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临江门大桥


临江门大桥远望

北国江城早期缺桥梁

吉林市又称北国江城,形如弯弓的松花江穿城而过,为这个城市增添了特有的灵气,同时也限制了城市的交通发展。

在清船厂时,吉林城还只是沿江的一小块儿地方,那时当然没有桥梁,过江完全靠的是渡船;晚清和民国吉林市人口急增,江南园林的修建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日伪时期吉林市区有了第一座跨江公路桥--吉林大桥;建国后哈达湾工业区和江北工业区的开发,促使松花江上出现了连接市区与江北的松江大桥和龙潭大桥。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吉林市区只有以上三座跨江公路桥,而这个时期是吉林市向新型城市发展的转型期,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丰满行政区相继在江南成立,城市的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尽管当时汽车还较少,连接江南和老城区唯一的吉林大桥每天都处于拥堵状况,上下班时连自行车都难以通过,全市的交通都受其影响,吉林市的市民从来没像那时一样感受到交通和桥梁的重要意义。

旧吉林城行驶在松花江上的渡船

临江门处建大桥

新建一座连接江南与老城区的跨江大桥已势在必行,经过选址考察,决定将新桥建在吉林城西临江门原来的头道码头附近,大桥就叫作“临江门大桥”。临江门曾是旧吉林城的古城门,该地在吉林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著名的吉林船厂和吉林水师营就在临江门附近,这里的头道码头是当时吉林城最大的军民两用码头,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新桥建成后,从临江门广场可直通江南的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松江路、北京路、长春路、西安路、鞍山街等重要街路呈放射状在临江门广场交汇,大桥的地理位置极佳。

尽管新建大桥是必然选择,但困难也是现实的,那就是没钱。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吉林市还没有地方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调动资金的能力非常有限,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所用资金基本上靠的是地方财政,资金压力是现在人难以想象的。市政府开始从多方面筹集资金,甚至用上了传统老办法号召捐款,吉林市的企业和个人听闻要建大桥,捐款异常踊跃,短短数月共收到各界捐款一千七百余万元,这笔资金全部用于临江门大桥和与之同时施工的另外一个重要配套市政工程致和门立交桥的修建。

临江门大桥捐款纪念碑

全国首座单塔斜拉桥

1992年4月临江门大桥开始建设,由天津市政设计研究院承担工程总承包,铁道部第三工程局承担施工,1994年12月大桥竣工交付使用。大桥宽27.5米,是中国桥梁史上第一座单塔斜拉桥,大桥造型简洁优美,给古老江城增添了一处时尚地标。1998年6月,临江门大桥获得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1999年获得全国第八届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由于交通负荷持续增大,几十年后临江门大桥常处于满负荷和超负荷运行状况,桥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2016年大桥更换了新的斜拉索,桥面进行了维修加固,提高了桥梁的运行负荷,同时也对大桥进行了外观亮化美化。

初建时的临江门大桥


整修后临江门大桥夜景

今日的临江门大桥

进入新世纪后,吉林市新建了很多桥梁,现在到底有多少跨江公路桥,恐怕绝大多数吉林市的市民都搞不清楚了。其中连接江南地区的新建大桥就有下游的江湾大桥,上游的江城大桥、白山大桥和正在建设中的红旗大桥,再加上临江门大桥和更早的吉林大桥,吉林市区通往江南的交通状况已有明显改善。还有一些通往江北和江东的新建桥梁也横空出世,如今古老的北国江城已完全告别了靠渡口过江的时代,而临江门大桥作为一座承前启后的大桥,是这个城市一个时代的发展见证。

对岸江南新区高楼林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里已成为了一个新城;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名校毓文中学依然坐落于临江门广场旁,是古老临江门的一个文化元素;桥下康熙大帝登船检阅水师的浮雕,记录了三百多年前这里曾经的辉煌。

面对早已消失的头道码头古渡口,看着临江门大桥上滚滚的车流,好像古今两种不同类型的交通枢纽在此奇妙相逢。时尚的临江门大桥如横跨大江的一条纽带,一头连接了古城的历史,另一头连接了城市的未来。

江南地区林立的高楼


百年毓文中学和头道码头浮雕


今日临江门大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吉林市   临江   江南地区   大桥   公路桥   江南   吉林   码头   桥梁   交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