人工智能的能力和效用的几何级进步也可以以最低成本实现。


今天的智能手机比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的超级计算机功能更强大,而价格为其九牛一毛。同样的动态成本结构有望在许多福利领域产生大幅增长,如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而且许多此类服务将可以远程提供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包括穷人或其他弱势群体。同样,低边际成本的人工智能技术改进可以对可持续性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是影响人类长期福祉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先进的人工智能经济中,从事传统工作的人将会减少,政府的税收将会减少,国家的GDP也将会减少,但每个人都会过得更好,自由地消费越来越多的与收入脱钩的商品。


第五,人工智能所导致的额外收益都没有体现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因为GDP的主要缺陷在于它是不完整的,既不包括以负增量成本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范围的增加,也不包括个人福祉的非物质方面或更广泛的社会进步。这导致GDP和人类福利的收益最终可能完全脱离。经济学家阿代尔·特纳(Adair Turner,1955-)设想:在2100年的世界里,由机器人制造并由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太阳能机器人,可以提供支持人类福利的大部分商品和服务。所有这些活动将只占GDP一个微不足道的比例,仅仅是因为这些机器人是如此的便宜。


02

人工智能推动生活方式的持续转变



如同每一次历史上大的生产力提升所带来的工时缩短,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了从保留为自己做事的空间中获益的可能性。哲学家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1904-1997)在1948年曾对人类的“无产阶级化”提出警告,并呼吁将休闲作为文化的基础——“工作是生活的手段;休闲是目的。”在为有尊严的生活所必需的工作,以及为积累财富和获得地位而进行工作的两类工作中,前者有可能被完全消除。经济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864-1920)笔下新教徒的工作伦理也会因此而过时。


艺术与科技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智能时代也不会例外。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在他的著作《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Secret Knowledge: Rediscovering the Lost Techniques of the Old Masters)一书中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们如何将透镜技术融合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在AIGC时代,装备了新式人工智能图像与音乐引擎的数字艺术家同样也会与时俱进,而且此类尝试几乎与人工智能本身一样古老。“人工智能之父”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1954)于1951年即开始了计算机制作音乐之旅,所以,DALL·E 2等人工智能艺术工具的风行并不令人意外。


既然人工智能能够在艺术创作领域发挥革命性作用,那么就可以想象它在引导人类消耗闲暇的其他领域上也会如此。人工智能直接支持学习者,其涵盖了智能教辅系统、探索性学习环境、自动写作评估、学习网络协调器、聊天机器人和支持残疾学习者等人工智能工具;支持教学行政系统,如招聘、时间安排和学习管理;以及支持教师,如课件生成与课纲安排。人类教育体系显然是会被个性化的AIGC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与材料以及评估系统所充斥,并扩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范围。


人工智能影响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体的认知。如果一台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和感受,它是否应该被视为人类?一些人认为,如果人工智能的载体拥有意志和意识,就可以被赋予所有的人权。如果人类学会了对人脑进行数字编码,那么人工智能就会成为我们的数字版本,它一定也拥有意识。这也涉及了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问题,及其在AIGC领域的人工智能创造的智力活动成果的法律地位问题,以及这些作品的知识产权持有人的问题等等。当人工智能被真正赋予了法律人格,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人工智能突出了可能的道德冲突。道德标准并不具有普遍性,其可变性取决于具体的人和事,并且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的可能性。同时,人工智能系统可能出现内置或算法错误,导致其违反关于特定主题的道德标准。这都要求我们在人与人工智能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信任。


人工智能是一个令人敬佩和崇拜的对象。人工智能提供的无限机会,它的效率、生产力和帮助人类解决各种任务的能力,这些任务包括了从家庭问题到太空探索和理解宇宙的奥秘等等,所有这一切,让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人类崇拜的偶像。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技术创新有一种崇拜,而他们的动力不仅来自于时尚和展示某种生活水平的愿望,还来自于一种既定的需求。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更新的虚拟数字空间中,为此必须使用最新的电子设备,而这些设备已经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人工智能的可喜成果激发了比智能手机更多的可能性,并利用一切机会吸收人们的内心世界,成为全球崇拜的对象。


03

一场心智转换上的思维革命



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1962-)指出:一个常见的谬误认为,所有或大多数提高生产力的创新都属于自动化。然而,在过去两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增强劳动力的创新要重要得多。自1820年以来,以工资位数衡量的市场价格已经增长了10倍以上。雇主愿意为一个被推土机放大能力的工人支付更多的钱,而不是一个只能用铲子工作的人。所以,积极理解并运用人工智能,是新时代人类创造财富与享受闲暇的必要态度。这样的心智转换正是一场思维革命。


实现这样的思维革命需要六样法宝:一、高度重视技术研究,实现跨学科协作;二、改变教育制度,让教育制度适应科技发展;三、不断创造适应科技前沿的创新平台;四、拥有融合Web 3.0的意识;五、探索元宇宙的视角;六、明白每天当自己醒来的时候,就可能有新的科技颠覆之前的观点和想法。


哲学家卢恰诺·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1964-)说:“所有这些深刻的转变迫使我们认真反思我们是谁,可能是谁,以及希望成为谁……我猜测人工智能将帮助我们识别人类存在中的不可复制的、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元素,并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在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功能障碍的情况下,我们才是特殊的。在伟大的宇宙软件中,我们将仍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人工智能将日益成为一个常态的特性。”


本文来源《商学院》杂志2023年4月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智能   时代   人工智能   思维   人类   成本   领域   经济   工作   技术   朱嘉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