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秦始皇陵里的这个新发现,为历史谜团提供了新思路!

众所周知,考古的意义,就在于探索历史,发现历史。每一次考古有新发现,都能让我们对历史了解更多一点。这不,就在上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没错,就是那个专门研究秦始皇陵的考古机构,公布了一个极为罕见的考古新发现。

也正是这个发现,让一个存在争议已久的历史谜团,有了新的线索。什么谜团呢?“荆轲刺秦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说的是著名刺客荆轲,刺杀秦始皇的故事。

史书《战国策》里记载,当荆轲用匕首刺过来的时候,秦始皇躲开了刺击。紧接着,秦始皇想拔出随身的宝剑自卫,却因为“剑长”、“剑坚”,一时之间拔不出来了。后来,还是旁边的侍卫们不断高声提醒:“王负剑!王负剑!”,秦始皇这才成功将剑拔了出来,刺死了荆轲。

那么,侍卫们高喊的“王负剑”是什么意思?秦始皇的剑,又为什么需要“负剑”才能拔出来?这,正是困扰无数专家学者的历史谜团。对于这个谜团,人们长期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

第一种意见认为,“负”,就是背的意思,秦王的剑太长了,正常拔剑动作拔不出来,侍卫们喊他把剑背到背上,就可以拔出来了。这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种解释。

不过反对这种意见的人也蛮多。因为把剑背到背上,并不比腰间更容易拔出来。从腰间拔剑,只需要一个拔剑的动作就行了。而背后拔剑,则需要先把剑转移到背后,然后另一只手固定住剑鞘,另一只手拔剑。别忘了,后面荆轲紧紧追着呢。秦王要是一边跑,一边这么一套骚动作做下来,结局只有一个:秦王卒。

第二种意见则认为,“负”,就是扶的意思。秦王围着柱子跑的时候,剑不知道滑到哪儿去了。所以侍卫们提醒他用手扶着剑,一扶就拔出来。不过,遍查史料,“负”都没有扶的意思,这种观点应该就是玩了个谐音梗,认同的人不多。

第三种意见认为,“负”就是“覆”,秦王跑的时候剑都给跑颠倒了,剑柄朝下了。所以侍卫们喊他把剑再颠倒回来,剑柄朝上,才能顺利拔出来。那么这种意见可靠吗?有人研究发现,古人的佩剑是有一个带扣的,除非人头朝下,否则不论怎么跑都不会颠倒。一句话,只要剑还在身上,那就永远不会颠倒。

后来,文学大家李敖,又提出了一种新解释,说“负剑”,指的其实是一种抱着剑的方式。具体姿势就是把剑贴在胸前,一手向上拔剑,一手把剑鞘往下拉。这样就完成负剑的动作。把剑拔出来。这个观点,当时倒是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

但是,请注意,上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的考古新发现,又为“王负剑”谜团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啥思路呢?来看这个。

这是一个从秦俑一号坑中最新发掘出来的、难得一见的“佩剑俑”。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秦俑一号坑发掘领队申茂盛介绍,发现“佩剑俑”的时候,剑就在俑身上挂着,原始位置都没有动,而且各个附件都在,实在太珍贵了。

申茂盛领队说,通过研究这个“佩剑俑”,专家们得出结论:在秦朝,剑是标配,每个士兵都会带。而且,剑的佩戴方式,就是在腰间挂着。确认了这两点以后,再一测量剑的长度,发现这把佩剑的剑鞘大概有0.8米。专家们就对“王负剑”谜团有了新的思路。

专家们认为,正常情况下,0.8米长的剑,竖直悬挂在腰间的情况下,直接拔剑是根本不可能拔出来的。怎样才能拔出来呢?专家说,只有将剑鞘向后推到后背位置,才能完全拔出来。由此推测,当年侍卫们大喊“王负剑、王负剑”,其实就是喊秦始皇把腰间的长剑推到后背位置去!这,或许才是“王负剑”谜团的真正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谜团   秦俑   剑鞘   秦王   茂盛   佩剑   历史   博物院   侍卫   新思路   上周   意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