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之徙木立信

接上回,成功竞聘为大秦帝国总经理的商鞅,彻夜未眠,连夜拿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让小秘做成了精美的PPT,他要用实力来证明自己,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来证明他商鞅的改革能让秦国富国强兵。秦孝公听着PPT,连连点头,字字直戳他心窝子,这就是他要的改革。

老板非常欣赏商鞅和他改革方案,但却一直拖着,就这样日复一日过了很长时间,商鞅很清楚老板为什么会这样,也很理解老板为什么会这样,等老板缓了一段时间就跟老板说:“老板,我们干的旷古未有的大事,危机和挑战肯定是共存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点点犹豫就可能错失良机,真的不能再拖下去了再拖下去危越来越大,机会越来越小,改革错过了窗户口期,再实施将毫无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现在的改革超出常人的理解范围,肯定会有很多的非议,我们的这些独道见解的,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对于这些非议和嘲笑视而不见即可,很多蠢货根本不知道事情和局势怎么变成了这样样子,而有前见之明的人早早就能预测将要发生的事。

我们做的事情是开创先例的事情,不可能和所有的人去商量和谋划,得到他们共同的认可才去干,更不可能让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符合现在的世俗和道德标准,特别像您这面相,一看就是能成就宏图霸业的,就更不应该与一些荒缪世俗和道法妥协了,孝公听完,如释重负的说,:“讲的好,就是这么个理,明天开会就这支棱起来。一场改革派与保守派人辩论即将在朝堂上展开。

春秋改革派第一辩手商鞅首先上场,那气场,杠杠的,商鞅说:“过去的圣人能够使国家强盛,也是不断的改革旧制,只要能使国家强大,百姓安康,为什么一定要按旧制来呢?”裁判秦孝公欢快的鼓着小手说:“说得好,有理。”保守派第一辩手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一般都不会改变民俗而对民众进行教化,聪明的人也不会改变法去治理国家。顺应现在的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啥劲就能取得成绩;沿袭已有的法而治理国家,官员们会习惯不抵触,不乱作为,百姓才能获得安宁。”其实现代经验告诉我们,“变”才是这个世界的实质;“不变”就要落后挨打,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动中,即使是静态之物放在另一个角度也是动态,万事万物皆变,想一法应万世,怎么可能。商鞅又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一般人如果安于旧有习惯和规章,而读书人如果拘泥于书本上那点东西,能有啥作为?这两种木鱼脑袋的人做个治下良民是没问题的,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改革、变法等等。夏商周三朝的礼制完全不同,但都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国内法度都不一样,但都称霸了天下。聪明和有权势的人制定游戏规则,而傻子们被专门为他们指定的游戏规则困住四肢而不知道怎么办;真正有才能的人会破除不合时宜的封建礼制,而普通人被封建礼制约束还拍手叫好。”保守派第二辩手欧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现在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原来治国的重器。按现在的成法度来不会有任何过失,遵循旧的礼制就不会出任何偏差(说白了就是要保障利益阶层的利益,损坏了他们的利益的事就不能干,只要遵循旧制,就能子子孙孙吃皇粮)。”商鞅反驳道:“治理国家那有一成不变的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用管那唬人的旧法。过去汤武不沿袭旧法不是照样取了天下,夏殷倒是一直坚持旧法,不知变通,最终跳火自焚。所以不能因为别人反对旧法想要改革,就刻意去刁难别人,给别人吧扣各种帽子,难道阻碍改革,把国家带入火坑的人就那么值得歌颂?”


不得不说改革真的很难,多年以来形成的习惯,让人在这种旧制度下乐享其成,谁愿意选择一条没有路的路去前行呢?“说得好!”大秦帝国集团董事长,孝公最后拍板,“就按商总经理的方案执行!”有了老板的支持,要人有人,要钱给钱,马上把改革方案颁布了下去。

第一,全民皆兵。百姓十家为“什”,五家为“伍”(放现在,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奖惩分明,不告发坏人的腰斩,告发坏人的跟斩杀敌人一样受赏,隐藏奸恶的人与投降敌人同罪。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事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国君亲属宗族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名册(我们普通人怎么鉴别是不是真改革,很简单,看他对自己人动刀没,如果没有,这种名义上的改革就是收割你)。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数量、衣裳、服饰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有军功的享受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

第二,农工商业的管理。一家有两个以上壮丁不分家的,赋税加倍。致力于农业生产,使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劳役或赋税。从事工商业因懒惰而贫穷的,妻、子全部没入官府为奴。这一条法律有意思,“因懒入刑”,这会大大激励人们辛勤付出。如同“鲶鱼效应”促使社会都运转起来。这一系列改革无疑会大大刺激老百姓参与国家建设的动力,促使社会有一个全新的提升。

新法就绪,可商鞅担心老百姓不相信,不相信通过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于是就有了历史最著名的“徙木立信”的经典时刻。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声中,一根系着三尺红布的三丈长的木杆在南门市场立起来了,百姓都被这声响吸引过来了,商鞅赶紧亲自拿着高音大喇叭反复呼喊:“寻找豪杰,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者,赏金十两(以前金皆为铜)。”百姓觉得这么简单的事,又这么高的工钱,太不可思议了,没人敢相信这是真的。没人来应差,其实这也是商鞅想看到的结果,毕竟这么多年老百姓习惯了习惯。加码的时刻到了,“能把木杆挪到北门的,赏五十金!”商鞅一下子把工价提高了五倍。这下子更没人敢相信了,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阴谋?

就在老百姓都无动于衷看热闹的时候,终于还是有胆大的人动心了,市场里杀猪佬“李改革”心想:自己老光棍一个,上不用养老,下不用养小,毫不软肋。整天干的都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大不了豁上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李改革”分开众人,扛起杆木就走,众百姓都笑嘻嘻跟着看热闹,商鞅当场赏他50金。

哇!真的有唉!百姓们羡慕不已,也后悔不已,可机会只有一次,并不是每个人能把握住的。

商鞅见时机成熟,现场就颁布了新法。大秦帝国因为秦孝公和商鞅的勇敢(为什么说勇敢,只要变法就需要得罪很多人。这些人并不普通,他们是秦国的贵族利益集团。这帮人手里有权力,有资源,有人脉。他们可以有一万种方法弄死你,商鞅和秦孝公如果胆怯了,那么变法就无法进行下去,这也是为什么开头秦孝公很犹豫的原因,商鞅的死谏让孝公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决心、因为新法、因为一个信字正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商鞅也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

最后说说信字,信由一个人字和一个言字组成,言:“自舌出着为言,”加上人字旁,我个人理解信字的意思就是用舌头说人话,干人事。信为立国之本,国家、企业、个人都需要这个信字,无论国家、企业、个人只要都说人话,办人事,有啥事又能办不好呢?有了信心才敢去发展,才能发展;有了诚信,才能建立信任;有了信仰,才能坚持下去。我们总是说公信力缺失,为什么会缺失呢?还不是不干人事、不说人话,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信字,长期说了不兑现。信破坏起来,很容易,建立起来极其困难,重拾“信”任重道远。


本文整体尊重史实,局部有个人发挥。

后期将不再写改革相关话题,这天底下

没有新鲜事,将与时事结合写些东西

比如:马英九回乡祭祖,打算写一篇《东晋的一国两制》

参考资料:“《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关注公众号

爱上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秦国   礼制   旧制   军功   帝国   新法   老板   习惯   百姓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